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代俄羅斯文壇上,文學作品中不乏女性形象的闡釋,隨著女性地位的提高,“女性文學”也逐漸走向公眾的視野。20世紀90年代中期起,“女性小說”占據了俄羅斯圖書市場的重要位置。烏利茨卡婭是當代俄羅斯寫“女性文學”作家中擁有最多讀者的女作家,她的《美狄婭和她的孩子們》因對女性形象的生動刻畫而受到讀者一致好評,本文意欲通過三類典型人物來分析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關鍵詞】美狄亞;女性形象;情愛觀念;墮落女性
【中圖分類號】I51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30-0014-02
《美狄婭和她的孩子們》的作者是俄羅斯當代作家柳德米拉·烏利茨卡婭,這部中篇小說發(fā)表在1996年的《新世界》。烏利茨卡婭因1995年發(fā)表《索尼奇卡》而一舉成名,隨后榮獲“美迪奇”外國文學獎、俄語布魯克文學獎等多類獎項。烏氏的作品中一向注重對女性人物的關照,《美狄婭和她的孩子們》這一篇更是用細膩的筆觸將俄羅斯女性的美好品質和生存現(xiàn)狀描繪得淋漓盡致。
一、傳統(tǒng)俄羅斯女性的代表——美狄亞
《美狄婭和她的孩子們》一文將大量的筆墨運用到女性形象的塑造上,特別是主人公美狄亞的身上。作者極力將美狄亞塑造成一個完美的俄羅斯女性形象,并且是一個虔誠的猶太教徒形象,這與作者本人的經歷是分不開的。烏利茨卡婭生于莫斯科,父母都是猶太知識分子,她的生長環(huán)境使她選擇了身邊最熟悉的女性——猶太女性作為描寫對象。而美狄亞人物形象的塑造也絕非簡單地選擇,她說“俄羅斯人,尤其是俄羅斯女性,擁有一種奇妙而美好的品質——那種溫順地接納一切的能力。” ①她對于這種品質的贊賞也成為了她塑造美狄亞完美形象的直接原因。她從很多人物原型身上取得真經,最終將所有優(yōu)秀品質揉煉成一個近乎完美的女性形象——美狄亞。作者之所以有意將美狄亞塑造為一個虔誠的猶太教徒,除了作者本人是猶太人和想要顯現(xiàn)出美狄亞的“給人安撫令人鎮(zhèn)靜的力量”之外,也有部分時代的原因。時逢蘇聯(lián)解體,千萬人的信仰崩塌,人們的精神領域變成了真空,許多人缺失信仰感到迷茫,于是他們將信仰寄托給上帝,所以這時的文學出現(xiàn)了宗教題材。意識形態(tài)的變革對精神產生的空白注定要由宗教來完成救贖。美狄亞對于整個家族的中心地位也就合情合理了。
傳說中的美狄亞是殺兄弒子、背叛父親的形象,是為愛瘋狂,為了情人毀滅一切,放棄一切的形象。但是作品中美狄亞的形象是俄羅斯傳統(tǒng)女性的形象,她出生于克里米亞的一個希臘家庭,從小心地善良、學習用功、成績優(yōu)異,幼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美狄亞16歲時父母不幸雙亡,尚未成年的美狄亞便承擔起了撫養(yǎng)弟弟妹妹長大的重任,為此她犧牲自己的青春,直至近30歲還未結婚,后來嫁給牙科醫(yī)生薩穆伊爾。美狄亞這一生只有過一段愛情,也只結過一次婚,她和丈夫薩穆伊爾在相互的陪伴中戀愛,相攜走過一生直到丈夫去世。即使是在丈夫去世多年后發(fā)現(xiàn)丈夫和自己的妹妹山德拉出軌并生下女兒尼卡后,她也選擇了原諒,這與希臘神話中美狄亞的妒忌猜疑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她的丈夫薩穆伊爾認為她是唯一實實在在按照古老猶太法則生活的人,她的妹妹山德拉也說美狄亞是她們之中唯一的高尚女性。雖然她一生并無子女,但她是整個家族的“母親”,家族的后代們都會提前在冬季預約好時間,在每年夏季去她那里度假,她非常喜歡這些后代,對他們也進行細密的觀察,但是對于他們的不道德行為并不進行評判,也不加以干涉,只是始終在內心遵守自己的以責任為重、以道德為準的生活態(tài)度,從不做有違倫理之事,并以自己的美德和智慧感染新的一代。美狄亞以自身的堅定信念向整個社會展示了俄羅斯女性的母性本質,用“母愛”溫暖著她的“孩子們”,也用“母愛”維系著整個西諾普里家族。
