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瓦爾登湖》一書中包含了許多關于“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重要思想。從梭羅創(chuàng)作的視角出發(fā),分析艾默生和中國哲學思想對于梭羅生態(tài)倫理思想的影響,并且根據(jù)當前的社會現(xiàn)實對《瓦爾登湖》的生態(tài)倫理思想進行解讀,探討《瓦爾登湖》中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循環(huán)自洽、“個人主義”和“以自然為本”的沖突、人類的價值觀對自然生態(tài)的審判等問題,從而從人在自然環(huán)境當中的價值歸屬和科技對于整個自然生態(tài)的影響兩個方面對人類生態(tài)環(huán)保工作進行思考。
【關鍵詞】 自然生態(tài)循環(huán);中國哲學 梭羅;全球變暖;生態(tài)危機意識
【中圖分類號】I71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26-0057-02
技術給人類帶來的極大富足讓人類自以為是世界的主宰,萬事萬物都是為人類而出現(xiàn)的,人類并不尊重事物本身存在的意義,一味地以自我為中心,草率地評判自然界中的一切,社會繁榮的背后體現(xiàn)了人性的墮落,而這樣只會禁錮人類進步的腳步。在《瓦爾登湖》中,梭羅著重渲染出了人類正在喪失的那種對于自然的敬畏之心,并提倡人類在向自然索取資源的同時應當維護自然生態(tài)本身所具有得更為宏觀的價值。
一、《瓦爾登湖》生態(tài)倫理思想概述
(一)梭羅與艾默生的自然觀對照
梭羅認為,所有生命的發(fā)源地都是海洋,海洋當中承載著最旺盛的生命力,相比于海洋,人類對自然的主宰能力十分微弱。梭羅的作品當中充滿了豐富的生態(tài)內涵,體現(xiàn)了他對于自然的包容心態(tài)。古拉這樣評價梭羅:“梭羅一直關注人與自然的復雜的相互影響,他在科德角半島之行后,對此有了更深遠的見識。”梭羅的自然觀是建立在尊重萬物客觀變化規(guī)律的基礎上的,從而能跳躍出人主觀思維的局限性,用包羅萬象的視角去解讀生態(tài)的循環(huán)自洽。梭羅用作品為讀者展示了一個非人類的完整世界,在這個世界中,一切事物的運行法則都不是以人類為標準,而是自然界中所有的參與角色。
艾默生是梭羅的導師,他對梭羅關于“人與自然”的思考有很大的啟發(fā)作用。艾默生主張超驗主義學說,他對于自然中的美也有著非常獨到的解讀。在艾默生看來,自然是人的內在精神或本質力量的一種外化體現(xiàn),自然當中的現(xiàn)象是為了滿足人類精神思想的需求。以人為主體來評價自然現(xiàn)象和自然規(guī)律,這也是艾默生與梭羅自然觀最明顯的分別。超驗主義將人類的感官作為評價一切自然秩序的準則,強調人類的精神是萬物之本,是超越經驗和科學的精神實體,贊美人的主動力量和人心的直覺,并且認為人可以通過自己的力量做到人與自然的相輔相成。
(二)中國哲學的思想滲透
梭羅作品當中所呈現(xiàn)的思想與中國古代哲學體系當中的一些思想具有許多相同之處,這是因為梭羅在《瓦爾登湖》創(chuàng)作之前就曾閱讀過很多中國的哲學著作,關于中國儒道兩派的思想文化也十分熟悉,比如儒家孟子“吾善養(yǎng)浩然之氣”和道家莊子“萬物與我唯一”的境界都在梭羅的作品當中有所體現(xiàn)。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自然觀最多的是道家思想,其也是對《瓦爾登湖》生態(tài)倫理思想產生重要影響的部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道家看待人與自然關系的法則,莊子敬重自然的規(guī)律,強調知足常樂,不必以小范圍的功利為生命的追求,生命應該建立在更宏觀、更廣泛的視野之上。而梭羅喜愛自然萬物,抵觸人為的破壞,在《瓦爾登湖》中所寄托的自然理念里將這種意識加以貫徹,體現(xiàn)了梭羅對于中國哲學思想自然觀的充分認可。
