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珍秀
摘;要:文言文學習是高中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課堂深度教學,立足課內有限文本的解讀,引領學生緣文探究,發(fā)現文言文的趣,發(fā)現文言文的美,發(fā)現文言文的豐富文化內涵,變苦學為樂學,更有利于學生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高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高中文言文;文本解讀;深度教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課程目標”第10條指出:“傳承中華文化。通過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體會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增強文化自信,理解、認同、熱愛中華文化,繼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革命文化?!蓖ㄟ^高中階段文言文學習,搭好通往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橋梁,顯得尤為重要。
現狀卻是:學生學習的主要目標是為考試,教學的重點更多放在字詞句的落實上。當然,掌握常用文言字、詞的意義和用法,掌握文言特殊句式,是文言文學習的基礎,夯實這個基礎是必須的。但如果目標僅停于此,文言文的學習會變得既苦又乏味,對“繼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目標的實現顯然不利。
故此,在深度教學實踐中,本人思考如何通過課內有限文言文文本的解讀,引領學生緣文探究,發(fā)現文言文的趣和美,發(fā)現文言文的豐富文化內涵,變苦學為樂學,更好地去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去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一、深入文本,探究誦讀,通過音韻領悟文言文的美與味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的道理大家都懂,但學生們的誦讀常是一個調,沒能很好地親近文本,把握不同文本的情感與內涵。通過深度教學,引領學生深入文本,探究誦讀,用心聆聽和感受聲音中不同文本不同音韻節(jié)奏里蘊含的不同內涵、不同意境、不同情感,真正讀出文本的“義”。
學生在初讀“晉軍函陵,秦軍氾南”時,因為是四言句,習慣性地讀成“晉軍/函陵,秦軍/氾南”。通過提示大家注意“軍”字的意義和用法,學生們通過思考,悟出了應該是“晉/軍函陵,秦/軍氾南”。而準確的停頓,也有助于學生掌握“軍”字的特殊用法。這樣,引導學生注意,文句的音韻節(jié)奏,不僅體現在“形式”(四言句)上,也與“內容”(字詞的意義與用法)緊密關聯(lián)。在讀“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時,學生用一貫的聲調來讀,通過提示學生注意此句作者要表達的情感內涵,同學們通過與前后文的關聯(lián),理解了作者對秦橫征暴斂的質問、譴責和對百姓的同情,誦讀時應努力表達出這樣的豐富情感;而在有感情地誦讀過程中,也加深學生們對作品的思想、情感的理解。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說:“吟詠的時候,對于探究所得的不僅理智地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法化而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蔽恼率怯猩模难晕睦锊粌H承載著古代的相關知識,還承載著古代仁人志士們豐富的思想情感。引領學生深入文本,探究更恰當的誦讀,從而體味情感,陶冶思想,溫潤心靈。
二、深入文本,探究語言,通過對語言的品味,感受文言文語言之美
葉圣陶老先生在講到語感訓練時說:“不了解一個字、一個詞的意義和情味,單靠查字典是不夠的,必須引導學生推敲、揣摩、細細品味。這樣,學生對語言文字才會有正確豐富的了解力。”我想這個“推敲、揣摩、細細品味”應是在具體語境中開展的。文言文教學中,引領學生深入文本,探究文言文的語言,走進語言所描繪的情境,欣賞和品味文言文語言的美。
《燭之武退秦師》一文“夜縋而出,見秦伯”句中,動詞“縋”字,不僅僅是一種動作,還蘊含著豐富的內涵:局勢很緊張,鄭國處境很危險;如此危險之境,燭之武以老邁之年,臨危出使,可見其膽識與愛國之心;出城門已如此不易,后面路途之艱難,待讀者自己去想象填補……這是語言意蘊豐富之美。
《赤壁賦》“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句中,“清風”可否換為“輕風”?讓學生思考、揣摩這一字之不同,所帶來的語境、心境的變化,從中感受文言文用語精確之美?!按笾樾≈槁溆癖P”描寫琵琶女所彈奏的音樂,清脆圓潤之聲猶在耳邊,這是語言描繪出的音樂之美。
通過對文本語言的探究揣摩,看似不動的語言靈動了起來,如此,文言文的學習,也就生動了。
三、深入文本,探究“疑點”,拓寬學習視野,提高語文素養(yǎng)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指出,“要引導學生在語言文字運用的過程中發(fā)現問題,培養(yǎng)探究意識和發(fā)現問題的敏感性,探求解決問題和語言表達的創(chuàng)新路徑?!薄皯岩?,是人類理性的基石,智慧的起點。但大膽懷疑之后,還得小心求證。”引領學生深入文本,發(fā)現“疑點”,并借助工具書、網絡等“答疑”。既對課內文本深入閱讀,也有課外文本補充,既拓寬了學生的學習視野,也培養(yǎng)了他們的探究意識,有利于提高語文素養(yǎng)。
《燭之武退秦師》一課,歸納了基本的和重要的知識點后,拋給同學們疑問:佚之狐說“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他怎么那么肯定?請認真閱讀文章并尋找答案,若文章找的答案說服力不夠,還可借助工具書或網絡,查找相關資料來佐證。另外也請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提出自己的疑問并尋找答案。此環(huán)節(jié),意在引領學生養(yǎng)成深入閱讀文本、探究質疑、充分利用圖書館或網絡資源的習慣。同時,學生們要經歷獲取材料、篩選有效信息、整合信息的過程,才能得到答案。此過程比起老師直接給答案定會更有意義。對課內有限文本的深度研習,不是學習的終點,而是起點。如果課堂的深度教學能帶來課后學習文言文的動力,那么文言文深度教學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參考文獻
[1]陳莉.以言語實踐激活高中文言文課堂——淺談語文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學活動[J].課外語文,2018(15).
[2]陳崢.立足文本解讀,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J].作文成功之路(中旬),2019,000(004).
[3]孫偉剛.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數學教材解讀的幾點思考[J].云南教育:中學教師,2018.
[4]何曙光,張小靜.核心素養(yǎng)下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探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8,611(1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