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克蕊 曹玉璽
[摘? ? ? ? ? ?要]? 從中職學校的培養(yǎng)目標出發(fā),通過分析學生的知識現狀和現行的教材,本著實用和急需的原則,通過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循序漸進,點滴積累,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關? ? 鍵? ?詞]? 中職;語文教學;積累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0)01-0104-02
一、學生知識現狀分析
由于中、高職招生體制的變化,學生入學方式發(fā)生了變化。來中職學校就讀的一般是沒有希望或通過補習也無望上高中或其他原因厭學棄學的學生,學習成績一般屬于中下等,且自我喪失信心的學生,在農村一般是沒考上高中或家庭生活困難的學生。中職生的各方面素質參差不齊,且總體呈明顯下滑之勢。
招生體制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生源質量,致使今天的中職生不論在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還是其他諸多方面,與以前相比,均有較大的差距。僅對我校學生語文知識現狀的測試分析可以看出這種差距。
測試結果顯示,近年我院招收的學生,語文程度相當于按教學大綱要求達標的初二學生水平,有些甚至還不如。測試情況如下:
●測驗對象
2018年秋季入學的2個班的新生,人數共76人,他們大多來自省內各地的市鎮(zhèn),農村籍學生居多。測驗題全部出自這屆學生曾學過的語文課本。
●測驗題
1.聽寫。(20分)
蹣跚 尋覓 羞澀 確鑿 一炷香
狼藉 干燥 粗糙 寂寞 隔閡
2.默寫李白的一首詩。(絕句、律詩不限。絕句得10分,律詩得15分)
3.判斷題。(10分)
(1)《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篇小說,作者是魯迅。()
(2)“三蘇”指蘇軾、蘇轍、蘇小妹兄妹三人。? ? ? ?()
(3)《背影》和《誰是最可愛的人》作者均是朱自清。? ??()
(4)“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一句出自《陌上桑》。 ()
(5)“神龜雖壽,猶有竟時”是曹操《觀滄?!返牡谝?、二句。
()
4.寫出十個成語或詞語,每個至少含有一種動物。(10分)
5.作文:以中秋節(jié)為話題,寫一篇作文,文體不限,不少于600字。
●整個測驗題分值100分、60分鐘內完成,測驗結果
1.生字無一人全對,錯5個以內11人,錯6~10個16人,錯11~14個14人,錯15個以上35人。
2.默寫得5分51人(《靜夜思》47人,《秋浦歌》4人),得10分9人(《贈汪倫》5人,《早發(fā)白帝城》《峨眉山月歌》《望天門山》《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各1人),默寫內容正確,但作者張冠李戴的有9人。
3.文學常識:全對8人,錯1題13人,錯兩題15人,錯三題以上41人。
4.詞語積累,全對5人,錯1個7人,錯3個10人。錯5個以上55人。
5.作文按要求完成的28人,48人未完成(其中8人完成不到一半)。
●測試結果分析
1.應知應會的詞語沒有掌握。
2.基本的文學常識欠缺。
3.最基本的寫作能力相對較差。
這個小測驗雖然不具備科學性,但它能夠部分地反映出學生的語文水平。
二、現行教材的分析評價
由以上分析可見,學生的知識素養(yǎng)發(fā)生了變化,而我們現在所用的教材大部分是全國中等職業(yè)教育教材審定委員會審定的中等職業(yè)教育國家統(tǒng)編教材。這套教材共四冊,采用模塊化的編排方式,系統(tǒng)而富有條理,但正因為是統(tǒng)編教材,很難顧及地區(qū)、行業(yè)之間的差異,就內容而言,雖然刪減、增補了一些文章,也將一些難度較大的文章設為選講篇目,但總體仍不亞于2010年以前的深度,這就造成了教材和學生水平的嚴重脫節(jié)。因此,我認為,可根據地區(qū)差異、行業(yè)特點,組織教師討論編寫一套適合中職學校學生實際情況的語文教材,把基礎知識的學練與實際需求、應用性較強的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教材編排以注重培養(yǎng)能力為主,具體應突出三個方面:(1)聽說能力;(2)應用文寫作能力;(3)一般的閱讀理解能力。
因為職業(yè)學校培養(yǎng)的畢業(yè)生,都是各行各業(yè)的一線勞動者,若不能明確地用語言表達思想,將無法順利地開展工作。另外,實際工作中經常要寫個人或部門的工作計劃、總結等,要進行生產狀況的描述、統(tǒng)計、匯報等,因此,掌握一些應用文的寫作方法很重要,而要很好地掌握新機器、新設備的性能及使用方法,沒有相應的閱讀理解能力,更是無所適從。
三、幾點建議
鑒于以上分析,我認為,今天的中職教師應該形成這樣一種教學理念——不管面對什么樣的學生,我們都應去教他們,并且應該竭盡全力去教好他們。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我們考慮問題的出發(fā)點應是學生的接受能力。學生能學到什么程度,我們就教他們什么程度的知識。至于結果,就好比上臺階,從第一級一躍而上到頂級,這種進步,確實讓人感到欣慰,但是,經過努力,從第一個臺階只能上到第二個臺階或者第三個臺階的人,我們同樣也應為之喝彩,畢竟他進步了。
