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瑾
(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qū)實驗小學,福建泉州 362000)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活動性課程,掌握解決問題的方式、技能,培養(yǎng)價值判斷的能力,對道德原則的領悟,都可以在活動中發(fā)生。因而,活動對學生的道德發(fā)展起著重要的作用?;顒訄@中往往包含不同層次的活動,如何讓活動園的活動富有實效,讓學生在活動中得到發(fā)展,評價至關重要。以下以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下冊“大家的‘朋友’”為例,做一評價例探。
前置活動對于許多教師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熟悉在于,把它當作一個煞有介事的環(huán)節(jié),風風火火搞活動;陌生在于,對它缺乏有效的評價,銷聲匿跡無影蹤。前置活動猶如斷了線的風箏,越飛越遠,不了了之。寶貴的體驗成果不被珍視,長此以往,學生學習情緒下降,產生厭倦、應付了事;學科準備情況不理想,教師無法準確介入學生的已知……一系列的副作用,致使前置活動無效。如何把握好前置活動這只“風箏”的線,讓學生回歸生活,成為道德與法治課堂內外的銜接點,使課堂活動從學生的生活中來,促使學生更有目的地進行課堂活動。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普及應用,微視頻、微電影、照片等隨拍隨傳,對于學生和家長來說已經非常熟悉,他們甚至經常成為這些課程資源的制作者。基于此,課堂活動開展前,通過群公告組織開展前置活動(見圖1)。
這種信息技術、互聯網助力下的特殊反饋機制,亮出學生真實的體驗過程。三言兩語的在線互評,看似微不足道,卻激勵著兒童在道德實踐場域中情感、態(tài)度和能力的表現,持之以恒地對學生的發(fā)展持續(xù)發(fā)揮激勵和改進功能。
信息化時代,互聯網下的在線互動評,使前置活動評價及時有效,極大地激勵學生、家長參與活動。在此基礎上,根據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個性發(fā)展規(guī)律,教師設計了調查表(見表1),既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呈現調查結果,以便深入了解學生個性差異,及時鼓勵或矯正,又對整個前置活動中學生的參與態(tài)度、方法習得、能力發(fā)展、實踐體驗、成果呈現進行綜合評價,使學生在評價、反思的過程中感受到成長與進步,還能促使學生養(yǎng)成資料收集的習慣,提高自我負責的能力,對學生的成長發(fā)揮巨大的作用。
表1 三年級《道德與法治》學生前置活動評價量表
前置活動評,關注學生生活實踐場域,聚焦兒童成長的點滴變化過程,可以持續(xù)發(fā)揮激勵作用,激活學生個性,促成學生道德情感的深化,實現學生道德自覺成長,使之成為提高課堂實效的一條捷徑。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小組合作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課堂上,我們往往容易忽略評價這一環(huán)節(jié)的價值,這將難以發(fā)揮小組合作的效能,影響小組合作學習效果?;诖耍诨顒又?,根據小組學習內容難易程度,從學生學習態(tài)度與能力兩方面,嘗試進行過程性評價。
此次前置活動調查成果難以比較,因此將評價點首先關注在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上,以此規(guī)范小組合作學習態(tài)度,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合作習慣。同時,為學生設計了《小組合作“態(tài)度星”星級評價》評價表(見表2),在整節(jié)課結束前,學生根據表格要求,對小組合作學習個人在學習態(tài)度方面的表現進行星級評價。
表2 小組合作“能力星”星級評價
評價標準:
觀察發(fā)現力:在體驗觀察中既能發(fā)現公共設施給生活帶來的便利,又能發(fā)現生活不方便的地方。
交流表達力:在小組展示中,陳述響亮、條理清晰地展示自己的調查成果。對于同伴的調查成果能適當分析交流發(fā)表自己的觀點。
思考創(chuàng)造力:發(fā)現生活不方便的地方,能有針對性地提出改進措施,有一定的可行性、便利性。
評價是為了促進學生更好地發(fā)展,有了“態(tài)度星”評價這一積極因素,我們還要著重評價學生的學習能力。根據此次活動內容與學生年齡特點,設計《小組合作“能力星”星級評價》評價表,學生通過反思小組合作學習中自己和小組整體表現作出評價,以此掌握小組合作學習的要領,在學習過程中認識不足,更科學地學習,以促進小組合作學習力的形成與發(fā)展。
道德行為難以量化,學生的品德成長更是如此。因此,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性評價,在評價參考、標準中的指標不可能完全量化,只能是相對“模糊”,只是為了讓學生的合作學習有方向、有目標、易操作,發(fā)揮評價的指導性作用,一以貫之地將過程性評價執(zhí)行下去,讓學生明白小組合作學習如何才是“好”,怎樣才能達到“好”,引領學生向更高的學習層次邁進,使教學具有價值上的延展性[1]。
知行合一一直是道德教學的難點。道德與法治倡導拓展課堂時空,引領學生在生活中踐行道德認知,但這些生活實踐往往缺乏有效的評價,效果不佳。課后拓展實踐活動,必然要服務于學生的德性成長,其評價自然應該是持續(xù)性、長久的?;诖?,嘗試以持續(xù)性評價,通過家庭與學校、隱性評價與顯性評價雙軌并進,助力學生道德踐行,推動學生道德水平的提高,不斷提升學生的道德情感與道德能力。
為了避免課后拓展實踐活動成為課堂的裝飾和點綴,教師在課后拓展實踐活動中,設計了《親子道德卡》(見圖2),通過每天記錄、評價善待公共設施的行為,激勵學生對公共設施的關注和熱愛,培養(yǎng)其簡單而樸素的道德習慣,進而提升其能力。同時,在整個道德踐行中,家長扮演的多重身份發(fā)揮著隱性評價的作用,又促進活動良性運作。
圖2 親子道德卡
蘇霍姆林斯基說:“集體是教育的工具。”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渴望得到肯定和認可,肯定和認可能強烈地激勵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價值。因此,在班級設置了爭章墻,將學生分散化、碎片化的星級評價置換成章,將評價結果呈現在爭章墻上,從而強化評價的激勵與導向功能,提升學生道德踐行的活躍度。相信通過這樣的顯性評價,班級將形成強大的無形力量,會對每個學生的發(fā)展起到巨大的、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2]。
課后拓展實踐評價機制,重在精神獎勵,貴在堅持,重在內化,在持續(xù)性評價中為道德與法治構建高效課堂凝聚一定的正能量。
活動園,可謂道德與法治課程實施中最靈動的元素。借助靈活的評價方式,可以著眼學生的發(fā)展,回應核心素養(yǎng)時代的訴求,引領學生親歷生活現場,體驗情感與生命涌動,獲得個性而生動的成長,真正使學生愛上道德與法治課,使其成為學生學習生涯值得紀念的一道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