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雄
摘 要 通識教育最早是有古希臘的的學者提出的:尊重學生的個性自由,重視學生品質(zhì)與修養(yǎng)的教育,使學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全面的發(fā)展。在19世紀初期美國博德學院的帕卡德教授,指出,“通識教育”是一種綜合古典的、文學的和科學的、為專業(yè)學習做準備的教育”。
關鍵詞:通識教育 體育課 教學模式 俱樂部
前言
自從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zhì)教育的決定》,提出教育要“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德智體美等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近十幾年來,在中國的教育領域掀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素質(zhì)教育改革浪潮,在這樣的背景下很多教育學家把國外的“通識教育”的概念引進中國高等校園,并被越來越多的學者所認同和接受。
通識教育理念
通識教育最早是有古希臘的的學者提出的:尊重學生的個性自由,重視學生品質(zhì)與修養(yǎng)的教育,使學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全面的發(fā)展。在19世紀初期美國博德學院的帕卡德教授,指出,“通識教育”是一種綜合古典的、文學的和科學的、為專業(yè)學習做準備的教育”。
大學體育是我國通識教育的內(nèi)容之一
2.1大學體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了深化體育教育改革,教育部于2002年頒布了《全國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提出了新的大學體育教學目標:“增強體質(zhì)、增進身心健康和提高體育素養(yǎng)。”
2.2通識教育理念讓大學體育發(fā)揮巨大的潛力
在很多人心中體育課的學習運動技能科目,運動技能的的高低決定一個學生的體育成績,在很多高校的體育教師也是一味把運動技能放在首要地位,從而忽略了學生體育人文素質(zhì)的培養(yǎng),在大學體育課堂上灌入通識教育理念,可以很好地改變體育教師的傳統(tǒng)體育課的理念,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自由人格是通識教育理念核心內(nèi)容,與大學體育教學目標不謀而合。
大學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
隨著我國高校大學體育課改革步伐的推進,很多高校開始實施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是由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與愛好對所開設的項目自主選擇運動項目和教師的教學模式。體育俱樂部模式的指導思想以“健康第一”、“終身體育”為中心,發(fā)揮教師的特長,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興趣,提高學生的體育能力,從而使學生真正達到掌握一至兩項終身從事體育鍛煉的運動項目的一種教學模式。
重慶工程學院大學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現(xiàn)狀
4.1 重慶工程學院大學體育的教學模式
在重慶高校開展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有很多,主要都是采用了三段式和一體化模式的教學模式,重慶工程學院體育部以學校的實際情況,結合其他高校的教學經(jīng)驗采用的一體化教學模式,體育課按項目分班:網(wǎng)球班、足球班、武術班、健美操班、籃球班、羽毛球班、乒乓球班;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班級,打亂以前行政班級教學的形式束縛,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體育鍛煉的興趣。
4.2重慶工程學院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面臨的問題
4.2.1體育課觀念的問題
從我們?nèi)松械谝淮巫哌M校園到結束學生生活的十幾年的學習過程中,體育課一直伴隨我們成長,可是很多人認為體育課僅僅是工具而已,許多活動只是流于形式,表面現(xiàn)象,沒有落實到實處,學生的體質(zhì)狀況還是不容樂觀,很大程度忽視了大學體育課程在通識教育中的作用。
4.2.2 教師的師資隊伍建設有待提高
就目前我們重慶工程學院的體育教師的總體情況而言,主要存在這樣一些問題,首先是專項結構不合理——體育部共有6名專職教師,3名兼職教師,籃球1人、乒乓球1人、健美操3人、武術1人、足球2人、網(wǎng)球1人;其次教師的職稱偏低,體育部沒有一名副教授職稱以上的教師,教師隊伍年輕化,人員流動性較大,最后體育教師和學生比例為1:550,體育教師缺口較大。
4.3.通識教育理念下的優(yōu)化體育課俱樂部制教學模式的對策
4.3.1 改變體育觀念,營造良好的體育校園文化氛圍
校園體育文化是指在學校這一特定的范圍里,人們在實踐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體育精神財富和物質(zhì)財富的總和。良好的體育文化氛圍可以豐富和充實學生的校園生活,培養(yǎng)了學生廣泛的興趣與愛好,更有助于學生體育意識的形成。優(yōu)化體育課俱樂部教學模式我覺得應該營造良好的體育文化氛圍。
5.總結
總之,通識教育理念下的高校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是深化體育教學改革的成果,充分發(fā)揮了體育的多功能的作用,改變了那種單純傳授技能、發(fā)展體力的身體教育觀念,注重體育文化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把育體育心結合起來。充分發(fā)揮了教學雙方的優(yōu)勢互補,使學生掌握一至兩項終身從事體育鍛煉的運動項目,為學校體育教學改革的發(fā)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zhì)教育的決定》
【2】朱慧芳,蔡 皿.通識教育視野下的大學體育教學改革[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10
【3】李曼麗.通識教育———一種大學教育觀[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16- 17,189.
【4】趙強.哈佛大學通識教育發(fā)展歷程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5】李慧林.常向豐高職院校實施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初探[J].內(nèi)蒙古體育科技,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