二、墮落女性的代表——尼卡和山德拉
由于俄羅斯女性地位的提高,女性開始注重自我生命體驗,女性已經不再是作為男性附屬而存在了。她們逐漸敢于表達對于性的追求,但是這種追求卻因為過激而走向反面。對于權利的訴求增強致使一部分女性只注重追求最原始、最真實的生理刺激,并將對性的自由選擇權作為自我地位提高的一種表現(xiàn)。與美狄亞的愛情觀念不同,她身邊的親人出現(xiàn)了表兄妹之間早戀、妻子在休閑度假時偷情、患者和病人在診椅上打情罵俏、偷情的人隨意地茍合、甚至于家庭內部亂倫等社會現(xiàn)象。這群人將性與愛分離,不負責任地隨意發(fā)生關系,社會關系混亂。尼卡和母親山德拉追求的是身體的享受,她們游走于男人之間,不停更換伴侶,在新鮮感和刺激感中滿足自己的需求。山德拉從不寂寞,她不停地更換丈夫,甚至于和將她辛苦養(yǎng)大的姐姐的丈夫薩穆伊爾私通并生下了私生女尼卡。尼卡在生活上也不安分,她遺傳了母親迷人的女性特質,喜歡誘惑男人,隨意與男人發(fā)生關系。這種遺傳基因實際上來自于美狄亞和山德拉的母親瑪?shù)贍栠_,她在嫁給美狄亞的父親格奧爾吉的時候就有孕在身,讓人丟盡了臉。美狄亞是在父母去世好幾年才發(fā)現(xiàn)這個秘密的,并且以此警告過山德拉,以免她重蹈母親的覆轍。但是山德拉并未接受建議。尼卡也遺傳了這種基因,將愛與性看得隨意,不想結婚也不想負責任,只是追求簡單的感官刺激,將愛與責任喪失殆盡。年輕人混亂的生活在美狄亞看來像是兒戲,他們對于家人和婚姻都嚴重缺乏責任感,這與美狄亞自身強烈的責任感也形成巨大的反差。像尼卡和山德拉這樣的女性,她們玩弄男人,將自己的身體作為籌碼與男性進行交換,換來的只是軀體的快感和精神的空虛。她們不相信愛情,只相信現(xiàn)實,為了追求片刻的歡愉而放棄愛與性的界限,她們缺乏信仰,缺乏像美狄亞那樣忠誠的責任感。此外,數(shù)次持久戰(zhàn)爭使俄羅斯男性數(shù)量銳減,男女比例嚴重失衡的社會使男性變得搶手,這也必然引起了一系列婚姻和兩性之間倫理的問題。烏利茨卡婭大膽地將這種混亂和荒誕的行為描寫出來,真實地展現(xiàn)出新時代女性的需求和生存狀態(tài)。
三、愛情悲劇中的犧牲者——瑪莎
與尼卡的隨意相比,瑪莎追求的是靈肉合一的愛情?,斏且晃慌娙?,幼年時在外公家受到極好的教育,聰明又有教養(yǎng)。父母出車禍雙亡后受到外婆的逼迫曾一度患上心理疾病而自殺,后被祖母山德拉和尼卡精心照料陪伴康復。她是浪漫的理想主義者,她和丈夫阿利克的婚姻是在不斷地交談中建立起來的,他們每天向彼此分享自己發(fā)生的事。他們的婚姻是與眾不同的—— “在舉行婚禮的前夕他們商定,他們的結合是自由人的結合,任何時候也不能在醋意驅使之下做出不體面的事情,因為每個人都保留獨立自主的權利。” ②甚至于瑪莎因懷疑自己是否找對了丈夫而找?guī)讉€男人進行試驗,這些也被阿利克理解并接受了。在美狄亞的家里度假的時候,單純的瑪莎因性愛上了情場老手布托諾夫,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拾。和布托諾夫的性愛體驗激發(fā)了瑪莎的靈感,她因此創(chuàng)作出來許多詩篇?,斏较菰缴?,最終到無法自拔的地步,但是布托諾夫是只享受愛欲的浪蕩公子。他只是享受肉體的刺激,并不愛瑪莎。對于瑪莎熱烈的愛,布托諾夫并不做出回應,甚至于還躲藏起來。被愛情折磨壞了瑪莎最終精神崩潰,選擇了斷了自己的生命,釀成了悲劇?,斏乃朗抢硐肱c現(xiàn)實矛盾沖突激化的結果,她追求的愛情沒有辦法實現(xiàn),也不應該實現(xiàn)。
