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論是功能翻譯理論的核心,在文學翻譯評價中起著主導效果。在使用功能翻譯理論來看國內(nèi)或國外的文學翻譯,必須要在相對應的歷史文化條件下來實現(xiàn)翻譯目的。歸化或異化的使用與語言環(huán)境以及翻譯者的目的和意圖有關。本文運用功能翻譯理論來分析和比較《飄》的兩種譯本,以分析歸化和異化在英譯中的作用。
【關鍵詞】 功能翻譯理論;歸化;異化;《飄》
【中圖分類號】H315?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20-0093-02
翻譯至少是兩種語言及文化傳統(tǒng)之間的相互切換,這是由于文化差異的緣故。翻譯由于受到文化差異影響的緣故,就需要去表明其定義以及翻譯的過程,更要準確傳達原文的“言外之意”,即文字中的文化信息。而翻譯標準往往是翻譯家們一直以來有爭議的地方,其主要原因往往是翻譯中是應使用歸化還是異化。 歸化是指保留目的語文化中的常用表達方式,以此對原文進行轉(zhuǎn)換,而異化則是為了保留原文的異國情調(diào),即“翻譯腔”。歸化和異化,一個“接近讀者”,另一個“接近作者”,這是二者明顯的區(qū)別。近年來,一些學者提出把歸化等同于意譯,把異化等同于直譯,這是極不科學的,從實質(zhì)上來說,歸化和異化基于是否忠實傳達原文“所說”,是否盡可能展示原文“如何說”,以及在語言和文化態(tài)度上不同風味的差異。與直譯和意譯相比,歸化和異化更多關注于文化問題,即是否保持原文寫作風格。
一、歸化與異化的內(nèi)涵
歸化是指遵守目標語言文化當前的主流價值觀,公然對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使其迎合本土的典律;或指在翻譯中采用透明、流暢的風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譯策略。主張以目的語文化為歸宿的“歸化派”提出譯文不僅要克服語言的障礙,還要克服文化的障礙,而譯者的責任之一就是避免文化沖突。同時,譯者也是“傳播者”,他不應對讀者的智力和想象力提出過高的要求,而應盡可能地是源語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語文化讀者的世界,從而達到源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之間的“文化對等”。歸化代表人物為美國著名翻譯家尤金·奈達,他認為,不同文化之間存在一定差異,若強迫譯文表達出原文形式,勢必會增加目的語讀者的理解難度。歸化重視語言的形式,它破除了語言在文化交流上的障礙,在避免文化沖突的同時使讀者對作品產(chǎn)生共鳴。而其不足之處主要表現(xiàn)在譯文中缺失了源語的文化信息。(李紅宇, 何高大,2014: 156-160)
異化是指偏離本土主流價值觀,保留原文的語言和文化差異;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異域性,故意打破目標語言常規(guī)的翻譯。主張在譯文中保留源語文化的“異化派”提出翻譯的主要目的是文化間的交流,源語文化將會豐富目的語文化和目的語的語言表達方式。讀者的閱讀目的也包括想了解異國文化,譯者應相信讀者的智力和想象力能理解異國文化的特異之處。異化在翻譯中非常重視文化表達,盡量向目的語讀者呈現(xiàn)外來文化,異國風情等原始形式,同時將源語文化滲透到目標語言文化中,這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目標語言文化,開拓了目標語言文化讀者的視野,其缺點主要表現(xiàn)在文化傳播的障礙上。
下面來比較一下《飄》的兩種譯本,以了解歸化和異化的區(qū)別。
二、《飄》的兩譯本評析
1936年美國著名小說家瑪格麗特·米西爾首次出版發(fā)行了《飄》,銷量遙遙領先,并在1937年榮獲普利策獎,可見作品的優(yōu)秀。小說以亞特蘭大以及附近的一個種植園為故事場景,描繪了內(nèi)戰(zhàn)前后美國南方人的生活。我國的著名譯者傅東華是該作品的譯者之一,他在 1940 年翻譯了《飄》這部作品。他的譯作語言樸實、干練、通俗易懂、流暢等特點。傅東華譯作《飄》被不少譯者認為歸化翻譯法的代表作之一。
后來,黃懷仁、朱攸若二人一起將其翻譯為《亂世佳人》,這一譯本則包含了更多的源語言文化成分,目的語文化要素則較少。下文從功能翻譯理論出發(fā),對《飄》的兩個譯本進行比較評析。
(一)傅東華的譯本評析
傅先生把《飄》作為一部流行小說翻譯,為了使人們愿意閱讀甚至喜歡它,翻譯不能生硬,不能使讀者感到故事離他們很遠,應該用一種樸素、熟悉的語言講述故事。(楊秋云,2007:26-29)同時,讀者希望在閱讀過程中能夠快速了解到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所以這就要求翻譯的時候要注意“準確性”以及“迅速性”,以達到歸化的要求。在功能翻譯理論的指導下,傅先生采用了歸化翻譯,這種方法主要體現(xiàn)在譯文的詞匯層面和句法層面上:
詞匯層面的歸化。在詞匯層面上,音譯、改譯、漢語俚語或方言翻譯運用尤為主要,以及翻譯出帶有濃厚漢語風味的詞匯,包括在人名,地名,機構名稱的翻譯,也體現(xiàn)了該用法。為了與中國讀者的文化意識相一致,傅先生將一些人名、地名和機構名譯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人、地方和機構的名稱。具有身份和地位的人的名字也大多數(shù)都被翻譯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名字和姓氏。
例如:
Red Butler 白瑞德;Melanie Hamilton 韓媚蘭;Ashley Wilkes 衛(wèi)希禮
中國的命名慣例通俗易懂,在這些名稱中都可以看到此項譯法。在地名的翻譯中,傅使用的是漢語中的習慣性表達,所以這些地名都是很地道的翻譯。例如,“陀、場、州、坡、屯等”通常在“餓狼陀、陶樂場、肇嘉州、鐘氏坡、曹氏屯等”中國的地名中。譯者還根據(jù)漢語的表達方式翻譯了一些大學名稱,如“University of Virginia(佛大)”“University of Georgia(肇大)”等。這樣一來,讀者讀起來也很朗朗上口,更加容易理解。
Not? content? with? Stuart? alone,? she? had? set? her? cap? for? Brent? as? well,? and? with? a thoroughness that overwhelmed the two of them.
