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月亮 賈月明
[摘 要] 對分課堂應用在人格心理學課程中,采用學業(yè)自我效能感量表對62名應用心理學專業(yè)學生調(diào)查。結果表明,學業(yè)自我效能感、平時成績與期末成績呈正相關;學業(yè)自我效能感和平時成績能正向預測期末成績,兩者共同解釋了期末成績66%的變異率??梢娙烁裥睦韺W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下,大學生的學業(yè)自我效能感和平時成績對期末成績有較強的影響力。
[關鍵詞] 對分課堂;成績;人格心理學
[基金項目] 2020年度海南省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人格心理學》課程中“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Hnjg2020-79);2019年度海南熱帶海洋學院一般教改項目:“對分課堂”模式在《人格心理學》課程中的教學改革與實踐(RHYJG2019-23)
[作者簡介] 賈月亮(1985—),女,內(nèi)蒙古霍林郭勒人,心理學碩士,海南熱帶海洋學院講師,主要從事人格和教育心理學研究;賈月明(1984—),女,河北萬全人,教育學碩士,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教育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 B844.2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0)29-0290-02 ? ?[收稿日期] 2019-09-23
一、引言
對分課堂是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率先提出的新型教學模式[1],是通過課堂的對分克服傳統(tǒng)講授法中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方法,對分指的是一半時間教師講授,一半時間生生、師生之間討論交流。這種教學模式結合了傳統(tǒng)課堂和討論式課堂的優(yōu)點,不僅繼承了“教”在前、“學”在后的方式,而且有對知識深化學習和應用學習的過程,不同的創(chuàng)新點是隔堂討論,講授和討論的時間是錯開的,中間有一周的時間供學生自主學習。
以往研究表明對分課堂已取得一定的成效[2],但目前仍沒有在人格心理學教學中應用的文獻,人格心理學強調(diào)學生在理解理論知識的基礎上的實際應用,需要學生具備探索精神和主動構建知識的能力,這正是傳統(tǒng)教學模式所欠缺的而對分課堂的優(yōu)勢所在。近年來,大學生的學業(yè)在信息時代的沖擊下,已受到高校的重視,學業(yè)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也備受關注,學業(yè)自我效能感是學生對是否能完成學業(yè)任務的判斷和自信[3]。本研究主要探討對分課堂在人格心理學教學中大學生學業(yè)自我效能感與學生平時成績、期末成績的關系,為對分課堂教學改革提供實踐性參考。
二、對象與方法
1.對象。在某高校的應用心理學專業(yè)的《人格心理學》課程上實施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共有62名學生參與,發(fā)放的62份問卷全部收回,其中男生26人,女生36人。
2.學業(yè)自我效能感量表[4]。采用梁宇頌等編制的量表,分為學習能力自我效能感和學習行為自我效能感兩個維度。每個維度有11個題目,共22個題目,5級評分法,除第14、16、17、20題為反向題,其余各題為正向題,得分越高表示效能感越高。該量表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82。
3.數(shù)據(jù)處理。將采集的數(shù)據(jù)輸入SPSS25.0進行相關和回歸分析。
三、結果
1.相關分析。通過相關分析發(fā)現(xiàn),學業(yè)自我效能感、平時成績與期末成績呈顯著正相關。
2.大學生的自我效能感與平時成績對期末成績的回歸分析。以期末成績作因變量,自我效能感和平時成績作自變量,采用輸入法進行線性回歸分析。表2所示,自我效能感和平時成績能顯著正向預測期末成績,兩者共同解釋期末成績66%的變異率,建立回歸方程:期末成績=-15.98+0.42×學業(yè)自我效能感+0.70×平時成績。
四、討論
本研究表明,學生的學業(yè)自我效能感和平時成績越高,期末成績也越高,兩者能解釋66%的期末成績,解釋了大部分的期末成績,可從兩方面分析其原因。
1.由于對分課堂在人格心理學課程中的有效實施。對分課堂可分為緊密銜接的講授、內(nèi)化吸收、討論三個過程,首先,第一部分的講授,分為精講和留白,精講的是知識的結構和框架,以及重點、難點內(nèi)容,留白的是內(nèi)容的細節(jié)及拓展和應用;第二部分是課下的內(nèi)化吸收,要求學生閱讀教材,獨立思考習題,對知識點進行理解和歸納,并完成讀書筆記,于下次課前上交,教師打分;第三部分是隔堂討論,學生先在組內(nèi)討論式的協(xié)作學習,隨后教師抽取1-2組學生匯報討論結果,組間進行質(zhì)疑和答疑,最后教師做歸納總結和綜合評價,并展示優(yōu)秀的讀書筆記,同時教師對學生討論部分的表現(xiàn)打分。三個過程是緊密相扣的,學生只有在教師講授部分認真聽講,掌握了知識的整體框架,才能在課下的自主學習中有的放矢,不僅學習效率高,而且在完成讀書筆記時才能突出重點和難點,在解釋理論時列舉的現(xiàn)實案例才能更準確,教師的打分自然會高。在接下來的隔堂討論中,由于學生已經(jīng)在前部分的內(nèi)化吸收中對知識進行了個性化的理解和建構,所以在討論中學生會游刃有余,主動帶動小組討論的節(jié)奏,更大概率地回答他人的問題,自己的問題也更容易在熱烈的氛圍中受到啟發(fā),于己于人無疑是滿意的。由于有了充分的課下吸收和課上討論的準備,學生便很自信的上臺代表小組作報告,討論部分的得分自然也就高了。平時成績的分數(shù)是由35%讀書筆記分數(shù)和5%課堂討論分數(shù)組成,共占40%,期末成績占60%,三個過程都能認真完成的學生平時成績就會高。同時,由于學生在整個學期都在對知識進行建構和內(nèi)化學習,不是突擊的學習方式,自然對知識的掌握更透徹,涉獵的知識面也更廣,所以在期末考試時學生在做客觀題時會更準確,做主觀題特別是論述題時更能寫出脈絡清晰、論述深入的答案,期末成績分數(shù)也自然會高。
2.由于學業(yè)自我效能感促進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行為。以往研究也表明:學業(yè)自我效能感能正向預測追求動機[5],也能對學業(yè)成績產(chǎn)生正向影響[4]。學業(yè)自我效能感高的學生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學業(yè)任務,充滿信心地應對學習中的挫折,行為上盡顯拼搏,在對分課堂中全程都積極努力地參與,主動尋找適合自己聽課、整理讀書筆記、參與討論的方式。同時,自我效能感高的學生能做好時間管理,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避免出現(xiàn)學業(yè)上的失敗,對學習中的重點反復推敲打磨,難點也能通過主動查找資料醞釀出建設性的觀點,必然會在期末考試時取得優(yōu)異成績。
參考文獻
[1]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12(5):5-10.
[2]曾練平,楊忠萍,謝恩慧.“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管理心理學”教學實踐中的運用[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38(27):52-54.
[3]魏源.大學生學習自我效能感的測量與干預研究[J].心理科學,2004,27(4):905-908.
[4]梁宇頌.大學生成就目標、歸因方式與學業(yè)自我效能感的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0.
[5]劉麗琴,程樂森.大學生自我認同在自我效能感與成就動機中的中介作用[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7,25(4):543-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