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新
【摘?要】抗挫能力,是一種面對困難和逆境時依然能夠淡然處之的態(tài)度,是一種心理層面的自我調(diào)適能力。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以幼兒抗挫能力培養(yǎng)困境為基礎,進一步研究幼兒抗挫能力的教育策略,希望能夠用系統(tǒng)教育的方式幫助新生代的幼兒增強心理素質(zhì),提高抗挫能力。
【關鍵詞】幼兒;抗挫能力;培養(yǎng);對策
調(diào)查顯示,不同年齡的幼兒在抗挫能力方面表現(xiàn)大不一樣,年齡越大的幼兒,因為心理更為成熟,所以相對來說抗挫能力更強。幼兒抗挫能力以年齡為段,分成三個階段:3~4歲段,這一階段的幼兒處于身心發(fā)展的猛漲期,在抗挫能力方面提高較快,如果有成人的引導和鼓勵,一般都能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4~5歲段,按照幼兒成長規(guī)律,4~5歲的幼兒心理比3~4歲更為成熟,應該比3~4歲抗挫能力強,但是恰恰相反,這一階段的幼兒在面對困境時,反而表現(xiàn)得退縮、膽小,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較弱,心理調(diào)適能力較差,但是愿意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并且因為對生活方面的事情能夠自理,所以在學習和人際交往方面遇到的挫折相對多一些。5~6歲段,這一階段的幼兒逐漸步入小學階段,心理發(fā)展顯得更為成熟,并且在生活、學習、人際交往方面均有一定的經(jīng)驗積累,所以對于困境的態(tài)度表現(xiàn)得較為積極,愿意嘗試去解決問題,并通過學習可以獨立處理一些問題。
一、幼兒園實施挫折教育的實踐困境
(一)幼兒園挫折教育的實施較被動
國家目前全面放寬二胎政策,并且鼓勵生育二胎,但是從當下生育的主流來看,很多人生了一胎之后不愿意再生二胎,因此獨生子女依然居多,這就導致家中對孩子過分重視,每一個孩子都是“公主”“少爺”,從而養(yǎng)尊處優(yōu),出現(xiàn)困難時,家長都會及時替孩子解決。基于此,大部分孩子在面臨困境時,第一反應都是請求幫助,而缺少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孩子們在家沒有受過委屈,當在幼兒園或者家以外的地方受到委屈,便悲傷不能自拔,也不能很好地調(diào)適自己的情緒,更甚的是,家長只重視孩子在幼兒園的知識學習,而忽視了在人格、品德、性格等方面的塑造和培養(yǎng)?;谏鲜鰡栴},幼兒園想要對幼兒實施抗挫教育,基本上無法展開。而從幼兒園的角度來說,一方面,有些幼兒園缺乏對幼兒的抗挫能力進行訓練的意識,也不知道抗挫訓練對幼兒的意義和價值;另一方面,近年來,多地幼兒園發(fā)生虐童事件和性侵幼童事件,使得大家都過分強調(diào)對幼兒加強保護,而忽視了對幼兒進行挫折教育。更何況,如今幼兒園的現(xiàn)狀基本都是幼兒遇到什么難題或者挫折,都會主動向教師尋求幫助,教師也會熱心地去幫助幼兒,害怕幼兒情緒低落或者受到傷害而被家長責罵??偠灾?,幼兒園雖然承擔著教育幼兒、引導幼兒的責任,但是同時背負著家長和社會的壓力,使得挫折教育根本無法正常開展,實施時極為被動。
(二)幼兒園挫折教育的實施缺乏適度原則
前人在幼兒心理方面的研究成果指出:幼兒只有在面對適當?shù)拇煺鄞碳r,才能運用自己的身體和心理能力進行調(diào)適,一旦挫折的刺激過度,只會讓幼兒產(chǎn)生畏懼、退縮的心理和行為,反而容易產(chǎn)生負面作用??梢?,適度的挫折教育才能對幼兒的成長起正面積極作用。從我國目前的挫折教育研究現(xiàn)狀來看,基本還處于奠基階段,教師在挫折教育的實踐中,缺乏理論指導和實踐經(jīng)驗,往往很難把握挫折教育的度,這就使得挫折教育并不能如預想的那樣產(chǎn)生效果。原因有三:第一,幼兒年齡小,需要愛的滋養(yǎng),所以教師多半會采用鼓勵和表揚的方式來進行教育。在實施挫折教育時,為了讓幼兒有更大的熱情,通常也是運用鼓勵、獎勵的方式,這樣幼兒體會不到挫折帶來的痛苦感,脫離了現(xiàn)實情境,使得教育并未起到實質(zhì)作用。第二,幼兒園教師設置的挫折情境過于簡單,不符合幼兒挫折教育的強度,幼兒很容易就解決問題走出困境和挫折情境,時間一久,幼兒容易誤以為挫折非常簡單而盲目自信,后續(xù)加大挫折強度,幼兒就無法承受。第三,有些教師自身對挫折教育的了解不夠,一味設置難度大的挫折,使幼兒無法承受,還一味地打擊幼兒自信心,過分批評幼兒,幼兒向教師尋求幫助時,也故意采用某些極端的方式拒絕,這樣不適度的挫折教育不僅給幼兒帶來了消極的情緒體驗,而且給年幼的心靈造成了傷害。
二、提高幼兒抗擊挫折能力的教育策略
本文對幼兒抗挫能力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并且結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些提高3~6歲幼兒抗挫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
(一)認知沖突策略
