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小燕 付志軍
摘 要:學習詩文,吟誦經典,感悟詩人情懷,將有代表性的詩文與課文內容相銜接,不僅拓寬了語文教材的外延,還弘揚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豐富多彩的活動,讓教師自身的言行得到匡正,讓外在的禮儀形式內化于心,在培養(yǎng)學生真誠、善良、勤勞、勇敢等良好品質的同時,真正意義上實現(xiàn)了修身、立德。
關鍵詞:詩文教學;吟誦;情懷;活動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12-17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13-0053-02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chuàng)新?!?要用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決不可拋棄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詩詞歌賦等古代經典持續(xù)幾千年了,這是中華民族骨子里的東西。它凝練、概括、意境深遠,寄托著歷代中國人的希望和夢想,具有崇高的地位。詩詞歌賦乃至一切文學的教育,正是啟發(fā)心靈“同情”于萬物的敏感,以同情心對待世界,確能生發(fā)共鳴之效。小學生誦讀古代經典不僅能夠使語言更精練,還能浸潤心靈,立德樹人,達到教化的目的。如何讓那些生僻的詩文走近學生并讓學生喜歡上它呢?
眾所周知,漢字是音形義的結合體。通常,我們是通過聲音向別人傳遞信息、交流情感的,聲音的輕重、緩急、高低、長短所傳遞的信息各不相同,這在古詩文的吟誦中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在吟誦近體格律詩的時候,每行詩偶位上的平聲字要拖長,入聲字要讀得高而促,仄聲字要讀得高而短(比平聲字讀得略微短一些),其他數位的平聲字讀中音,韻字要拖得很長。吟誦時,聲音的長短、高低是有意義的。
為了讓學生接受吟誦,首先,筆者從與學生息息相關且耳熟能詳的名字入手。先教學生唱好普通話中的每個聲調,唱好聲調歌——一聲平,二聲揚,三聲拐彎,四聲降,遇到入聲點一下。接著根據平長仄短入促的規(guī)律,學生給各自的名字套上調,就能自行唱出來。然后,將全班的名字串起來,配上一定的音調,循環(huán)地唱出來,這樣一首《班級名字歌》就創(chuàng)作出來了。這種輕松的氛圍不僅讓學生不覺得別扭難聽,還讓他們覺得特別有意思。其次,筆者領著學生去吟誦各種體裁的作品,按照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先教學生一些簡單的、耳熟能詳的五言古體詩和五言近體詩,如《春曉》《風》《獨坐敬亭山》《登鸛雀樓》等。在吟誦五言詩的時候,學生區(qū)分開了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偶位數的字平仄不大相對,押韻比較寬泛,平上去入都可以壓,而近體詩要求嚴苛,偶位數的字平仄要相對,只能壓平聲韻),根據古體詩和近體詩的區(qū)別掌握了其吟誦規(guī)則——古體五言詩吟誦一般采用聲調連接法進行;近體五言詩有平起與仄起之分,平起的規(guī)律是第一行詩第2個字,第二、三行詩第4字,第四行詩第2個字及韻的聲音拉長。仄起的規(guī)律是第一行詩第4個字,第二、三行詩第2字,第四行詩第4個字及韻的聲音拉長。在學生掌握五言詩吟誦的基礎上,教師再教簡單的七言絕句的吟誦,如《詠柳》《元日》《楓橋夜泊》等。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不僅比較輕松地區(qū)分了平起和仄起絕句,掌握了吟誦規(guī)律,還從聲音上解析了詩歌,為深入理解詩人情懷打下了基礎。
