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劍冰 肖紫檜 牛佳蕊
摘 要:大運河是世界文化遺產,是我國文化自信的底氣所在,大學生應當認識到運河文化遺產所包容的歷史意義與文化意向,保護并傳承好這一生生不息寶貴遺產。然而,大運河文化在我國的傳承狀況不容樂觀?;诖?,在調查南京高校大學生對于大運河文化認知現(xiàn)狀并分析其產生原因的同時,也對大運河文化在高校大學生間的傳播提出一些意見。
關鍵詞:大學生;大運河文化;傳播策略;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17-0-02
一、引言
2014年于卡塔爾召開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宣布,中國大運河項目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從此中國大運河開始廣泛受到全社會乃至全世界的關注。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就建設好大運河文化帶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將運河遺產傳承好、保護好、利用好。本文以南京高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發(fā)布問卷和調查訪談,調查大運河文化在南京高校大學生之間的傳承現(xiàn)狀,結果顯示他們對大運河文化的關注度極低,傳承意識急需加強。
二、大運河的價值意義
(一)大運河的歷史
中國天然河道以東西走向為主,這種橫向且封閉的水利環(huán)境制約著南北方的交通往來,于是人們設法開鑿南北方向的人工河,這便是運河產生的背景。自戰(zhàn)國時期吳國為溝通長江與淮河而開鑿的邗溝開始到隋朝之間,這一階時間段開鑿的運河被認為是早期運河。如今所說的中國大運河是隋唐運河、京杭大運河與浙東運河的總稱。
(二)大運河的文化意義
在技術層面上,大運河人工開挖的特點濃縮了歷代官員、水利專家以及大量百姓的心血與智慧,讓世界看到了中國古代的工程技術。其次,大運河的產生與發(fā)展還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的制度文化。最后,社會文化方面,大運河打破了南北間的自然阻礙,交流了南北方的物質財富。與此同時,大運河一并促進了國內不同區(qū)域的文化融合,它使不同區(qū)域文化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共同成長。
“運河文化具有開放、包容、創(chuàng)新等特征,而不是排他、封閉與僵化?!盵1]在我國封建王朝不斷統(tǒng)一的進程中,大運河增強了南北兩岸的溝通,彌補了由戰(zhàn)爭所帶來的傷痛,促進了我國民族融合的進程。
三、南京大學生對大運河文化認知的現(xiàn)狀
經調查發(fā)現(xiàn),僅有近三分之一(31.2%)的受訪者表示知道這一事實,超過三分之二(68.8%)的受訪者表示完全不知道此事。這無疑暴露出公眾對大運河的關注度極低的事實,造成這一情況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認知渠道缺失
處于新媒體時代,網(wǎng)絡媒體成為公眾認知世界的主要渠道,多數(shù)信息都可在網(wǎng)絡上搜索獲取。新媒體的產生,讓公眾更傾向于獲取短小精悍,能快速吸收理解的網(wǎng)絡資源,而非冗長的實體信息資源。而有關與大運河的信息,卻大都發(fā)布于學術性較強的網(wǎng)站,信息較為復雜。普通公眾不會特意去翻閱這類網(wǎng)站。而在如微博、抖音、頭條新聞等公眾流行的信息獲取平臺上,關于大運河的消息十分之少,且內容單一。
(二)尚未清晰認知大運河文化價值的歷史再創(chuàng)造性
大學生對大運河的不了解,還在于他們并未意識到大運河文化價值的歷史再造性。除去歷史文化意義,大運河依舊可以通過傳承與創(chuàng)新,為當代中國創(chuàng)造價值。對于大運河當代價值的塑造,中央發(fā)布了指示:建設“大運河文化帶”。大運河申遺成功后,中央印發(fā)《綱要》,為大運河當代價值的開發(fā)提供了指導思想,政策支持,開發(fā)方向等。有學者指出,可以“同時從長遠角度分析大運河將重塑中國地理格局、加快沿岸經濟社會發(fā)展、影響城鎮(zhèn)體系變遷、促進南北文化交流,對沿岸地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產生深刻的影響?!盵2]
