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道祥
在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紀念館,保存著這位教育家生前的最后一張照片。照片拍攝于1970年夏天,校園里,蘇霍姆林斯基側身坐在樹蔭下的長椅上,身穿白色短袖襯衫,右肘壓著案幾,左臂搭靠椅背,濃眉緊蹙,目光深邃,凝視遠方。他在思考什么呢?
面前的木質案幾上,擺放著書籍、稿紙、筆和眼鏡,顯然他還在寫作。從紀念館內保存的資料看,這年4月,他完成了博士論文《全面發(fā)展的人的培養(yǎng)問題》,撰寫好論文摘要,為秋季在基輔的答辯作準備。接著,他開始整理另一部共產主義教育倫理學著作——《怎樣培養(yǎng)真正的人》,向正在成長的一代提出正確理解生活中具有社會意義的目的、需要、興趣和追求的形成途徑。這時,他的身體狀況已經很糟糕了,不得已時要住院,但一有好轉就立即回到學校,堅持每天從凌晨4時開始寫作,白天研究教學計劃、聽課,接待來訪客人,接受生活談話的錄音錄像?!对鯓优囵B(yǎng)真正的人》分專題在共和國報上被陸續(xù)發(fā)表,但他仍然不滿意,繼續(xù)收集新的資料加以補充完善,從這一封封書信中可以看出教育家的一絲不茍:
您可能會看到列寧格勒阿芙樂爾出版社出版的《圍困中的孩子們的畫》,我特別懇請您買一本……
您讀過《文學報》上“教育”專欄關于長日制的文章嗎?這很有意思,很重要……
我對您有一個最大而又急迫的請求。我清楚地記得馬卡連柯的話:心理學是教育學的指南。請您幫助我找到這一見解的出處。他是在什么地方說的(或寫的)這句話?我只能寄希望于您,因為馬卡連柯的專門研究家實際上別無他人了……
5月,蘇霍姆林斯基接受組織安排,由妻子陪同到療養(yǎng)院休養(yǎng),但旅行箱里裝的滿是書和稿紙,特別是未完成的倫理學著作手稿。治療之余他就待在房間里,思念朝夕相處的學校,筆觸還在泉涌般地流淌——學校就是共產主義大廈的一塊基石,是造就人的地方,是人民的圣地和希望;你的義務,就是像對待圣地那樣,永遠珍愛著學校,并把這種對待學校的態(tài)度傳給自己的子孫;在學校里,不僅教孩子們讀書、寫字,思考、認識周圍世界,獲得科學知識,還要教會孩子們生活;教師的勞動是無可比擬的,也是任何勞動不能相提并論的,在教師身上表現出來的點點滴滴的美,都是用他的不眠之夜、一頭白發(fā)換來的……他實在太累了,病痛開始發(fā)作,汗水滴在稿紙上,于是不由自主地寫道:當你的教師成為衰弱的、軟弱無力的人的時候,你要尊重他,因為他把自己的全部力量都獻給了你。其實,一位真正的教師從來不會讓自己的學生看到他是衰弱、軟弱無力的。
休養(yǎng)的小鎮(zhèn)恬靜舒適,正好適合讀書、思考、寫作,可怎么也比不上他牽腸掛肚的巴甫雷什。蘇霍姆林斯基在給友人的信中寫道:“許多‘學者像通過獲取學位和學銜的橋梁一樣通讀馬卡連柯的作品,過后便把學校和馬卡連柯統(tǒng)統(tǒng)忘掉了。我蔑視這種追名逐利的人!沒有學校,沒有孩子們,我自己的生活是不可想象的?!薄拔也⒉徽J為科學著作是我生活中的主要部分。主要的是,我是一名人民教師。造就人,這是最崇高的幸福。”
6月,又一屆學生要畢業(yè)了,師生期待他回去參加頒發(fā)畢業(yè)證書的典禮。畢業(yè)典禮上,看著朝氣蓬勃、滿懷希望的男女青年,他堅持站起來發(fā)表演講——“人的精神力量是無窮的,沒有什么艱難困苦是人所不能克服的,人不能一味默忍逆境而要去奮斗,去做勝利者,成為堅強的人……”現在,我們能夠看到蘇霍姆林斯基對學生提出最終的愿望,文字被刊登在了1970年9月1日的《真理報》上:
在回憶起學校的鈴聲和你的課桌時,在回憶起教科書和肅靜的課堂時,要讓那激動和崇高的感情一輩子保留在你的心里。在長大成人之后路過學校時,你們要摘下帽子,帶著愛戀和感激的深情,懷念在學校里度過的歲月。