在烏利茨卡婭的筆下,靈肉合一的境界是美好的,也是難以達到的。瑪莎的行為在世俗的眼光看來或許是對丈夫的背叛,但是她和丈夫阿利克的戀愛觀念反映出了當代青年對于自由性愛關系和婚姻關系的向往。瑪莎勇敢沖出傳統(tǒng)道德觀念的束縛,烏利茨卡婭對于這種大膽追求理想愛情、追求靈與肉的絕對和諧的行為并不排斥,甚至于還喜歡他們這代人的勇敢,因為他們可以不惜任何代價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因此她塑造的瑪莎并不討人厭,甚至有點可憐。
別爾嘉耶夫曾說:“在精神性的世界里,一切都是自由的,一切都是個體的……人的解放意味著精神向自己的返回,即向自由的返回?!?③現(xiàn)代化進程中被消解了的人的主體地位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又重新回歸,人越來越注重個體生命的體驗,這不僅體現(xiàn)在人對自由的追求,還表征為傳統(tǒng)道德觀念的解放。女性地位的提高,使女性越來越走向大眾視野。女性在追求自我解放的路程中難免會走向理想主義的藩籬,做出違背現(xiàn)實和道德倫理的事情,產生混亂的男女關系。特別是當代青年信仰的缺失,使他們在對自由的追求中迷失了方向,走向了極端,這就導致悲劇的形成。美狄亞恪守本分,堅定信仰的形象與他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她有強大的內心,面對現(xiàn)實的誘惑,仍能堅守傳統(tǒng),不被物欲橫流的社會所污染。中年結婚,晚年喪偶,膝下無子無女,她一生長時間處于“孤獨”的狀態(tài),她在堅守道德和自律中過自己的生活,是那些輕浮的年輕人學習的榜樣。
注釋:
①②柳·烏利茨卡婭著,李英男、尹城譯:《美狄婭和她的孩子們》,昆侖出版社1999年版,第281,235頁。
③尼古拉·別爾嘉耶夫著,張百春譯:《論人的奴役與自由》,中國城市出版社2001年版第87頁。
參考文獻:
[1]柳·烏利茨卡婭.美狄婭和她的孩子們[M].李英男,尹城譯.北京:昆侖出版社,1999.
[2]陳方.當代俄羅斯女性小說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3]黎皓智.20世紀俄羅斯文學思潮[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4]侯瑋紅.文學不能服務于實用性的思想——烏利茨卡婭訪談錄[J].外國文學動態(tài),2004,(06):17-19.
[5]張蕾.烏利茨卡婭小說中的墮落女性形象研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47(01):148-153.
[6]徐珊珊.《美狄亞和她的孩子們》中美狄亞形象的解讀[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8.
[7]張建華.俄羅斯民族歷史的“文化尋母”——烏利茨卡雅長篇小說《美狄亞與她的孩子們》中的女性話語[J].外國文學,2006,(05):54-61.
作者簡介:
高莉莉,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俄羅斯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