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 研究隱喻這一修辭手法在兒童餐具中的應用。方法 對隱喻手法相關概念進行梳理并歸納總結,通過對實際案例的分析,探究從源域到目標域之間的映射關系,對兒童餐具進行驗證進一步確定其可行性。結論 發(fā)現隱喻手法已經作用于兒童產品的設計中,不過還需要學者進一步的探索與挖掘。
1.隱喻的興起
隱喻最初作為語言學中的一種修辭手法被人們所認知。隨著學者們的不斷研究,隱喻不在單純的被看作是一種語言現象,而是將它看成一種認知行為,其研究及應用范圍變得更加廣泛,人們開始從其他不同的角度分析和理解隱喻,由文學手法延伸到哲學、心理學、計算機領域,在設計領域的應用研究也備受關注并且成為了一種設計潮流和趨勢??偟膩碚f隱喻的目的在于基于人們常識和認知的情況下,用人們熟悉的事物或概念去表達另一種人們不熟悉的事物,從而減輕認知負擔,加深大眾對陌生事物的理解。
2.隱喻手法與設計
隱喻在設計領域的應用,指的是設計師在進行設計表達時用人們已經熟知的概念或事(這里被稱為源域)去表達要設計的目標物體(被稱為目標域),從而使人們頭腦中已存的知識架構(源域)快速且高效的解釋目標概念,令設計出的目標域更加便于目標用戶使用,這一設計過程叫做映射。而設計師基于源域對目標域進行設計時,可以喚起用戶對源域的體驗及印象,設計師不用作過多的闡述,而是當用戶在使用目標域時會因為這種熟悉倍感親切同時增強操作的流暢性,這便是隱喻設計的魅力所在。
2.1兒童餐具現狀及存在問題
現今階段市面上的兒童餐具種類越來越多,相比起以前越來越重視品牌性,其次兒童餐具的安全性、趣味性也已經逐步提高,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帶有附加功能的設計。但是相比起國外而言我國對于兒童餐具的分類還不夠細致,設計研究方面也略有不足缺乏對兒童生理、心理、飲食行為方面需求的研究。市面上的兒童餐具多為成人餐具的縮小版,不利于兒童的使用,并且兒童肌肉、大腦的發(fā)育都與成年人不同,不適宜的餐具對于兒童健康成長;餐具的使用方式上吸引力不強,需進一步的開發(fā)設計,雖然市場現存的一些兒童餐具的設計中有使用到仿生設計,但多是對一些生物形態(tài)的簡單模仿,缺乏在設計情感上的交流與表達。有些兒童餐具的設計師過分追求趣味性,導致餐具過于像玩具,對兒童進餐也有一定的影響;功能單一,目前兒童餐具的功能基本在于滿足物質上的功能,精神上的功能還有待開發(fā)的和提升的空間;缺乏互動性設計,如何提高兒童餐具對于兒童的吸引力,如何更好的引導兒童吃飯,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值得我們去深入研究,而隱喻手法的設計主要為增強吸引、引導操作、產生互動,我們可以基于隱喻的設計手法來解決兒童餐具的實際方案。
2.2 3-6歲兒童生理、心理、飲食行為分析
3-6歲兒童被稱為學齡前兒童,這一階段的兒童相比起0-3歲兒童各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變。學齡前兒童的生理特征表現為:身體的形態(tài)如身高、體重相比起嬰幼兒階段發(fā)育逐漸變緩;身體機能開始逐漸成熟發(fā)育,表現為反應速度較快更加迅捷,四肢更加靈活,身體力量顯著提升,并且可以做出一些較為精細的動作,因為這時兒童的手肘、手臂等肌肉群組逐步發(fā)育,這一階段的兒童已經可以用手進行分和、抓握、手腕轉動等一些簡單的動作,但相比起年齡更大的生理發(fā)育還不夠成熟。設計一套兒童易于操作的餐具,對于這一時期的兒童極為重要。
3-6歲階段是兒童身心發(fā)育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的兒童在各方面逐漸脫離父母的掌控,兒童必須學習自主吃飯、自己穿衣以及照顧自己的個人衛(wèi)生,若無法獨立兒童便會懷疑自己的能力感到羞恥,不利于兒童心理的健康成長。不適合的餐具使兒童不能規(guī)范使用,從而降低兒童自信心產生落差感
這個時期的兒童因為對外界有著很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對一切事物充滿渴望,他們在飲食行為上也有著一些特點:1.這一階段的兒童注意力差,容易分心不能夠獨立完成任務,同時極為好動。2.在這個階段的兒童自主吃飯較為困難,偏食挑食,邊吃邊玩,甚至一邊跑一邊吃,由于不會使用餐具通常用手代替餐具進食。3.這一階段兒童過分依賴親人的輔助,這是一種缺乏安全感的表現。4.這一階段兒童過于沉迷于電視游戲,一心沉迷電子產品不但影響視力同時也影響飲食。因此幼兒吃飯確實是家長憂慮的一大問題,所以對于設計一套主動引導兒童積極吃飯的餐具是迫在眉睫的。同時3-6歲的年齡段是從家人喂餐轉換自主用餐的一個年齡段,比起已經會自主吃飯的學齡兒童來說,一套合適的餐具顯得更為重要。好的兒童餐具可以給兒童在這一時期一個好的指導,注重兒童餐具安全、舒適、有益度的評估是每位兒童餐具設計師的重要職責。這一階段的兒童不可以和大人混用使用餐具,以免交叉感染。
這一階段是兒童生理和心理成長的黃金時期,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都是從這一時期開始。這一時期的兒童相比起成年人來說各方面發(fā)育還不健全,所以更加應該受到保護,所以一套適合的兒童餐具設計是非常重要的。
參考文獻
[1]《兒童心理學》李燕主編
作者簡介:鄒子琪(1996),女(漢族),寧夏,碩士研究生,廣東工業(yè)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兒童產品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