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田
緣起與Mooyee(物意)的一次采訪,面對琳瑯滿目的各款陶瓷器物時一臉愕然,熟悉陶瓷史卻叫不出那些新奇釉色、彩繪為何物,更不知出自何門何派,但它們卻讓人驚艷。細究之下才發(fā)現(xiàn),這些新穎的陶瓷工藝無一例外地出自景德鎮(zhèn),一個年輕、新銳且充滿活力的藝術群體隨之進入視野。
意外的是,群體眾人多是景德鎮(zhèn)沉淀多年的“景漂”,名不見經傳,卻始終在默默堅守;他們各有所長,卻愿意與同道中人無私分享,為突破工藝而合力攻關;他們誓要另辟蹊徑,尋求當代“新瓷語”。
傳承到極致便是突破
景德鎮(zhèn)的“新瓷語”還要從三寶瓷谷說起,它位于景德鎮(zhèn)東南一隅,群山綿延,溪水潺潺而下,形成一道狹長的山谷,宋代湖田窯就位于此,這里曾以青白瓷名動天下。如今,來自五湖四海乃至世界各地的陶瓷藝術家匯集于此,古老的瓷谷已蛻變成當代景德鎮(zhèn)的陶瓷創(chuàng)新基地。
而創(chuàng)新,從來離不開傳承。有人選擇重拾源于這里的青白美學——青白工坊,毗鄰湖田窯址而建,在瓷谷一旁的山坡上,以老木搭建的工作室頗具古時窯廠的味道。作為青白工坊的掌舵者,林映平帶領團隊沉淀多年,繼承青白瓷傳統(tǒng)工藝的同時融合創(chuàng)新元素,將典雅的韻致結合現(xiàn)代藝術語言,為現(xiàn)代人帶來一抹治愈系的青白。
林映平早年畢業(yè)于廣州美術學院,偶然機遇下,他來到景德鎮(zhèn),對陶瓷制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很快扎根于此,學習陶瓷設計、燒制等技術。景德鎮(zhèn)的傳統(tǒng)品類不勝枚舉,但林映平卻只對青白瓷情有獨鐘,他著迷于青白瓷“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美學境界。為了在燒制工藝上達到甚至超越前人的水平,林映平帶領團隊反復試驗,在釉色、陶瓷燒制技術上進行傳承與突破。他要求釉色必須穩(wěn)定、純正;胎體力求薄到極致,同時能承受多層次的雕刻。嚴苛的標準、堅持不懈的鉆研,讓青白工坊不僅燒制出色澤純正的青白瓷,還成功挑戰(zhàn)了各種器型獨特、釉色刁鉆的陶瓷燒制。需知,陶瓷燒制十分考驗燒制者的耐心,釉色配方、窯內氣溫把握上稍有不同,都會帶來器物的變形或發(fā)色失敗。如今,青白工坊的燒制技術在景德鎮(zhèn)首屈一指。
除了把控燒制,林映平還身兼青白工坊的陶瓷設計工作。在保證青白釉色發(fā)色純正的基礎上,林映平尋求在器型、釉面與雕刻上進行突破。他從器用角度出發(fā),杯型設計得更為小巧、精致,更符合現(xiàn)代人的使用習慣;在線條上常用直線造型,與古代青白瓷形成鮮明對比;甚至還在青白瓷的釉面上施金銀彩,豐富視覺層次。
“半刀泥”工藝獨成一派
在雕刻方面,林映平與團隊中的雕刻能手吳絲遠緊密合作,一個負責畫面設計,一個負責操刀雕刻。設計需要考慮雕刻工藝的實施難度,雕刻則需要充分了解設計的意圖,將其化為現(xiàn)實,兩人總能找到平衡點,精心打磨出每一件好物。
吳絲遠同樣畢業(yè)于廣州美術學院,九年前懷著滿腔熱血,只身一人來到景德鎮(zhèn),從零學起。憑借過人的悟性,吳絲遠很快在陶瓷雕刻上展現(xiàn)天賦。她選擇繼承景德鎮(zhèn)青白瓷半刀泥古法,工藝又全然不同于古時,具有自己獨特的新意,可謂自成一派。
在美院接受過西方造型藝術的學習,這讓吳絲遠即使面對傳統(tǒng)的山水題材,也能在構圖上有所變化,包括點、線、面的處理,疏密對比、方圓對比、虛實對比等都會運用在雕刻上。比如,傳統(tǒng)山水雕刻更多以和緩的曲線表現(xiàn),吳絲遠則喜用更凌厲的線條表現(xiàn)山的險峻;傳統(tǒng)的半刀泥多為單一的刻花、劃花或印花,吳絲遠則在半刀泥工藝上不斷挑戰(zhàn)雕刻極限,在1.5毫米的瓷坯上硬是做出五個層次的雕刻,最薄處達到0.5毫米,難度可見一番。不僅如此,她還在同一瓷坯結合陰刻與陽刻、堆雕甚至結合金銀繪,每一刀,都在虛實相間詮釋新意。
吳絲遠將中西方文化互相糅合,自然雕刻出來的作品精巧雅致而不匠氣呆板。即使面對成百上千件瓷坯需要雕刻,吳絲遠也能耐住性子把每一件雕刻當作一幅畫來完成?!爸灰惆训窨坍斪鲆环媱?chuàng)作,自然不會匠氣?!?/p>
青白工坊在設計與工藝上不斷挑戰(zhàn)極限。一把窯火一件青白瓷,精巧美器能讓人從喧囂中抽離,重新回歸久違的寧靜心境中來。
(編輯/余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