于是她略施一點一箭雙雕的伎倆,不但要把司徒搶到手,就連伯倫也要順手牽羊的牽來。(傅譯)
在上面的例子中,傅用漢語成語來表達意思。譯者首先應該忠實于原文,然后,應該考慮為直譯未能成功地傳達意義的變化找到一個完美的語言形式。傅的版本實現(xiàn)了動態(tài)等價。
句法層面的歸化。漢語中的分詞短語、介詞結構等表達形式與英語的處理有所不同,所以針對這些句子成分要進行適度處理。如下例句:
With unerring African instinct, the Negroes had all discovered that Gerald had a loud bark and no bite at all, and they took shameless advantage of him.
那些非洲黑炭都具有一種特別本能,大家早已發(fā)現(xiàn)主人是響狗不咬人的,因而都天不怕地不怕。(傅譯)
應該做的是避免在翻譯中對原文不和諧或不和諧的意義的侵犯,同時要對句子成分的順序以及一些表達進行恰當?shù)奶幚怼?/p>
(二)黃懷仁和朱攸若的譯本評析
傅譯本是被很多譯者認為是歸化的代表,那黃懷仁和朱友國的《亂世佳人》就應是異化的典范之一。
詞匯層面的異化。在黃、朱二人的譯文中,人名嚴格使用直譯,比如:
Red Butler? 雷特·巴特勒;Ashley Wilkes? 阿什禮·威爾克斯;Melanie Hamilton? 梅拉尼·漢密爾頓
這些人名翻譯還原了英文人名的本色,但對于當時的中國民眾來說,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理解困難。
句法層面的異化。傅的譯本便于中國讀者理解閱讀,符合中國的語言習慣,而黃、朱的譯本則在句法層面上再現(xiàn)了原文的內(nèi)容,使句子通順流暢。如:
She thought it best to let sleeping dogs lie, so she did not ask for an explanation of their frequent meetings.
她覺得睡著的狗不如讓它睡著好,隨意對于他們屢次會見的事情,也不去向他要求解釋。注:這是一句諺語,意即無須問的事情不如不問。(傅譯)
她覺得不要招惹麻煩總是上策,因此就不問他們之間的巧遇為什么如此頻繁。(黃、朱譯)
在第一個版本中,傅東華將“l(fā)et sleeping dogs lie”字面翻譯,并給出一個注釋來解釋這個意思,而黃懷仁則自由地翻譯它。 這兩種翻譯都很好。第二版自然流暢,第一版有助于語言融合,便于文化滲透。
三、結語
從上文來看,歸化和異化這兩種方法似乎達到了翻譯的目的,但翻譯手段使用過于單一,同時由于翻譯標準制約的緣故,翻譯目的不是那么的容易實現(xiàn)。翻譯過程中,譯者只采用了其中一種翻譯方法,所以譯文沒有那么符合原文的原意,阻礙了翻譯目的的實現(xiàn)。這兩種翻譯方法歸化和異化:一個是與原作者的寫作意圖相符合,另一個是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兩種都是有自己的獨到之處。但由于歸化和異化在文化認知角度上的對立,譯文在文化上真正的相互融合并不能簡單通過使用歸化或者異化來解決。無論是歸化還是異化,如果能夠在特定的需求或者語境下可以表達出翻譯的目的,就可以認為是一種恰當?shù)淖g法。所以在閱讀文學作品翻譯時,不能只看譯文本身,要綜合考慮原文的創(chuàng)作背景以及原作的文化,拋棄這些,一味只對譯文本身作評價只是在做無用功。
參考文獻:
[1]簡麗.功能翻譯理論視角下的傅東華譯《飄》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10.
[2]李紅宇,何高大.交匯合流 貌合神離——歸化與異化解讀[J].社會科學家,2014,(5):156-160.
[3]瑪格麗特·米歇爾.飄[M].傅東華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79.
[4]瑪格麗特·米歇爾.飄[M].黃懷仁,朱攸若譯.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0.
[5]楊秋云.論文學翻譯中的傳神——《飄》的兩種漢譯版本比較[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26-29.
作者簡介:
張思宇,女,漢,河南湯陰人,碩士,研究方向:英語筆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