二、《瓦爾登湖》生態(tài)倫理的現(xiàn)實思想解讀
(一)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循環(huán)自洽
在梭羅的筆下,自然是有靈的,天地萬物休戚與共,無論是森林、陸地、海洋,都是龐大的自然鏈條中的一環(huán),他認為人類出于利己貪婪的目的而對自然造成損害的行為也遲早會傷害到人類自己?!拔也幌M厍蛏系拿恳划€土地都被耕作,同樣,我也不希望,每個人或者說一個人的每一部分都被教化掉?!比f物應有屬于自己的循環(huán),而不應全部被消耗殆盡,人也是如此。梭羅坦言自己喜歡大自然中的循環(huán)規(guī)律,鱸魚吃了螬蠐,梭魚吃了鱸魚,漁夫獵捕梭魚,生物等級所有空位就是這樣相互填滿,從而保持自洽。生物圈的平衡往往摻雜著生命的誕生與死亡,各種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恒久存在,在走向自洽的平衡當中,無法避免某些個體的損傷,也不能擾亂生命誕生的秩序,不能超過腹飽地屠殺動物,不能超越居住地去濫伐樹木,不能超越自身所需去追求虛榮利益,在梭羅眼中,人類需要依靠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運行而生存。梭羅筆下的宇宙沒有私心,對于自然萬物都是同等的珍視和眷顧,然而人類作為生態(tài)中的一環(huán)有著絕對的主動優(yōu)勢,梭羅的自然觀帶領被生活局限的人們跳出自身利益去展望生物整體循環(huán)鏈條,升高維度去思考人類在自然中應做的貢獻和應節(jié)制的欲念。
(二)“個人主義”與“以自然為本”的沖突
當人類自我意識無限膨脹后,便已經站到了自然的對立面,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和科技文明試圖征服自然,更是將人類與自然的關系推到緊張、對峙的極端。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哲學家普羅泰戈拉提出了人類中心主義的觀點——“人是萬物的尺度”。到了20世紀末,西方建立了大規(guī)模的工業(yè)生產,流行以“控制自然”“戰(zhàn)天斗地”的思想指導社會生產活動,工業(yè)的便利承載了人類社會過分的欲望,自然在人類心目中的地位像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池,人類自以為是自然的主宰,對自然進行掠奪、毀壞,迫使自然為人類服務,以人類的利益為萬物的尺度,過分夸大了人的主觀能動性。
早在古希臘時期,蘇格拉底就已經對普羅泰戈拉的觀點提出過質疑,蘇格拉底認為“任何不完美的東西,都不能成為萬物的尺度”,而蘇格拉底也一直在尋找“完美”的所在,發(fā)掘“神力”在人類中的作用;孔子承認宇宙中存在著自然對人類主宰的力量,儒家思想中人與天共同處在宇宙這個大的循環(huán)體之中,人性與天性具有同一性;基督教中人與上帝是一對客體關系,人需要服從上帝的安排,需要揣摩上帝的意志;在工業(yè)生產給自然造成危機的情況下,一些覺悟的科學家、哲學家提出了新的看法,牛頓在他的宇宙自然哲學觀中指出自然具有支配其他自然事物的行動力,而人被動地站到了自然的對立面……而梭羅認為,人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的孩子,人與自然萬物的關系是平等的兄弟關系,人不可能超越自然,自然的智慧永遠超出人類的認知范圍,變幻莫測。
(三)人類的價值觀念對自然生態(tài)的審判
從人類的角度看世界,“是否能迎合人類的利益”是人類評價萬事萬物的標準,比如人類認為可以用來做棟梁、制書桌、造樂器等物品的木材就是好木材,而沒有辦法利用的木材則為壞木材,又如能夠為人類消除害蟲、能夠被人類所食用、能夠被人類所馴服、能夠給人類提供幫助的動物就是“善良”的動物,而那些不能對人類產生有益作用的動物就是“邪惡”的,是人類的對手。人生只活一世,一個人能夠在自己所生活的年代享盡一切物質資源的豐盈被當作是一種價值,很多人迷失在社會利益的追逐中,不會關注歷史和未來世界發(fā)展的聯(lián)系,即使資源在自己生活的年代被損耗,這個惡果也不會在自己生活的年代發(fā)酵,所以不愿顧及長遠視角中人類的發(fā)展狀況。
