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春苑
摘? 要:本文立足于客家歷史文化發(fā)展的真實情況,從“耕讀傳家與中國古代農耕社會的發(fā)展”“客家文化與中國儒家思想的發(fā)展變遷”“歷史演變與南北朝階段北方各族的內遷”三個方面出發(fā),對如何運用少數(shù)民族發(fā)展與初中歷史課堂相結合進行分析與探究。
關鍵詞:客家文化;初中歷史;農耕文明;儒家思想;民族遷徙
前言:
客家文化作為南方重要的文化種群,至今仍保有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客家人的祖先崇拜、重教觀念、尋根意識、開拓精神、在集聚集地區(qū)有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正因如此客家文化素來被稱之為古漢文化活化石,其發(fā)展而來的歷史脈絡更是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縱觀以往歷史教育教學之中,學生對于歷史課本教學興趣較為低迷,但歷史教學對于學生的成長發(fā)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歷史課堂是要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史學素養(yǎng),全面提升自身看待的世界的眼光。將客家文化與初中歷史教學相結合,讓學生從看的到、摸得著的歷史實例入手,深入了解中國的發(fā)展變遷,這是教學之中的全新嘗試,這也能最大程度提升學生的尋根意識與開拓精神。
一、耕讀傳家與中國古代農耕社會的發(fā)展
耕種傳家作為中國古代重要的指導思路,在百姓的心中也占據(jù)著重要地位,所謂耕種傳家,就是指老百姓可以從事農耕事業(yè),這是家庭中安身立命的根本,只有五谷豐登才能養(yǎng)家糊口,客家文化尤為注重這一思想的傳承。教師可以用這些知識做課堂導入,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中華民族這么重視耕種傳家的農耕思想呢?有學生回答:“因為我國是一個典型的農耕國家。”此時教師再進行農耕文明的教學導入,最大程度的提升學生歷史認知。緊接著教師可以引入初中歷史教學內容,讓學生認識到中國農耕文明的發(fā)展過往,記住河姆渡、半坡文化的耕種特點,從而引導學生了解中國對于世界農業(yè)起源做出的貢獻,實現(xiàn)學生能夠深入了解原始農耕勞動所創(chuàng)造出的價值。在這樣的教學引導下的,學生不僅能夠全面掌握初中歷史課堂所教學的內容,更有助于學生了解客家文化一脈相承的艱險與不易,這極大的激發(fā)了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對于啟發(fā)學生認識到人與自然的相處關系也有諸多益處。
二、客家文化與中國儒家思想的發(fā)展變遷
儒家思想作為貫穿中華民族千年的正統(tǒng)思想,對于每一個中華兒女影響都是十分深重的,客家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重要見證,從其中的發(fā)展之中仿佛可以看到儒家思想的整個變遷過程。教師可以尋找一些具有典型的案例,讓學生看到客家文化中儒家思想的深刻體現(xiàn),如客家一直保有相關禮節(jié),各種相關的節(jié)日慶典等等,這諸多都是典型文化體現(xiàn)。在學生對于相關內容有了初步理解之后,教師可以拓展儒家思想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過程,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與相關論點,儒家思想的發(fā)展脈絡對于民族的文化又有什么樣的影響。學生在詳細掌握儒家思想后,教師再拓展講解戰(zhàn)國時期是我國古代思想的文化分水嶺,百家爭鳴如雨后春筍一般爭相涌現(xiàn)而出,此時戰(zhàn)國社會經(jīng)濟政治等處在重要的變革時期。不同學派結合實際涌出屬于自己的治國觀點,形成了爭芳斗艷的空前盛狀,成為了我國歷史上思想文化最閃耀的時代。在這樣的教學引導下,學生對于中國文化與發(fā)展歷史了解更加深刻,歷史也不再是印在書本上的死板文字,而是有溫度的文化傳承。
三、歷史演變與南北朝階段北方各族的內遷
南北朝階段作為中國歷史上重要的轉折時期,兩晉短暫統(tǒng)一之后也隨之迎來了北方各族的內遷。這不得不提到西晉建立與八王之亂的事實,北方十六國隨之建立,仿佛也見證了當時政權的跌宕起伏。而這也恰恰是客家文化形成的重要階段,尤其是南北朝“五胡亂華”之時,不少中原人為避戰(zhàn)亂而南遷致使大量北人離鄉(xiāng)背井,逃避安全的環(huán)境之中。關于客家人《辭海》中是這樣解釋的:相傳在4世紀初(西晉末年),生活在黃河流域的一部分漢人因戰(zhàn)亂南遷渡江,這些外來移民自稱自己是“客戶”,是“客家”,是“客家人”。這是客家文化的由來伊始。在學生了解一定的歷史背景之后,教師可以為學生拓展相應的歷史課堂知識,引導學生聯(lián)系南北朝統(tǒng)一在歷史之中起到的關鍵作用,以客家文化為起點,引導學生了解那一時期文化大交融的重要地位,從而使得學生認識到歷史上中國各族人民在前進的過程中展現(xiàn)出的旺盛生命力。
結束語
總而言之,將運用客家文化發(fā)展的實例進行歷史教學,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在以后的實踐教學中,筆者將持續(xù)關注“客家文化與初中歷史課堂結合與探究”這一重要課題,拓展不同民族文化與初中歷史課堂緊密結合,大膽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豐富教學內容,旨在為提升初中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 韓良成[1].時政熱點與歷史課堂結合——淺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滲透時政熱點的研究[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9,000(021):1-2.
[2]? 劉朝敏.鄉(xiāng)土歷史教育與中學課堂教學相結合的策略探究——從校本教材《巫溪歷史文化》說開去[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2,000(007):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