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含
遼陽是東北最古老的城市。雖然遼陽的歷史久遠,但由于戰(zhàn)火頻仍和建國后的城市建設,古城風貌所剩無幾,唯有白塔、東京陵兩處。東京陵地處偏遠,因此,能讓遼陽人民感到自豪的就是城市中心的那座白塔,可以讓人感受到一絲古城的風韻。
白塔位于遼陽市站前街道白塔公園內。因塔檐間立壁和塔腰八面均涂有白堊,故稱白塔。 建于遼代中晚期。
遼陽白塔為八角十三層實心垂幔式密檐舍利磚塔,由基座、塔身、塔檐、塔項四部分組成,高70.4米(一說72米),塔檐逐層內收,檐角懸風鈴,檐間置銅鏡;塔頂仰蓮承覆體,最后以剎桿裝飾火焰、相輪、寶珠結束。從風格上看,遼陽白塔的建筑是遼代風格,筑塔的槽溝磚、滴水的麥葉紋也是遼代特征。遼陽白塔是漢民族與佛教文化融合的作品,整個建筑造型和局部雕刻,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以前,塔鈴聲聲,塔檐上懸掛著眾多銅鈴清脆悅耳。后來白塔維修,將鎏金銅鈴換成了鋼鈴,風吹不動,塔鈴聲聲從此銷聲匿跡;白塔維修前,頂端部分坍塌顯得很殘破。但每當晴空萬里時,總有大隊飛鳥繞塔飛翔,形成古塔與飛鳥的“動靜組合”,令人賞心悅目。據老人們講,曾經,白塔塔身上鑲嵌了眾多銅鏡,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這也是塔身上“流光碧漢”四個字的由來。但遺憾的是,這一景觀早已蕩然無存。
遼陽白塔是東北地區(qū)最高的磚塔,也是全國六大高塔之一?;矶家源u雕的佛教圖案為飾。塔身八面都建有佛龕,龕內磚雕坐佛。塔頂有鐵剎桿、寶珠、相輪等。因塔身、塔檐的磚瓦上涂抹白堊,俗稱白塔。
該塔的建筑年代眾說不一。民國初年的《遼陽縣志》說是漢建唐修,但并未提出根據;《東北通史》則根據《金史·貞懿皇后傳》及遼陽出土的金代《英公禪師塔銘》推測,該塔是金世宗完顏雍為其母通慧圓明大師(金世宗追封其出家為尼的生母李氏為貞懿皇后)的葬身塔。
1980年文物普查時,發(fā)現完顏雍正隆六年(1156)為其母李氏建塔的塔銘。塔銘內容記敘的地理位置與現存的白塔毫無關系,從而否定了金世宗為其母建塔的一說。根據塔的建筑風格、使用的材料、磚雕的手法及紋飾等,都與有明確記載的沈陽塔灣無垢凈光舍利塔、錦州大廣濟寺塔、北鎮(zhèn)崇興寺雙塔一致。其用磚皆是壓印大溝繩紋磚、獸面圓珠紋飾瓦當、仿木結構的磚雕斗拱,磚雕牡丹、雙尤、脅侍及飛天等也與遼代中晚期的同類建筑相類同。據此可證,該塔實為遼代中晚期建筑。
1988年,為維修白塔進行測繪時,在塔頂須彌座下發(fā)現明代維修該塔的五塊銅碑,其中四塊是維修記,一塊是護持圣旨。其中永樂二十一年(1423)《重修遼陽城西廣佑寺主塔記》刻有“茲塔之重修,獲睹塔頂寶甕傍銅葫蘆上有鐫前元皇慶二年重修記。蓋塔自遼所建,金及元時皆重修……”永樂二十一年的碑記,是據元代皇慶二年維修該塔的銘文而記。
1990年維修白塔時,在清理鐵剎桿須彌座時,在剎桿與磚縫間,發(fā)現在填縫的碎銅片上,有年字及漢字偏旁部首,當為金元時代維修時的文字殘片?!吨匦捱|陽城西廣佑寺寶塔記》提到圓公和尚(葬身塔在遼陽城東臺子溝,有塔銘敘其生平事)主持維修塔寺時“平治基址,得舊時廣佑寺碑,遂復寺額”。說明在明永樂年間修復廟宇時,發(fā)現前代寺碑,將明初以白塔命名的白塔寺,恢復其原名“廣佑寺”,塔從寺名,稱廣佑寺塔,亦即遼代東京遼陽府廣佑寺大舍利塔。
明隆慶五年(1571)的《重修遼陽城西廣佑寺碑記》,記述該寺各種建筑共計149間,是遼東佛教的活動中心。到了清代,寺的規(guī)??s小了,復名白塔寺。1900年義和團曾在此集會,燒了沙俄火車站等建筑,沙俄駐旅順頭領鮑魯沙特金派哥薩克騎兵北上遼陽鎮(zhèn)壓義和團,火燒了白塔寺,毀掉了這一古建筑群,僅存白塔聳立于城西,成為遼陽古城飽受劫難的一大見證。
1988年1月13日,遼陽白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