筆者每天早上總是很早就進了教室,要求學生利用早讀時間進行經典詩文誦讀。一年級到四年級期間,在筆者的要求下,學生利用早讀時間已經讀完了《三字經》《弟子規(guī)》《笠翁對韻》《千字文》《朱子治家格言》《大學》《中庸》《孝經》等經典作品,還利用語文課前五分鐘時間讀了大量的詩歌。對這些詩文,學生都能夠熟讀成誦。大到天文、地理、歷史,小到為人處事,這些東西都會在學生心中留下印痕,經典的種子自然而然就注入了他們的血液中。
在講解《三字經》《千字文》這些經典時,筆者把相應的歷史名人故事都貫穿進來,如把《孟母三遷》《孔融讓梨》《黃香溫席》等故事用現(xiàn)代的元素加上兒童化的語言進行講述,學生聽得津津有味,他們在聽的同時,心靈也得到了一次洗禮。那些父慈子孝、勤奮刻苦、勵志修身、勤儉持家等抽象的道理就深入淺出地被學生領會了。筆者在講解詩歌的時候,對詩人的生平作了簡單介紹,有時還把與詩歌相關聯(lián)的趣聞逸事講給學生聽,引起他們濃厚的興趣。例如,筆者在講解唐寅《畫雞》一詩時,就引入了唐伯虎為弱勢的店家畫老虎嚇退官兵的故事,充分體現(xiàn)了唐寅高超的畫技和對窮苦大眾的同情與關愛之情。在教駱賓王《詠鵝》一詩時,筆者引用了駱賓王作《餓、餓、餓》這個故事,學生聽得喜笑顏開。與此同時,筆者還講詩歌的意向系統(tǒng),如“落花、流水”表示時光的流逝;送別詩中的“柳”表示留戀、不舍之意;“登樓”表示憂愁、哀傷之意,等等。學生了解了這些內容,才能更好地走進詩歌、走近詩人,真正理解詩歌文字背后的情感世界,從而使心靈得到浸潤,實現(xiàn)修身立德。
編入語文教材的詩歌有一部分是節(jié)選的,筆者大膽地進行了嘗試——將詩歌內容補全,如《古朗月行》的后三節(jié),《長歌行》的后面幾句,《賦得古原草送別》的后四句。完整的詩歌避免了斷章取義的偏差,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內容。對主題思想有代表性的課文,筆者就找出與之相應的詩文做總結。例如《筍芽兒》這篇課文表現(xiàn)的是遇到困難要有堅韌不拔的意志才能獲得成功,筆者就找了鄭燮的《竹石》這首詩做總結。對課文中出現(xiàn)的詩歌,筆者都會找出一組詩來進行群文學習,這樣既增加了課文的厚度,又能使學生廣闊地接觸到經典詩歌,還擴寬了學生的視野,一舉三得。讓優(yōu)秀的經典詩詞融入平時的課堂,融入學生的大腦,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寫進學生自己的文章,讓學生將修身立德內化于心。
古人作詩行文,既有教育自己的作用,亦有開導、勸慰、點化他人之意。詩文皆為情所生,每一行詩,每一個字,都是詩人內心深處情感的真切流露。為此,筆者在講解詩歌時,不僅讓學生弄清詩意,更讓學生讀懂隱含在文字背后詩人的胸襟、氣魄與情懷。作為師者,只有把詩人的情懷說清楚,才能讓學生真正讀懂詩文,從而愛上古詩文。教學時,教師應讓學生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地與詩人“對話”。走進詩歌,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越是困難,越需要慰藉;只有彼此情深真摯,才會懂得彼此相惜;只有真誠豁達的胸襟,才能包容所有不快。
在教授《春曉》時,筆者通過抓“啼鳥”“風雨聲”“花落”等詞語,讓學生在詩人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揣摩:詩人是睡了,還是沒睡呢?結合詩文中的意象領悟詩文背后詩人的情懷。教師領著學生悟詩歌,從悟中去內化。一花一草一世界,一枝一葉一菩提,讓學生領悟詩歌的韻味,那定會為詩歌的教學打開一扇明亮的天窗,讓詩人的情懷與自己的感知相通,達到借鑒育人的目的。這又為學生領悟世界架起了一座無形的橋梁。
在教授《憫農》時,筆者讓學生們反復吟詠前兩句詩,抓住“春種”“秋收”這兩個詞想象農民勞動的場面,感受勞動者的辛勞;抓住“萬顆子”感受季節(jié)的風雨和順、莊稼的大豐收。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想象百姓豐收后的喜慶場面和豐衣足食的幸福生活。讓學生在對農民幸福的生活場景的想象中吟誦后兩句詩,結局卻是“農夫猶餓死”。通過前后的強烈對比,學生們內心深處的憤懣油然而生。勞動人民辛苦創(chuàng)造的財富卻被食指不沾泥的統(tǒng)治階級無情地剝奪,這是何其不公?。≡娙藢紊鐣目卦V和對勞苦大眾的深切同情都融進了這通俗的文字里。
