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菊仙
“動物的繁殖與植物的開花結果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呢?”我在科學課上問四年級孩子們。一個男孩率先發(fā)言:“老師,我的‘小雞雞就相當于雄花的花絲,兩個‘小蛋蛋就好比花藥?;ㄋ幚镉谢ǚ?,‘蛋蛋里有精子?!钡诙€孩子迫不及待地說:“我現(xiàn)在知道爸爸媽媽為什么一再叮囑我們要保護好‘小雞雞了?!?/p>
我提問的本意并未讓孩子們拿自己去與植物比,但是他們一聽到“動物”兩字,最先想到的竟然是自己!
《地球的衛(wèi)星——月球》一課,第一次教學時,我讓學生梳理相關的資料,相互交流對月球的認識,他們只是無聊地機械羅列——那是月球的,與自己有多大關系?第二次教學,我提出改進:請閱讀資料庫,交流文中提到的趣事,并解釋其科學道理。這次教學關注了整合,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積極性,但那些趣事是別人的!第三次教學時,我再次改進:若有機會讓你上月球旅行,你應帶哪些必需品?請說明理由。學生興味盎然,主動求索月球的相關知識,同桌交流,小組討論……
比較兩次教學,孩子們的狀態(tài)讓我震撼:為什么會這么投入?原來討論的問題是自己的迫切需求,是與每個人都休戚相關的大事!我頓悟:文字有沒有意義,課堂有沒有吸引力,關鍵在于教師賦予它什么樣的價值,是否讓每個人遇見自己!
怎樣的課堂是美麗的?
讓學生遇見自己!
浙江省龍游縣西門小學(32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