皮亞杰提出了著名的認知發(fā)展理論,其中提到認知是對某種事物的了解程度。而認知沖突指的是現(xiàn)在對某事物的看法與原來的看法和觀念不一致,二者產(chǎn)生沖突。沖突在認知發(fā)展的過程中,因為受到同化的感染,逐漸被消除,實現(xiàn)平衡。其中,簡單地說,幼兒的心理發(fā)展過程就是從不平衡到平衡,再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歷程,沖突可以促使幼兒不停地改變認知、獲得更多新的認知。
認知發(fā)展策略,還有另一個理論依據(jù),出自于美國的艾里斯教授的ABC挫折理論。A代表誘發(fā)性事物,B代表人對挫折的看法,C代表人的情緒變化和行為結果。ABC挫折理論提出,誘發(fā)事物是引起人的情緒和行為變化的間接原因,引發(fā)人的情緒和行為變化的直接原因是人對挫折的看法。將該理論運用于幼兒抗挫教育,從幼兒的挫折反應訓練來看,面對同種挫折時,不同的原因、不同的動機,引發(fā)的幼兒的情緒和行為都不同。也就是說,如果從正面積極的角度引導幼兒面對挫折,幼兒才能用積極的情緒來回應,并逐漸改變對挫折的看法,提高抗挫能力。具體的訓練有以下這兩種。
1.討論法
所謂討論法,指的是通過討論和談話的方式向幼兒介紹挫折,并引導幼兒從正面、積極的角度對待挫折,從而形成正確的挫折觀和逆境觀。這一方法起源于蘇格拉底的教育觀,他日常向?qū)W生傳授知識都不是通過直接講述的方式,而是采用討論和對話的形式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從無知變成睿智,從矛盾中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事實上,在幼兒的抗挫教育中,討論法通常用于引導幼兒進行歸因,幫助幼兒找到挫折存在的原因,從而使幼兒運用自己的能力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使用這種方法后,通常幼兒也會逐漸向成就和獎賞的動機靠近,明白正確對待挫折的態(tài)度。初始的抗挫教育并不是讓幼兒直接解決問題,而是引導幼兒在談論中思考,通過自己的努力想出辦法。另外,對一些性格內(nèi)向、敏感、不善溝通的幼兒也可以采用一對一的討論法。
2.遷移法
遷移法本質(zhì)上是指,將處理某事務的一種方法或者能力運用到另一個事務上面。對于幼兒抗挫教育,指的是把幼兒在某事務上具有的較強的抗挫能力遷移到另一個事務上,從而嘗試解決更多的挫折和困境。這種方法主要適用于感情和自信心的培養(yǎng)方面,用已知的知識去解決未知的問題。
(二)行為強化策略
行為強化理論源自于行為主義學家斯金納的反射學說,他提出對行為變化進行溯源,可以發(fā)現(xiàn)是強化作用對其產(chǎn)生了影響,也就是說,控制強化作用就能控制行為的改變。在幼兒的抗挫教育中,他認為幼兒只明白對待挫折的態(tài)度還不夠,還要在行動上嘗試去解決挫折,面對挫折,從而感知到面對挫折和解決挫折的感覺,在實踐層面強化抗挫能力。
1.兩難法
兩難法指的是在兩個困難情境中進行選擇,使之做出二選一的行為。在幼兒的抗挫教育中,對于缺乏自信心、依賴性強,以及面對挫折想要逃避、退縮的幼兒,適合使用這種方法。也就是說,當幼兒對某種困難情境表現(xiàn)退縮時,可以營造一個更困難的情境,使其在二者中選擇其一,此時幼兒面對兩種困難情境引發(fā)心理沖突,從而消除對之前困難情境的畏懼心理。
2.體驗法
這種方法就是讓幼兒自身去體驗挫折,感受挫折。因為幼兒年紀小,獨立處理能力差,所以正常情況下體驗法會由教師帶領幼兒一起面對挫折情境,與幼兒一起感受成功的喜悅、失敗的悲傷。通常,教師帶領幼兒面對挫折會讓幼兒在挫折中感受愉悅,從而消除對挫折的畏懼感。
3.家園合作策略
培養(yǎng)幼兒的抗挫能力,并不是單靠家長和教師某一方就可以實現(xiàn)成功教育的,往往需要教師和家長共同努力,互相支持與配合,而配合的前提就是教師和家長具有同樣的教育觀、挫折觀。所以家園合作就顯得極為必要。對于幼兒在生活學習中遇到的挫折,如果在幼兒自身能力可以解決的范圍內(nèi),家長和教師就要引導幼兒自己克服挫折,直面挫折,而范圍外的挫折,也要引導幼兒正確看待。
三、結語
挫折教育表面上與素質(zhì)教育倡導的愛的滋養(yǎng)恰恰相反,然而實際上并非如此,挫折教育和愛的教育本質(zhì)上都是培養(yǎng)幼兒的能力,增強其社會適應力,只是教育的方式有差?;蛟S在教育中,用積極的態(tài)度引導幼兒,適當給予責備,并用鼓勵的方式引導幼兒付諸實踐,我們定將收獲一個更有愛、更堅強的孩子。
參考文獻:
[1]任靜.母親教養(yǎng)行為和兒童抗挫力的相關性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5.
[2]袁王駿.以繪本為載體對大班幼兒開展挫折教育的行動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9.
[3]張妍.繪本教學對小班幼兒抗挫折能力影響的實驗研究[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19.
[4]徐樂,劉忠原.淺談幼兒抗挫折能力的培養(yǎng)[J].科教導刊,2014(35).
[5]李利.幼兒抗挫折能力發(fā)展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