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澤
【摘要】筆者一直從事朝鮮族初中漢語文教學,近幾年結合數字資源教學,筆者有了一些粗淺的體會,希望能和從事教學一線的漢語教師們進行一些交流,取長補短,讓教學水平能夠“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教學? ?數字資源? ?體會
我主要就教學基本環(huán)節(jié)中的講授新課的四個部分內容談談是怎樣使用數字資源的。
一 、作家簡介
我多用幻燈片播放人物介紹,簡介人物時著重強調的是作者出生地和主要作品。個人認為最好不要用視頻播放,因為視頻內容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課件制作時,作家有照片的盡量用照片,文學作品也最好是圖片展示,有利于增強記憶。視頻和音頻的資源用在此處,我認為效果不佳,盡可能不采用?,F在網上搜索作者資料很方便,關于作者的信息也多,但我堅持認為作家照片和作品圖片要控制數量,盡可能選用有代表性的,能少則少。
二、 生字教學
過去,我常常把生字制成幻燈片,直接打開課件進行教學,簡單明了,省時省力。有些難寫的字還可以在電子白板上按筆畫播放,講解漢字時也是采用音形義相結合的傳統教學。一段時間下來,通過幾屆學生的對比分析,發(fā)現效果不是很理想。我認為生字教學最好不用幻燈片來進行。理由是看老師寫在黑板上的字和看電子白板的字,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椿脽魰r學生往往被彩色屏幕所左右,分散了學習的注意力?,F在,每節(jié)課的生字我都是寫到黑板上,讓學生去看、去讀、去組詞、去辨析字形、去理解字義。無論幻燈片多么變幻多端的切入方式也好,還是多么色彩絢麗的帶讀音的圖畫也好,都不能加深學生的記憶。老師在黑板上用粉筆一筆一劃的演示,效果是最好的。即使書寫的漢字不夠美觀大方,但對學生來說,那來自黑板上粉筆字的記憶效果是最好的,學生有親臨之感。漢字中一些獨體字是不大好寫的,比如“凹”、“凸”二字,光看課件是不行的,老師必須領著大家一起寫,最好說著筆畫寫。有些字如 “戌”、“暮”、“莽”、“葬”,很容易寫錯。比如講“暮”時,我先引用了《說文解字》對莫字的解釋:從日在茻中,告訴學生太陽落入草叢中,天將要黑了。后人在底部多加一個部首“日”,表示時間,而不是“目”,此字雖讀作“mù”,但和眼睛沒有關聯。講“裹”時,不用講漢字的造字法,但只要說是“衣”和“果”二字的組合時,學生就很容易寫好了。同樣結構的字很多,就不一一描述。我在講一些字的含義時,盡可能說它的原義,雖說在初中階段沒這個必要,但每當遇到學生容易寫錯的字時,我都要查看辭書,看看這個字是什么造字法,它的本意是什么,怎樣把字講得既簡單又好記住,我的原則是盡可能避免寫錯別字。
三、 詞語教學
在詞語教學中,我也是很少用到幻燈片,總是把重點詞語寫到黑板上,雖然費事費時,但效果良好,學生記得更牢固。講到不好理解的詞語,主要是成語,學生常常望文生義,光看幻燈的解釋是記不住的。這時教師想讓學生牢固掌握,就要多備課,把成語的來源用生動的故事形象地說出來。如講到“撲朔迷離”,就要說到花木蘭替父從軍,女扮男裝,“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雌兔雄兔怎樣區(qū)分,學生也很愿意聽。講到“心有靈犀一點通”,就說到《山海經》中的故事,有一種犀牛長有三只角,一角長在頭頂上,一角長在額頭上,另一角長在鼻子上。頭頂上的角又叫通天犀,剖開可以看到里面有一條白線似的紋理貫通角的首尾,被看作為靈異之物,故稱"靈犀","心有靈犀一點通"的說法就是由此而來,心中若有靈犀角中的那條白線似的的紋理,我們的心靈便能默契相通,引起感情上的共鳴。學生覺得故事神奇新穎,雖無科學依據,但能欣然理解接受。講成語故事,學生接受起來容易些,但教師的備課時間就多了。有些成語故事有現成課件,也很生動有趣,但播放時耗時較多,我認為因人而異,根據自己的情況來安排。只要能講好詞語,無論何種方式都是可以接受的。
四 、分析課文
我所在的學校一直使用的是延邊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漢語文教材?,F在使用的初中教材,從內容上來講,課文難度是比過去加深了,內容也更加豐富多彩了,教師在講課時也覺得更有可講的“東西”了。之前的教材版本,學生總有種“吃不飽”的感覺。起初,我上課時用的教學幻燈片,大部分是從網絡上下載過來,稍加修改,直接應用到教學中。經過教學實踐,發(fā)現別人的課件用起來方便,教師課堂上只要把課件播放下來就可以了。可以節(jié)省教師很多時間,上課時也更加省力了,重要段落,重點句子,寫作特點,一目了然,只要照著課件講就行了。幾輪考試下來,發(fā)現學生的課文分析能力不但沒有加強,反而落后了。表面上看是課堂教學很活躍,但學生動腦獨自分析能力反而下降了,學生有時在等電子白板上的標準答案,不想獨自思考,常常是人云亦云。究其原因,應該是教師過于看重課件的效果了。后來,我在領著學生分析文章時,只是在課件中列出思考題,讓學生知道關于課文內容提出的問題,結論是要共同分析得出的。老師多啟發(fā)性地提出問題,學生經過獨自分析大多能夠明白和理解,并作出正確解答。在對文章的理解上,不求唯一。而課件上的解答往往是唯一的、標準化的,學生缺少了自主性和積極性。在課文講解分析上,本人認為,上課時課件只要列出主要問題就可以,什么答案啦,分析過程啦,統統以學生現有能力為主,理解課文的程度達到分析的標準即可,不求絕對正確,完全統一。而課件上的答案束縛了學生自主分析過程,能力受到了限制,打擊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經過改正,如今我在領著學生分析課文時,使用數字資源的次數越來越少了,而學生的分析能力越來越強了。
我校的學生近視率較高,超過一半以上的學生屬于中度近視。專家建議:小學每堂課使用多媒體應少于15分鐘,中學每堂課應少于20分鐘。我在教學中數字資源使用情況和專家的建議不謀而合,合理使用數字資源對學生視力是很好的保護。
以上這些是我在課堂教學時,得出的一點淺顯的經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