喜、怒、哀、懼、愛、惡、欲,酸、甜、苦、辣、咸,七情五味交織在一起,繪出了人生百味。這些情感在外物的觸發(fā)下就能在文人的心中激起波瀾?;驓g喜,或閑適,或激越,或豪情,或悲傷……珠璣文字躍然紙上,成為不朽之作?;蚝狼槿f丈壯志滿懷,或觸景傷懷哀嘆纏綿,或異國他鄉(xiāng)孤獨思親,或憂國憂民胸懷天下,或睹物超然空靈自若……這都是詩人創(chuàng)作的大情懷。在教學中,我們只有抓住詩歌的意象,通過關鍵詞句創(chuàng)設情境,對詩歌反復吟詠,想象畫面或結合詩人創(chuàng)作背景,觸摸心境,才能與詩文之氣相通,與詩人的心境相通,才能真正地被詩人的情懷打動,達到點化育人的目的。
在平時的社團活動課上,筆者教授學生們一些傳統(tǒng)的禮儀,如站立、走路的姿勢,相互行禮的方法,讓學生浮躁的心靈得到凈化。一舉手,一投足,溫文爾雅,富有儒者風范。讓禮儀教育內化心靈,達到修身的目的。筆者在教學生學習《詩經木瓜》時,一邊教學生吟唱,一邊和著節(jié)奏相繼行30度、60度、90度的周禮。筆者還將屈原的《橘頌》以吟唱的方式,跟學生一同登上了學?!傲弧眱和?jié)的舞臺。與此同時,筆者還聯(lián)合音樂教師自編曲子,把《詩經天保》搬上了學校2018年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的舞臺。筆者還把《論語》的《學而篇》,《詩經》的《關雎》和白居易的《池上》串接起來,通過傳統(tǒng)的誦、念、唱等技法,配上傳統(tǒng)的禮儀動作,加入道具,展現(xiàn)了課堂上的嚴肅、恭敬,以及課下學生們的天真、活潑的性格特點。學生們在舞臺上不僅展示了自我的風采,還受到了傳統(tǒng)文化的洗禮。這個節(jié)目被湖南省2018年中小學生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欄目組看中,還登上了湖南經視的舞臺。
學習詩文,吟唱經典,感受情懷,學生通過大量的古詩文的學習,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讓自身的言行得到匡正,讓外在的禮儀形式內化于心。學經典,演經典,用經典,使學生在培養(yǎng)真誠、善良、勤勞、勇敢的良好品質的同時,真正實現(xiàn)修身、立德。
參考文獻:
[1]羅 博.優(yōu)化古詩文教學,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淺談語文古詩文教學中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J].教師,2014(8):69.
[2]吳榮永.淺析語文傳統(tǒng)文化教育——以初中古詩文教學為例[J].學法指導,2015(2):89.
[3]梁 爽.用情景教學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興趣的策略[J].學理論,2015(33):301-302.
[4]齊金言.小學古詩文教學探析[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7.
[5]李彥麗.榆樹市實驗小學高年段古詩詞教學現(xiàn)狀調查與分析[D].延吉:延邊大學,2016.
[6]毛羽艷.小學語文教材古詩選編研究——以鄂教版和部編版教材為例[D].武漢:中南民族大學,2018.
[7]張慧慧.小學古詩文教學策略探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17(5):829.
[8]黃春雷.小學古詩教學中“以詩解詩”教學方法的實踐與探索[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0.
[9]易興華.小學古詩自主閱讀及素養(yǎng)培養(yǎng)[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