三、《瓦爾登湖》對人類生態(tài)環(huán)保工作的思考
(一)建立人在自然環(huán)境當中的價值歸屬
面對人類與自然生態(tài)的關系,梭羅一再強調人類不能夠自以為掌控一切,利用自然對于人類的寬容而對自然濫用索取,人類應當保持有限的欲望,對于喜愛的事物,不能通過占有來得到,而是應當尊重事物本身具有的價值,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的美好。雖然在人類社會群體的框架之中,私有制和貨幣決定著人類視角中的事物價值,但是人類本身無法脫離于自然的整體環(huán)境中,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唯一場所,所以在自然環(huán)境中的價值歸屬才是人類究其一生真正應當關注的問題。梭羅帶領讀者在《瓦爾登湖》中沉靜下來,傾聽自然當中那些不由人類主宰的表達,觀察自然當中那些不由人類左右的規(guī)則,“我在這樣的季節(jié)里生長,好像玉米生長在夜間一樣,這比手上的任何勞動好的不知多少了?!?/p>
(二)審視科技對于整個自然生態(tài)的影響
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和科技文明在商業(yè)文明的統(tǒng)治下正試圖占領自然,改造自然,這樣的行為正在把人與自然的關系推到極端的對峙上來?!翱茖W并沒有包含人們所知道的一切,它只不過是為搞科學的人而存在的東西”,人們對于科技的濫用不僅造成了人與自然的矛盾關系,更造就了人自身的利益價值矛盾,將自己也作為了統(tǒng)治自己的工具。索羅表達了在人類社會長期生活中所感受到的壓抑:“我們只有認清,當我們一點點地卸去自身的污垢,直到完全潔凈時,包裹著我們的人性法則將會煥然一新,而我們只有依靠內心賜予我們的直覺,才有可能學習真理。”《瓦爾登湖》的自然生態(tài)觀點鼓勵我們應當重視人在整個自然當中的作為,對當前科技滲透下的人類社會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加以審視,應當在謀取利益的同時保持內心對自然的敬畏,要意識到愛護自然與愛護人類的行為是同步進行、相互呼應的。
自然并非無窮無盡,用之不竭,失去人類的自然會恢復活力,而失去自然的人類將無能為力,萬劫不復。在當前物欲橫流、人心浮躁的社會氛圍中,應當跳脫出小范圍的社會層面,而放眼更廣闊的生命,認識到人在自然當中的位置,喚醒人類對將自然的責任,將自身對利益的追求建立在尊重自然環(huán)境利益的基礎之上,不利用一時的優(yōu)勢而侵略自然,從而緩解人類的利益與自然規(guī)律的沖突,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美好生態(tài)家園。
參考文獻:
[1]屈盼盼. 《瓦爾登湖》生態(tài)倫理思想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9.
[2]韓婕.梭羅《瓦爾登湖》生態(tài)自然觀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2016.
[3]陳艷君.綠色的呼喚:索羅生態(tài)思想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5.
[4]趙晶.生態(tài)美學視域下的梭羅散文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7.
[5]章琪.從“綠色閱讀”到“綠色感受”——以《瓦爾登湖》為例探析生態(tài)視角的內容和邊界[J].湖北工程學院學報,2019,39(2):44-48.
作者簡介:
趙丹丹,女,漢族,河南鶴壁人,河南交通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