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宏芬 張文雅
【摘要】當前時期,社會經濟水平得到了快速的提高,人們日常生活的物質需求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在這一過程中,人們對自身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標準,而傳統藝術由于形式較為單調,且傳播方式較為傳統,再加之其他因素的影響,無法滿足人們對藝術方面的需要;而隨著現代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計算機、網絡信息、多媒體等現代技術的廣泛應用,帶動著數字媒體藝術的不斷發(fā)展,有效解決了傳統藝術中存在的缺陷與不足,同時加強了藝術形式的科學性與完善性,豐富了現代藝術的表達方式,為我國藝術領域整體的進步與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本文主要對數字媒體藝術對傳統藝術的美學突破進行分析探究。
【關鍵詞】數字媒體藝術;傳統藝術;美學突破
【中圖分類號】J01?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48-0049-02
一、數字媒體藝術的具體概述
(一)數字媒體藝術的具體概念
通常情況下,數字媒體藝術的基礎是數字化技術,該技術主要是借助現代計算機、網絡信息等技術,對光信號、聲音信號等方面進行編輯處理,之后再將其轉換為數字信息進行儲存管理;同時,相關人員還可以將文字、語言等形式的信息向數字形式進行轉化,進一步提高信息傳輸管理的便利性;而數字化媒體藝術主要是將數字化技術與藝術相融合,在豐富藝術表現形式的同時,創(chuàng)作數字化藝術作品,并為人們提供更加新穎的視覺感受與審美體驗,為傳統藝術的健康發(fā)展提供保障。此外,借助數字媒體藝術的應用于發(fā)展,還能夠對傳統藝術美學進行突破,對部分年輕人的思想觀念與思維方式進行有效轉變,以此來推動藝術領域整體健康穩(wěn)定的運轉與發(fā)展下去[1]。
(二)數字媒體藝術的特點
隨著人們對精神文化追求的水平不斷提高,數字媒體藝術的出現能夠有效提高人們的審美水平,為藝術領域整體的進步提供充分基礎與保障,其中,數字媒體藝術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特點,分別是:
1.與視聽等感官相結合
將傳統藝術與數字媒體藝術相比發(fā)現,傳統藝術的畫面主要以靜態(tài)形式為主,而數字媒體藝術則包含色彩、光影、構圖、時間及空間等元素,并不會局限于某一點位,其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移動位置,且運動的速度不定,由此而展現出了現代數字媒體藝術的動態(tài)美感。
2.以現代先進科技為基礎
同時,數字媒體藝術在應用及發(fā)展時,對現代先進科技有著較強的依賴性,當計算機軟硬件技術得到一定的進步時,對數字媒體藝術的進步同樣提供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其中3D、VR等技術屬于極為常見的幾類技術,并與數字媒體藝術進行了有效地融合,借助3D技術的應用,能夠令觀眾更加直觀的感受藝術作品的景物與氣氛,而通過應用VR技術,可以促使觀眾更加深入的融入藝術作品中,進一步促進現代數字媒體藝術的進步與發(fā)展。
3.缺乏足夠的完整性
眾所周知,當某一藝術作品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其自身意圖主要是通過創(chuàng)作人員所賦予,并根據創(chuàng)作人員自身的思維特點、行為模式等方面對藝術作品的長度等方面進行管控,由此而對作品自身及傳統藝術整體領域的發(fā)展造成一定影響;而隨著數字媒體藝術的應用于發(fā)展,當藝術作品在創(chuàng)作及播放時,人們可以根據自身的思維模式與喜好特點等方面對其進行評論修改,導致這些作品沒有進行終結處理,缺乏足夠的完整性,在另一方面能夠對觀眾審美及創(chuàng)作等方面的需求進行了有效滿足,為現代藝術領域整體的進步與發(fā)展提供了充分的保障[2]。
二、數字媒體藝術的具體優(yōu)勢
同時,借助現代先進科學技術的應用,當數字媒體藝術在創(chuàng)作及發(fā)展的過程中有著極大的便利,再加之計算機、網絡信息等現代技術與設備廣泛應用于人們日常工作生活中,數字媒體藝術同樣能夠對人們日常生活習慣于行為模式等方面造成較大影響,為現代數字媒體藝術領域的進步與發(fā)展提供了較大的促進作用。
(一)虛擬、綜合性方面的優(yōu)勢
研究表明,當數字媒體藝術作品在進行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相關人員可以借助數字化技術的應用,根據自身的想法進行模擬還原,同時提升作品視覺、聽覺方面的效果,強化提高作品自身的藝術表現形式,充分發(fā)揮出數字媒體藝術的虛擬性優(yōu)勢;同時,由于傳統藝術作品在創(chuàng)作時技術水平較低,且缺乏豐富的表現形式,導致作品自身質量與精度較低,而通過加強數字媒體藝術的應用,能夠借助數字化技術對傳統藝術表現形式進行豐富完善,并加強藝術性與數字化之間的充分結合,保障藝術作品整體的質量與精度,由此而體現出數字媒體藝術的綜合性優(yōu)勢。
(二)高效、交互方面的優(yōu)勢
由于數字媒體藝術的基礎是數字化技術,該技術在應用時能夠快速有效的將信息傳遞至接收方,且操作簡便,應用于數字媒體藝術中能夠有效提高工作效率與質量;同時,利用數字化技術對藝術作品進行創(chuàng)作室,還能夠減少手工操作的數量,以此來降低創(chuàng)作人員自身的工作強度與壓力,為作品自身內容進行豐富完善,從而促進現代數字媒體藝術整體的健康發(fā)展。
