吳麗麗
【摘? ? 要】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等電子產品逐漸替代紙質書籍,進入學生的日常閱讀生活。在教學中,要充分發(fā)揮電子閱讀連接互聯網的優(yōu)勢,打造“互聯網+閱讀”模式,從而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豐富閱讀內容,即時交流,享受閱讀樂趣。
【關鍵詞】互聯網+ 課外閱讀 實踐探索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21.203
閱讀對學生精神成長和語文素養(yǎng)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學中得到了空前的重視。在大閱讀的實施過程中,我們發(fā)現學生的閱讀工具日益多元化。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等電子產品逐漸替代紙質書籍,進入學生的日常閱讀生活。得益于科技的飛速發(fā)展,電子閱讀工具連接互聯網成為常態(tài),已發(fā)展成“互聯網+閱讀”,具有內容豐富、靈活多樣,攜帶方便、閱讀感受即時共享等特點,同時,也存在碎片化、感受淺薄等缺點。那么教師如何揚長避短,打造“互聯網+閱讀”,從而使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得到全面有效的提升呢?
一、發(fā)揮多媒體特點,激發(fā)閱讀興趣
“互聯網+閱讀”是內容豐富的多媒體。有效利用互聯網具體形象的聲、像資料進行教學,將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外閱讀能夠扎扎實實地開展下去。
如筆者在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草船借箭》后,推薦學生閱讀名著《三國演義》。為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筆者特地從互聯網下載了《易中天品三國》中最精彩的幾集,在班級午間閱讀時播放。在播放到精彩的故事情節(jié)時,戛然而止——“要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此時向學生推薦到圖書室借閱或者到網上下載電子書籍,沒幾日,圖書室的所有《三國演義》藏書幾乎都被借走了!很多同學則是自覺從互聯網下載電子書來閱讀,有的同學還下載了全套單田芳的《三國演義》評書,拷到父母的手機里,放學回家后慢慢品味!又如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景陽岡》時,筆者在課堂上播放電視劇《水滸傳》中“武松打虎”的精彩片段,讓學生借助演員的表演來感受人物鮮明的特征、情節(jié)的引人入勝,進一步激發(fā)他們閱讀整本《水滸傳》的欲望,學生們個個興趣盎然。
實踐證明,引導學生在閱讀文本書籍的基礎上,依托網絡平臺,深入到互聯網的世界中,閱讀適合自己的文章,當學生的興趣和視野被打開之后,可以在互聯網上搜集到很多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他們不僅對網絡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并且對課外閱讀的興趣度也得到了明顯的提升。
二、善用網絡平臺,培養(yǎng)閱讀習慣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教授指出:“中國語文教育存在的最主要的問題是學語文不讀書,讀書少。語文的功能不光是提高讀寫能力,最基本的是培養(yǎng)讀書習慣。”可見,培養(yǎng)閱讀習慣非常重要。通過實踐,筆者發(fā)現利用網絡平臺的交互性,構建一個閱讀共同體是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閱讀習慣的有效途徑。
筆者所在學校利用網絡,每班建立了“班級閱讀”群。每個月,教師根據學校的閱讀計劃在群中發(fā)布閱讀書目。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學校倡導中高年級學生每天晚上閱讀半小時,低年級學生每天晚上“親子閱讀”半小時,并把閱讀視頻分享到“班級閱讀”群中。每天教師在群里及時對閱讀情況進行總結、點評。每天晚上,同學們看到別的同學都在認真讀書的視頻,自己也不甘示弱。即使有個別不想讀的學生,也會在家長的催促下讀起來。老師的表揚鼓勵更激發(fā)了學生的讀書熱情。為了讓讀書打卡活動更有實效,我們還鼓勵家長在朋友圈為孩子閱讀“微信打卡”?!鞍偃兆x書好習慣”“30天打卡閱讀”等活動如今風靡家長們的朋友圈。通過這樣的形式,每天將孩子的讀書照片、所讀書目等發(fā)到朋友圈,讓孩子在朋友圈眾多朋友的監(jiān)督下堅持閱讀。在這個過程中,以網絡平臺為依托,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家校之間相互構成了閱讀“共同體”,形成了互相監(jiān)督、互相鼓勵的閱讀氛圍。
此外,學校還利用互聯網技術在班級、年級、校級層面開展閱讀之星、書香教師、書香家庭等評選活動。筆者利用相關閱讀軟件,引入“競賽” “晉級”“獎勵”等元素,采取小紅花頒發(fā)、積分激勵、身份晉升、獎品兌換等形式來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讓他們在競賽的濃厚氛圍中為后續(xù)的閱讀獲取動力。時間長了,慢慢地,每天晚上讀書就成了一種習慣。當閱讀和洗臉、刷牙、吃飯、睡覺一樣,成為一種需要后,想不讓孩子讀書,都難了。
三、妙用資源優(yōu)勢,拓寬閱讀內容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關注學生通過多種媒介的閱讀,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被ヂ摼W上具有豐富的信息,為語文閱讀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教師就要通過課文這個例子去見“縫”插“針”,舉一反三,選擇合適的補充材料擴展學生的閱讀。
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觀潮》后,教師可以適時地向學生推薦互聯網上關于錢塘江大潮的資料,還可以推薦學生閱讀其他名家描寫錢塘江大潮的文章。這樣既可以深入了解錢塘江大潮的特點,又可以通過同類文章的比較閱讀,把握寫景文章的結構“命脈”和景物描寫的方法。這比起教師單純地分析更容易形成清晰的印象。又如學習了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松鼠》后,教師可以及時地向學生推薦一些描寫松鼠的散文。通過比較閱讀,學生便很快發(fā)現了說明性文章的特點和語言風格,為本單元習作“介紹一種事物”奠定了基礎。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深入了解互聯網中的內容,抓住互聯網里豐富的信息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多、更詳細、更優(yōu)秀的閱讀材料,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促進他們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互聯網+”是我們這個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的產物,必將深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互聯網+閱讀”作為一種日益重要的閱讀方式,為大家?guī)砹巳碌拈喿x體驗,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盎ヂ摼W+閱讀”是推動學生大閱讀觀形成,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閱讀習慣的一種技術手段。當然這不是去顛覆傳統(tǒng)閱讀,而是將傳統(tǒng)閱讀與“互聯網+”相融合,用技術手段促進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我們要讓互聯網與閱讀親密牽手,引領學生多讀書,讀好書,踏上快樂的閱讀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