祿琪
1 課程性質
“原生態(tài)歌舞”在我校是一門以學生藝術表演方面的個性發(fā)展為目的,在六年級學生群體中組建的社團實踐活動課,課程具有綜合性、表演性、實踐性。本課程的主要特點在于“綜合性學習”,課程強調傳授原生態(tài)歌曲的演唱技術技巧,帶領學生在學習中了解民族原生態(tài)歌舞的魅力,并依據歌曲情緒編排合適的舞蹈動作將“原生態(tài)歌舞”這一藝術形式在舞臺上呈現出來。
2 課程對象
六年級參加合唱社團的學生。
3 學情分析
在小學5年的音樂課學習中,孩子已經初步掌握了音樂課的基本知識及歌曲演唱的基本技能,但“原生態(tài)”音樂這一概念對于孩子們來說仍是一個相對陌生名詞。大家在常態(tài)音樂課的學習中準確地了解到各民族文化習俗和音樂知識,也學唱過經改編后的民族歌曲,卻從未接觸過來自民間的原聲原味的民族調子。
4 課程目標
1.通過合唱社團活動的開展,深度地認識和感受原生態(tài)音樂與勞動人民和人文環(huán)境的關系,由此產生對家鄉(xiāng)對民族文化的喜愛之情。
2.在學習原生態(tài)唱法演唱技巧與合唱知識的基礎上,學習演唱家鄉(xiāng)的原生態(tài)歌曲,并由此萌發(fā)熱愛家鄉(xiāng)少數民族音樂的情感。
3.通過對原生態(tài)唱法的技巧學習,增強孩子對民族音樂文化的認識,樹立終身學習的愿望。
5.通過對基本功訓練及舞臺實踐的學習,增強學生對原生態(tài)歌舞傳承的責任意識。
5 課程內容
1.原生態(tài)歌舞的定義,主要是引入“原生態(tài)歌舞”的概念,介紹其特點、舞臺表現形式、以及其對民族音樂文化發(fā)展的意義。
2.基本功的訓練。主要進行常規(guī)的發(fā)聲練習、原生態(tài)唱法中“大、小嗓”交替的演唱技法訓練、舞臺表演技術技巧。
3.本次課程的內容圍繞為由云南紅河石屏當地兩位《海菜腔》傳承人、國家一級演員—李懷秀和李懷福帶上了青歌賽的舞臺、被傳唱到海內外的一些花腰小調其中的《阿哩調》、《阿蘇喂》、《花腰快調》三個調子來進行學習。
4.成果的展示主要是通過六年級畢業(yè)季的舞臺向全校師生及六年級學生家長進行演出。
6 課程實施
1.教育學的方式
基于“原生態(tài)歌舞”這一藝術表現形式在小學藝術活動中極少被引入,學生對其知之甚少的現狀,我以開展講座的形式向學生全面介紹其概念、起源以及在民族文化歷史傳承中的意義、表演形式等多個方面內容。隨之開始展開演唱技法和舞臺表演技能的指導訓練。由于這次合唱團合唱曲目的特殊性,我所采用的教學方法是聽唱法。歌曲因為找不到準確的曲譜(沒有資料記載),一字一句的學習都是通過我的口傳和心授。
2.基本流程
“原生態(tài)歌舞”的學習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啟蒙熏陶,具體包括集中講解、表演視頻賞析;第二階段為技能技法訓練,具體包括發(fā)聲練習和歌曲學唱;第三階段為展示表演,具體包括歌曲段落銜接設計、舞蹈站位編排。
7 表演情境環(huán)節(jié)
1.第一主題——初見
26個演員以二重唱及四聲部輪唱的方式將《阿哩調》宛轉悠揚的旋律帶給觀眾。所有演員共分為四個聲部,每個聲部板塊按照演唱順序以邊走邊唱的表演形式依次出場,給觀眾帶來的聽覺感受是隨著聲部的不斷疊加、音響效果越來越豐富立體,縈繞在觀眾耳邊的是空蕩悠遠、充滿神秘民族色彩的旋律,仿如走進寧靜古老的民族山寨。
2.第二主題——撒歡
在花腰彝的日常生活習慣中,他們通常以互動歌或舞的形式來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常見的形式有對歌、斗舞、或配以花腰彝特有的樂器三弦為伴奏音樂,邊唱邊跳煙盒舞。在第二主題中,我將花腰彝載歌載舞的其中一個片段還原出來。孩子們通過圓圈、橫排、三角等舞臺造型將一段富于舞曲色彩、曲調歡快熱烈、節(jié)奏感強烈的《花腰快調》表現出來。
3.第三主題——抒思
隨著第二主題節(jié)奏的越來越快,情緒持續(xù)高潮,所有的動作和聲音戛然而止,在一切靜止5秒后,由我演唱的《思念調》將觀眾的情緒扭轉,帶領觀眾進入一種深切的思念情境中。當觀眾隨著這段音樂產生惆悵憂傷的情緒時,孩子的聲音開始重疊進來,與我共同完成這段歌曲的演唱至尾聲。
8 課程評價
1.成效與經驗
(1)學生對課程的評價
經過一個學年的綜合學習,學生深入感受了家鄉(xiāng)民族文化的豐富多彩和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意義。在此基礎生掌握了一定的歌唱基本技能、原生態(tài)唱法的基本技巧,更大大提高了舞臺表演中一個演員的藝術修養(yǎng),從此將“原生態(tài)”歌舞文化的種子埋藏于心。
(2)家長對課程的評價
“原生態(tài)歌舞”的表演在當今綜藝表演的舞臺中并不多見,即使能看到也很少是孩子的表演。很多家長告訴我,這一表演的確讓他們覺得眼前一亮。很多學生家長說:“沒想到我的孩子還能唱這樣旋律起伏大、音調又高昂的高難度的歌曲?!睂W生們平時接受的流行音樂太多,由于不斷地模仿流行音樂的唱法形成了一定的歌唱發(fā)聲習慣。而流行音樂的演唱方法及音色與原生態(tài)唱法恰好背道而馳,在發(fā)聲練習與歌唱的習慣培養(yǎng)中需要一個長時間的練習和教師適當的語言引導才能有所成效。
(3)專家對課程的評價
“西部歌王”李成剛老師一直致力于西南一帶彝族音樂的研究及傳承,他認為原生態(tài)音樂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對于我們土生土長的云南人來說更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我們有義務去學習它、傳承它。的確,從小在孩子心中點燃這一絲原生態(tài)音樂文化的火苗,一定會有在未來某一天燃起熊熊音樂之火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