四、解決問題的對應思路
(一)改良傳播策略
要達到將大運河文化在其周邊流域的大學生群體中進行傳播的目的,新媒體的渠道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可以將這個目標細分成兩個主要實現(xiàn)的部分:一是在行為上,能將自己的專業(yè)知識運用到大運河文化的發(fā)展。二是在思想上,能夠主動地獲取關于大運河的相關信息。
大運河文化傳播的策略可以采用文化營銷。提到營銷就首先要確定其受眾的選擇——以地理區(qū)域進行細分,面向大運河周邊流域的高校大學生。既然是文化營銷傳播,已經確認了傳播目標的情況下,就要解決“宣傳什么”——傳播內容,“怎么宣傳”——傳播渠道與傳播形式。傳播內容要具有簡單且有內涵的特點。簡單,是為了能夠抓住大學生在巨大信息洪流中的目光。有內涵,則是要求內容不能流于表面,不能為了嘩眾取寵而曲解文化形象。傳播內容作為文化營銷中關鍵組成部分之一,應該要將目光轉向其創(chuàng)新的變化。
要想將精心制作的文化宣傳內容,必然要通過各種傳播渠道和別出心裁的方式。經過調查發(fā)現(xiàn),大學生對于大運河的文化基本上有三類來源,一是社交網(wǎng)絡,二是商業(yè)宣傳,三是教育。社交網(wǎng)絡不論從線上還是線下,都是經過身邊的親朋了解。商業(yè)宣傳則是從一些旅游相關的產品或者是網(wǎng)絡中獲取??梢哉f網(wǎng)絡新媒體在其間擔當?shù)臒o可替代的角色。但,不難發(fā)現(xiàn)信息在網(wǎng)絡新媒體中只是單向的輸出,這意味著網(wǎng)絡中的“熱度期” “流量期”一過宣傳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如果把單項輸出改為交互性宣傳,或許局面會有一些改觀。有參與度的獲取信息,則能提高主動性。
(二)高校實踐教學的參與
那么作為大學生和大運河沿域的高校,如何在建構教學設計中貫穿對大運河文化的學習呢?
沿岸高??梢赃m當?shù)亻_展關于大運河文化實踐教育。這其中關鍵是高校要掙脫出學分制管理下對于實踐教學的目標——創(chuàng)新的桎梏,要讓學生們能從統(tǒng)一的教學要求中去尋找自己對于大運河文化認知,而不是為了應付教學要求。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但是培養(yǎng)有能力,有經驗,富有民族文化責任感的教師,是大運河實踐教學能順利進行的保證。
為了在教學中營造良好的具有當?shù)靥厣膫鹘y(tǒng)文化氛圍,可以尋求當?shù)氐穆糜尾块T和相關企業(yè)幫助并合作設計相關的實踐教學內容,建立大運河實踐教學基地等。在實踐教學,應當與專業(yè)學課緊密結合,以專業(yè)的理論學課作為基礎,促進相關大運河實踐教學,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
實踐教學的要求不僅是親身體驗,還要求大學生們能運用自己的認知和創(chuàng)造力去發(fā)展當代的大運河文化。
四、結語
大運河作為一筆動態(tài)的文化遺產,豐富著綿延不絕的華夏文明,是中華文化的具體標識。大運河是文化自信的底氣之一,是我們民族寶貴的物質與精神財富,對當代青年有著精神引領作用。大學生要以繼承和發(fā)揚民族文化為己任,提高自己作為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心。
參考文獻:
[1]鄭民德.大運河與中國歷史[J].檔案與建設,2019(12):72-73.
[2]孫久文,易淑昶.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與中國區(qū)域空間格局重塑[J].南京社會科學,2019(01):11-16+33.
作者簡介:胡劍冰,女,漢族,福建安溪人。研究方向:新聞傳播。
課題項目:本文系南京郵電大學大學生創(chuàng)新訓練計劃項目“關于大學生對大運河文化認同感和歷史傳承感的調研——以江蘇高校為研究中心”(項目編號:XZD2019177)的項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