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儒春
摘 要:新時期,開展高中數學教學時,教師應掌握必要的信息技術,不斷提升教學活動的信息化水平,也比較符合新時期教學事業(yè)發(fā)展的整體趨勢。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教師能夠更好地管理課堂,維護教學秩序,制訂教學方案,豐富學生學習資源等,進而達到構建高效課堂的目標。在實際教學時,教師應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作用,探索構建高效課堂的措施,不斷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信息技術;高中數學;高效課堂
以往在開展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時,教師主要運用傳統(tǒng)的教學工具,難以達到對教學資源進行搜集和整合的目的,由此導致開展課堂教學的資源較為有限,教師作用無法充分發(fā)揮,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明顯不夠。現階段,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微課、翻轉課堂等新型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開始出現,并對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發(fā)揮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對于教師而言,要積極學習教育信息技術,不斷提升自身的信息化素養(yǎng),善于在課堂教學時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營造氛圍,創(chuàng)造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條件,促使學生更加積極地投入課堂學習當中,由此達到構建高效課堂的目標。
一、運用信息技術形象化高中數學知識
在高中教育階段,數學一直占據非常高的地位,其中很多知識點的學習難度都非常大,對于學生素養(yǎng)的要求非常高。通過長期教學實踐,教師對于學生個體能力與基礎差異的認識也更加深刻,即存在部分學生對于抽象的數學知識始終無法有效掌握,由此也限制了教學實效的提升。新時期,教師在課堂教學時,通過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作用,能夠更加高效地將一些比較抽象且難以理解的教學內容轉化為形象的數學知識,以降低學生理解的難度,提升課堂教學的活力,為實現高效課堂構建奠定基礎。
比如,在開展“橢圓”教學時,以往所采用的教學方式,主要是教師圖釘、鉛筆以及繩子等工具進行作圖。運用該種教學方式,雖然能夠取得一定的教學實效,但是效果并不顯著,學生學習橢圓的概念等依舊存在較大的難度。此時,教師可以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積極作用,利用幾何畫板等制作教學課件,運用其具有的軌跡追蹤以及動畫效果功能等,生動形象地演示對象的變化,促使相關知識點更加具體形象。學生根據動態(tài)演示,能夠對離心率伴隨橢圓程度變化而發(fā)生變化的規(guī)律形成更加深刻的認識,大大提升了課堂教學的開展效率。再如,在引入正弦函數、余弦函數的圖象時,可以運用Flash動畫,在畫布上畫個垂直懸掛著的漏斗形成一個簡易單擺,漏斗里裝著“沙子”,在漏斗下方放一塊紙板,板的中間畫一條直線作為坐標系的橫軸,將漏斗拉離平衡位置讓它擺動,同時紙板做勻速水平運動,則漏斗上的“沙子”落在紙塊上的軌跡就得到了正弦曲線或余弦曲線。這時運用Flash動畫省去了傳統(tǒng)實驗的時間,把概念的形成過程更直觀形象地呈現在學生的眼前,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提高課堂的效率。再如,在講解例題“求曲線過原點的切線方程”時,可以在幾何畫板上輸入函數,繪制出該函數的圖象,再利用作函數的切線的工具,滑動圖象上的點,從而可以顯示出圖象上任一點的切線,通過滑動圖象上的點,可以直觀看出在圖象上有兩點的切線是過原點的。這樣使學生對函數圖象上點的切線問題的理解更直觀、更深刻,進而能夠達到提升課堂教學實效的目的。
二、運用信息技術突破高中數學重難點知識
在高中數學知識體系中,存在較多的重難點知識,不僅使課堂教學的效率非常低,而且增大了學生學習的難度,嚴重限制了其學習積極性的提升。新時期,信息技術在高中教育工作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在解決傳統(tǒng)教學中存在的重難點問題時,教師可以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作用,不斷提升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效率。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教師能夠更加高效地呈現重難點知識及其解決過程,有效降低了教學的難度。如在教學時,教師可以運用演示文稿所具有的動畫功能,在其中插入一些動畫,將數學過程逼真地呈現給學生,以此促使學生對于重難點知識的理解難度有效降低,以顯著增強課堂教學的效率。
比如,在學習角的概念等知識時,其中涉及正負角概念,學生理解時存在一定的難度,但是此類概念實際上在生活中存在一定的實例。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呈現一些生活中廣泛存在的實例,并運用信息技術的作用,讓角可以進行順時針或者逆時針的旋轉,由此將正負角的概念引出,幫助學生對于此類概念進行全面深入的理解。再如,在對二次函數在某一區(qū)間上的最值問題進行講解時,針對動軸定區(qū)間和定區(qū)間動軸等問題,理解起來存在一定的難度。此時,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動態(tài)地控制各個變量的系數等,促使學生對于變和不變的觀察更加直觀,進而對知識要點的理解也更加深刻,由此幫助其更好地突破該部分知識學習的難點,顯著提升課堂教學實效。再如,在學習立體幾何相關知識時,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學生難以從不同視角觀察同一幾何體,而在信息技術的作用下,教師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從多個角度觀察幾何體,而且可以設計動態(tài)的圖形,將其生成過程直觀地呈現給學生,促使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更加深刻,進而較好地突破學習的難點,更好地構建高效課堂。在此情況下,學生學習圓柱、圓錐以及棱柱、棱錐等知識時,學習難度大大降低,課堂教學更加高效。
三、運用信息技術開展翻轉課堂教學