此外,由于數字化技術在應用時能夠快速有效進行信息傳遞工作,而在對藝術作品進行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創(chuàng)作人員可以借助該技術,促進藝術之間交流溝通水平的提高,并加強作品內容與空間等方面的交互,提高資源利用率,充分發(fā)揮出藝術資源自身價值,為數字媒體藝術及行業(yè)整體的進步與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數字媒體藝術對傳統藝術的美學突破
在現代社會運轉過程中,計算機、網絡信息、多媒體等技術在人們日常工作及生活中有著極為廣泛且深入的應用,并對人們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發(fā)揮著極大的促進作用;傳統藝術由于其技術水平及視聽感受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無法滿足現代人們日常生活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而數字媒體藝術主要以數字化技術為基礎,其技術水平較高,且符合現代人們日常行為及思維方面的模式,同時為人們提供更加直觀且豐富的視聽體驗,在最大程度上滿足了人們精神文化的需求,由此而實現了傳統藝術美學的突破[3]。
(一)滿足社會大眾藝術審美的體驗
經過對大量傳統藝術的調查發(fā)現,由于傳統藝術作品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其創(chuàng)作人員自身技術與文化水平較高,由此導致作品自身水平較高,與社會生活實際存在較大的差距,普通人群無法有效感受作品內容及氛圍;而隨著數字媒體藝術的應用,有效降低了藝術作品的水平與高度,促使普通人群可以充分了解作品內涵,極大滿足了社會大眾的審美需求;同時,相當一部分藝術作品是有普通人群所創(chuàng)作,貼近實際生活,對社會大眾藝術審美需求提供了極大的滿足,為現代數字媒體藝術的進步與發(fā)展提供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二)對傳統藝術審美邏輯進行突破
通常情況下,當傳統藝術作品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創(chuàng)作人員將自身的思維融入其中,而人們則需要具備較高的審美邏輯對作品進行了解,明確作者自身的情感等;在這一過程中,通過加強數字媒體藝術的應用及發(fā)展,相關人員在創(chuàng)作藝術作品時主要運用非邏輯性思維,且作品內部的表達方法與素材數量與類型較多,在對這些作品進行欣賞時,憑借傳統審美邏輯無法充分體會作品內容與含義,由此而體現出數字媒體藝術對傳統藝術審美邏輯的突破。
(三)為人們帶來超現實的藝術體驗
研究表明,當傳統藝術作品在進行創(chuàng)作時,由于技術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其創(chuàng)作材料、設備、方式及靈感等方面都需要以現實事物為基礎,由此導致藝術作品自身有著較強的局限性,當人們在觀看作品時,缺乏足夠的新鮮感,由此而影響著傳統藝術的進步與發(fā)展;而數字媒體藝術作品在創(chuàng)作時,相關人員可以借助數字化技術的應用,為人們描繪出一些新穎、超現實的作品,為觀眾人群提供充分的視聽體驗,進一步提高了數字媒體藝術的發(fā)展水平。
(四)提升藝術審美體驗的開放性
除了以上內容之外,當傳統藝術作品在設計創(chuàng)作時,其工作內容及流程等方面大多是由創(chuàng)作人員獨立完成,相關作品具備較強的完整性,觀眾人群無法有效參與其中,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藝術領域整體的進步與發(fā)展;為此,相關單位及人員可以加強數字媒體藝術的應用,通過加強與觀眾的交流,明確藝術作品所存在的缺陷與不足,并對其進行及時修改與完善,有效提升藝術審美體驗的開放性,在滿足社會大眾審美需要的同時,促進藝術作品自身的健康發(fā)展[4]。
四、總結
綜上所述,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日常生活的水平得到了極大的進步,物質方面的需求得到了充分滿足,由此而對精神追求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在這一過程中,由于傳統藝術技術水平等因素存在較大的缺陷,無法有效滿足人們的需求;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相關單位及人員需要加強對數字媒體藝術的了解應用,結合現代計算機、網絡信息等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加強數字媒體藝術自身交互性、虛擬性、綜合性及高效性等優(yōu)勢的發(fā)揮,確保在最大程度上滿足人們精神文化的發(fā)展需求,并對傳統藝術美學進行突破,推動我國現代藝術領域整體的進一步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羅丹.數字媒體藝術的新美學特征表現與應用研究[J].傳播力研究,2018,(08):185.
[2]王余烈,熊倪.數字媒體藝術中再現性時間藝術的研究體現[J].中國文藝家,2019,(09):289-289.
[3]李曉.數字媒體藝術的新美學特征表現與應用研究[J].衛(wèi)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2019,(21):118-119.
[4]楊舒文.數字媒體藝術的美學價值研究和省思[J].四川戲劇,2020,(02):12-15.
作者簡介:
彭宏芬,女,漢族,湖南郴州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視覺藝術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