就語文而言,今天的中職生應該學點什么呢?這要從中職學校的培養(yǎng)目標說起。今天的中職學校,其培養(yǎng)目標已不再像之前以培養(yǎng)專業(yè)技術人員為目標,學生畢業(yè)后,基本從事研究和教學工作,而是培養(yǎng)各行各業(yè)一線的勞動者。我們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及在工作和生活中運用和駕馭語言這一工具的能力。同時,也為高一級學校輸送更優(yōu)質的人才,為學生繼續(xù)學習、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礎。所以,中職學校的語文教學因課時分配有限,沒時間也不能夠講那么多的課文分析、結構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等。只要讓學生記住基本的字、詞,了解文章的宗旨、作者,具有一定的閱讀能力、相應的寫作能力和基本的口語交際能力即可,做到動手、動口又動腦。而這些能力,要讓現在的學生在一年不足的時間里習得,無疑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所以,培養(yǎng)目標的轉變、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實用和急需,對今天的語文老師來說,是需要思考且亟待解決的問題。
四、我個人的一點嘗試
(一)補一點,背一點
補一點基礎知識,背一點名詩名篇。像對待初一學生或小學高年級學生那樣,每人或兩人準備一本字典,勤查字典,快速識字;反復聽寫生字、生詞,糾正常見的、容易讀錯寫錯的詞;反復記憶文學常識,根據課堂時間分配,補一點是一點;背名詩、名篇,如《勸學》《琵琶行》《再別康橋》等。
(二)讀一點,講一點
配合有關章節(jié),如小說單元,讀一點文學名著,拓寬學生的視野。教師像講故事一樣講一點文學名著,如《湯姆叔叔的小屋》《海倫·凱勒的生活故事》《聊齋故事·俠女·嬰寧》《古希臘神話》《熱愛生命》等,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也可以講故事、談心得、評新聞,通過講述,鍛煉心理素質和口語能力。
(三)見一點,撿一點
語文學習,正應了“撿到籃子里都是菜”這句話,要注重積累,見一點,撿一點,日積月累,才能提高。
例如,上課時,我注意到有的教室后面的學習園地兩側的對聯內容很好,但上下聯貼反了。于是,我將寫好的四副對聯分別標明“上聯”“下聯”字樣,請四位學生分別貼在黑板、學習園地兩側、本班及對門教室門上,這四處方向各異。于是手拿對聯的學生,要么模仿他人、要么在一片喊聲中無所適從。一陣笑聲后,師生一同翻開課本,聯系“以相如功大,位于廉頗之右”(《廉頗藺相如列傳》)“予左遷九江郡司馬”(《琵琶行》)這兩句并明確:官職中,右為尊,左為卑;座位排序時,右為卑,左為尊。貼對聯如后者,上聯在左。至于如何判斷上、下聯,在詩歌教學中將會有所涉及,雖然難一些,但此時談及,卻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再如,我們平時所說的“半夜三更”半夜即三更,舊時一夜為五更,以十天干中甲、乙、丙、丁、戊來計,也叫五鼓,每更(鼓)為一個時辰,即兩小時。如《群英會蔣干中計》中多次出現不同的更次、《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便入去聽了一個時辰”等。另外,“半斤八兩”“敲竹杠”等的由來、成語“千金一笑”的故事等,遇到了就撿一點,既豐富了學生的文史知識,又活躍了課堂氣氛。
(四)想一點,寫一點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發(fā)現不少學生眼高手低,寫不好作文,又怕寫作文,問其原因,回答是:沒什么可寫的。如有學生在作文中寫道:“……在我看來,寫作文就好比婦女生小孩,甚至比此更難。婦女生小孩是因為有了才生,而我沒什么可寫,要寫真是難而又難?!睂W生的話,使我深受啟發(fā),不是沒什么可寫嗎?那好,最初練習時,我不限內容不限字數,讓學生想寫什么就寫什么,但有一條,不能依賴手機或通過其他渠道抄襲敷衍,必須是自己寫的,一次兩次,學生覺得還不是很難,認真對待也容易完成。逐漸地,我就限時間定范圍。如新生入學時,在校生就回憶當時的感受,寫此刻自己的心情;中秋節(jié)就以“家”或“思念”為話題;在9月18日,結合歷史知識寫一寫自己的體會和感受。這樣寫些隨筆,久而久之,既鍛煉了寫作能力,也讓學生積累了一些素材,有的學生還把寫隨筆作為發(fā)泄心中不快或寄托情思的一種渠道,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情緒疏導的作用。
總之,中職語文教師應立足學生實際,按照學校的培養(yǎng)目標,轉變觀點,從點點滴滴做起,逐步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參考文獻:
[1]徐國慶.職業(yè)教育課程、教學與教師[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
[2]胡東方.教育新思維[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編輯 鄭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