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教師實施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主要是按照教案或備課內容進行授課,并未綜合考量班級基本學情,由此導致教學活動的開展缺乏科學性和合理性,大大降低了教學實效?;诖耍瑢W生在課堂上長期處于被動的局面,與新課改相關規(guī)定嚴重不符。新時期,教師可以通過翻轉課堂的構建,優(yōu)化傳統(tǒng)教學模式,確保學生課堂學習主體地位,以增強教學實效?,F階段,信息技術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不斷深化,教師應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積極作用,著力打造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增強師生互動,將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展現出來,不斷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比如,在實施翻轉課堂教學時,教師應學會運用信息技術,促使教學活動更加生動,以此不斷加強課堂上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發(fā)揮輔助教學的作用,賦予數學知識更多的趣味性特點,吸引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熱情。在開展不等式原理相關知識教學時,教師應先指導學生學會證明相關的定理,然后展開討論得出各自結論,然后再發(fā)揮信息技術的作用,獲取相關的學習資料,據此開展綜合性的討論活動。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引導與點評等作用,為學生預留較多的自主學習時間。通過在翻轉課堂上不斷加強師生多層次的互動交流,學生學習自主性明顯改善。再如,在學習立體幾何知識時,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求學生親自動手實踐設計圖形,并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運用3D技術所具有的功能,實現圖形的轉換應用,以促使學生全方位的觀察和認識圖形,幫助其更好地理解各個知識點。因此,教師通過發(fā)揮信息技術作用,構建翻轉課堂能夠有效達到構建高效課堂的目標。
四、運用微課構建高效數學課堂
微課主要是圍繞某知識點或教學環(huán)節(jié)而制訂的教學內容,其中包括課例視頻以及一些相關的教學課件等教學資源。在開展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時,就其過程來看,主要是在教師的指引下,研究解決存在的數學問題。要想高效地解決數學問題,教應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所具有的積極作用,不斷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對于教師而言,應正確認識運用微課的積極作用,掌握設計微課的策略,指引課堂教學活動得以高效開展。
比如,在開展平面向量知識教學時,教師可以運用Flash制作微課課件,將平面向量知識動態(tài)地呈現出來。學生根據微課教學,積極進行探索學習,能夠發(fā)現平面向量知識的本質,對于其坐標的意義與作用等理解地更為深刻。而在對空間四邊形進行講解時,教師如果僅用模型指引學生進行觀察,并在黑板上將平面直觀圖畫出來,學生很容易認為空間四邊形的對角線相交。為改善這一問題,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對幾何圖形構建三維立體圖形,將其制作成微課課件,促使學生對圖形的形象能夠獲得更為直觀的感受,進而對其空間觀察與思維能力等進行培養(yǎng),有效彌補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不足,學生獲得的印象更為深刻,在解決實際問題時,也更加高效。再如,在講解“圓錐曲線”等重點知識時,教師可以運用微課,分模塊制作各種視頻。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記錄其學習中遇到的難點問題,并將其反饋給教師。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在整理之后,可以在課堂上集中為學生解答?;诖耍_展課堂教學的重點更加突出,學生學習效率明顯提高,由此能夠顯著促進高效課堂的構建。對于運用微課構建高效課堂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教師應及時研究解決,以此不斷提升微課所具有的作用,加快推進課堂教學目標的實現。
總體來看,教師在高中數學課堂中,通過科學合理的應用信息技術,能夠有效地解決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存在的各種問題,促使學生學習難度與教師教學的難度,得到極大的降低。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學生能夠獲得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教師可以更好地學習借鑒先進的教學經驗,并在教學時靈活應用,以達到構建高效課堂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柳曦.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信息技術的多元化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20,6(1):135-136.
[2]李江滔.引入科技活力 構建高效課堂:探析高中數學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有效運用[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22):18.
[3]王剛.信息技術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8):91.
[4]顏春.“信息技術+數學核心素養(yǎng)”下的高中數學函數教學[J].現代信息科技,2019,3(13):129-131.
[5]鄧達斌.高中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有效整合的實證探討[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10):75.
[6]周義昌,江云富.以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促進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課程整合研究[J].學周刊,2019(11):146-147.
[7]黃太強.融合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課程:探索數學素養(yǎng)培育新途徑[J].中學數學研究(華南師范大學版),2019(4):5-6.
編輯 喬彥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