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定凱,張 瑞,趙紫楊,李孝飛,楊永剛
(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第一人民醫(yī)院,云南 昆明 651500)
高齡髖部骨折臨床發(fā)病率較高,主要致病原因與老年人機體代謝能力降低及骨折疏松有關,臨床治療高齡髖部骨折主要以手術為主,不同術式治療效果存在差異,本次研究通過對我院3年時間內(nèi)收治共計48例該疾病患者資料的研究分析,重點探討手術治療的實際臨床應用效果。
本次研究開展時間段2016年11月~2019年11月,研究樣本數(shù)量共計48例,全部患者均高齡髖部骨折診斷標準,符合試驗條件:(1)無嚴重性肝腎功能障礙;(2)無手術禁忌癥。排除標準:(1)嚴重肝腎功能障礙、凝血功能障礙者;(2)不能耐受麻醉與手術操作者。患者中男15例,女33例,年齡范圍為62-86歲,年齡均值(68.69±5.63)歲,其中股骨粗隆間骨折23例,股骨頸骨折25例,依據(jù)Garden分型,Ⅰ型9例、Ⅱ型17例、Ⅲ型11例、Ⅳ型11例。
入院后全部患者均進行影像學檢查,確診為髖部骨折后實施常規(guī)基礎治療,術前綜合評價并了解患者身體情況,均完成血、尿常規(guī)、水電解質(zhì)和酸堿平衡等常規(guī)檢查;評估手術風險;如患者各項生理指標穩(wěn)定,可采取手術治療干預,骨折發(fā)病初期患者麻醉方式為腰硬聯(lián)合麻醉,骨折發(fā)病晚期患者麻醉方式為全麻。麻醉起效后,患者在牽引床上展開手術治療,于C臂機透視狀態(tài)下初步牽引,以髖關節(jié)外側為入路,切開闊筋膜,并把闊筋膜朝前側拉、臀中肌往后側前,向遠端延長,經(jīng)關節(jié)囊前側,充分顯露骨折端,向遠端延長并鈍性分離股外側肌,確保近端股骨干的充分暴露,朝下及外側帶股骨頸,并外旋股骨遠端,促使復位鉗復位,使用克氏針做臨時的固定處理,再次于C形臂透視狀態(tài)下,探測骨折的位置和深度;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骨折區(qū)域隱蔽,手術難度較大,治療需實現(xiàn)對骨折部位的完全置換,醫(yī)師選擇近端股骨鋼板鎖定屬或pFNA治療。股骨頸骨折患者依據(jù)Graden分型確定治療方案,如患者分型為Ⅰ型、Ⅱ型,采用壓力螺釘空心固定術治療,依據(jù)患者骨折病變程度選擇螺釘2-4枚完成固定操作。如患者分型為Ⅲ型、Ⅳ型,此類患者骨折損傷面積大,需通過關節(jié)完全置換達到治療效果,醫(yī)師選擇人工股骨雙頭置換術、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颊咝g后2-7d利用抗生素實施常規(guī)抗感染治療,為提升愈合效果,術后實施表面引導下固定治療,并采取針對性治療措施預防各類術后并發(fā)癥。
對股骨粗隆間骨折及股骨頸骨折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實施評估,指標包括顯效、有效、無效,如患者骨折完全愈合,臨近關節(jié)組織活動無異常,無疼痛感,評估為顯效。如患者骨折基本愈合,臨近關節(jié)組織活動改善,存在輕度疼痛,評估為有效。評估后患者未達上述標準則評估為無效,評估結果為顯效及有效為臨床治療有效。評估不同術式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
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計數(shù)資料,表示方法為%,檢驗方法為x2檢驗,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指標為計量資料,表示方法為“±s”,檢驗方法為t檢驗,利用SPSS 23.0軟件進行本次研究數(shù)據(jù)分析,如P<0.05,則兩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學差異顯著。
評估股骨粗隆間骨折及股骨頸骨折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為(15/23)65.2%,股骨頸骨折患者為(16/25)64.0%,組間無差異(P<0.05)。評估不同術式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臥床時間及住院時間,pFNA固定術、人工股骨雙頭置換術優(yōu)勢顯著(P<0.05)。
表1 評估不同術式臨床指標(±s)
表1 評估不同術式臨床指標(±s)
組別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臥床時間(d) 住院時間(d)壓力螺釘空心固定 98.63±1.52 306.33±1.48 3.16±0.57 9.66±0.88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 132.44±1.71 325.49±1.13 3.53±0.63 9.78±0.91 pFNA固定術 69.21±1.47 184.57±1.78 2.87±0.42 8.64±0.77人工股骨雙頭置換術 79.25±1.84 214.91±1.63 3.08±0.28 9.17±0.81images/BZ_35_1422_3045_1424_3047.png近段股骨鋼板鎖定 126.25±1.33 262.59±1.38 3.49±0.61 9.35±0.93
老年人受年齡因素影響,機體代謝能力減弱,多患有骨質(zhì)疏松,骨小梁及骨皮質(zhì)較為脆弱,在外力作用下極易引發(fā)斷裂或變形,加之高齡人群運動能力及反應能力不足,在突發(fā)情況下無法及時反應,進而導致髖部骨折。臨床對高齡髖部骨折患者的治療方法有手術治療、非手術治療手段,雖然傳統(tǒng)的牽引方法有:不增加患者疼痛、無需承擔手術風險的優(yōu)點,但是牽引療法卻需要持續(xù)2~3個月的時間,高齡患者本就已經(jīng)由于生理衰老而合并一種甚至多種疾病,發(fā)生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率較高,所以在長時間的牽引療程當中,或可因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影響到骨折愈合效果,不利于保證骨折的穩(wěn)定性,易發(fā)生髖內(nèi)翻等后遺癥。目前臨床對高齡髖部骨折病例,多主張行早期手術治療,以便于減小早期的無痛性活動和早期負重。但是高齡并不是患者治療方法選擇的主要條件,在排除了心、腦、肺、腎等失代償?shù)膯栴}之后,可以將手術作為主要的治療手段。另外也要注意,針對類型不同的骨折,應選擇相適應的手術方法進行治療。
本次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高齡髖部骨折患者采取不同術式治療臨床效果接近,pFNA固定術、人工股骨雙頭置換術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臥床時間和住院時間少。常規(guī)內(nèi)科保守治療髖部骨折臨床效果不顯著,為此需結合患者骨折類型選擇合理的手術方案。為提高手術治療效果,需結合患者骨折分期選擇適宜的麻醉方式,骨折輕微患者以局部麻醉為主,以此來縮短術后恢復時間,骨折危重患者需實施全身麻醉確保手術安全。我們認為,不同術式都有其自身治療的優(yōu)缺點,所以,術式的選擇以骨折類型為基礎,另外也要根據(jù)患者自身情況選擇適宜的內(nèi)固定方法,股骨粗隆間骨折采用pFNA固定術治療可達到骨折關節(jié)完全置換的效果,該術式出血量及手術時間、臥床時間和住院時間皆要優(yōu)于其他術式,適合高齡患者采用。股骨頸骨折患者以人工股骨雙頭置換術為主,可提高手術效果及安全性。
由此可知,高齡髖部骨折患者采用手術治療臨床效果顯著,可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