7月1日,學校放假,教師們也去休假了。一個多月沒有在校的校長到校園里轉轉,整理一下頭緒:損壞的校舍需要修繕,實驗室需要添置設備,下學期用的教科書需要訂購;學校又補充來了7位青年教師,需要給他們安排住處,第一個月一定要給他們發(fā)全工資;還有,抓緊準備,出訪保加利亞……
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紀念館又給我們提供一張照片,與上一幅同一位置,只不過是從對面的方向拍攝的,還是樹蔭下的長椅,鋼管和鋼筋支撐起來的木質案幾上放著書和筆記本。校長身穿西裝,手里拿著一疊稿紙,兩旁圍攏著4名女教師,他們在討論教案、分析課堂抑或是制訂教學計劃?在紀念館里,仍然珍藏著蘇霍姆林斯基做校長的校務會議記錄、1965年至1970年間教師心理學講習班會議記錄、校長親自制訂的學校工作計劃,還有31本蘇氏在校22年完整的聽課和評課筆記。
德爾卡琪校長專門請來一位尚健在的蘇霍姆林斯基的同事(可惜沒有問清楚她的名字)來和我們交談,這位已經退休的老教師當年是教歷史的,1967年作為州師范學院實習生,沖著學校和老校長的名氣,與3名同學一塊兒來到巴甫雷什。在她的記憶里,她對老校長的第一印象是消瘦、帥氣、溫和;那時老校長已經很有名氣,可是一點架子也沒有,親自安排食宿,發(fā)給必需的備課用品和教學用品,讓人緊張的心情一下子平靜了;學校安排教師給實習生備課指導,還專門安排聽課,老校長有個習慣,聽課必作筆記,通常把聽課本從中間折個印痕,一側記錄聽課內容、主要特點和問題,另一側是聽課的思考、總結和給教師的建議;一開始并不評實習生的課,而是對參加旁聽其他教師的課進行分析,印象最深的是老校長一再強調注意思維的連貫性,教會學生獨立思考,還要注意提問學生回答問題時,看其他學生的反應,不要被最好的學生的回答而迷惑;經過兩個月的實習提高很快,特別是受到了家長和孩子的認可,感覺自己也是學校的一員;回到師范學院后沒有再聯系,沒有想到1968年6月畢業(yè)時,老校長參加全蘇教師代表大會,成為社會主義勞動英雄后,還記得這個實習生,回來路上特地在州里停留,把她要到學校來,就這樣干了50年……
蘇霍姆林斯基的身體每況愈下,這年8月下旬,區(qū)里召開校長會議布置開學工作,他已經沒法參加了。27日,他在州黨委的一再催促下,實在挺不過去了才被急救車接進區(qū)醫(yī)院,臨行還特別交代妻子帶上書稿、資料和正在看的幾本文學作品。9月1日學生新學年開始上課,他未能回到學校,這是最大的遺憾,因此堅決拒絕作為教師的妻子的陪護,讓她回校給十年級學生上第一堂俄羅斯文學課。就在這一天,蘇霍姆林斯基的病情惡化,隨身閱讀的烏克蘭革命民主主義作家列霞·烏克蘭英卡的詩集掉到床下,折痕于《我在絕望中期望》:“向著那陡峭的山頂攀登,我像背負著一塊巨石前行;即便是前方磨難重重,我也要伴隨著快樂的歌聲……”第二天,他在昏迷中還反復念叨著這首詩。醫(yī)生再次對他的心臟施行手術,未能起到作用,1970年9月2日晚上8時30分,這位教育家?guī)е槐M的遺憾離開人世,年僅52歲。
“我有義務,人有義務!”命運相似的女詩人與教育家不屈靈魂的共鳴,早已化作蘇霍姆林斯基崇高的教育理想——人應當盡義務,應當奉獻,絕不能讓心沉入睡夢:
奉獻——則是培養(yǎng)人的崇高愿望的唯一學校。每個人都應該達到那個高度,那時的一舉一動都受義務的支配,做出那些初看起來似乎是不可思議、不可辦到的事,表現出精神的偉大?!艺J為教育一個重要的目的,就在于使每個人在童年時代就能體驗到人對義務頂峰的追求是一種魅力和美。教育的理想在于使每個人都去追求自己的頂峰,不要迷失通往頂峰的方向,更不要從旁而過。
謹以此文緬懷蘇霍姆林斯基,紀念他逝世50周年!
(責 編 再 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