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杰,蘇東方
(扶溝惠民中醫(yī)院 耳鼻喉科,河南 周口461300)
鼻竇炎、鼻息肉是常見的耳鼻喉疾病,臨床癥狀多表現(xiàn)為流鼻涕、打噴嚏、鼻癢、鼻塞、頭痛及嗅覺減退等,具有病程長、反復發(fā)作、難治愈及復發(fā)率高等特點。以往臨床多采用常規(guī)療法,如藥物治療、生理鹽水沖洗等,這些方法雖能短暫緩解炎癥反應和臨床癥狀,但長期療效并不顯著,而功能性鼻內窺鏡手術是當前耳鼻喉科治療鼻竇炎、鼻息肉常用的微創(chuàng)手術,可徹底根除病變組織,且手術視野清晰,對患者鼻腔鼻竇生理功能無明顯影響[1]。本研究選取行功能性鼻內窺鏡手術治療的鼻竇炎、鼻息肉患者,探討其治療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7 年9 月至2019 年1 月扶溝惠民中醫(yī)院收治的80 例鼻竇炎、鼻息肉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jù)單雙病號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每組40 例。對照組男性22 例,女性18 例;年齡14~65 歲,平均(38.17±1.49)歲;病程8 個月~15 年,平均(5.84±1.28)年。干預組男性24 例,女性16 例;年齡12~67 歲,平均(37.95±1.63)歲;病程9~13 年,平均(6.02±1.30)年。納入標準:①無藥物過敏反應;②無手術禁忌癥;③患者及其家屬簽署手術同意書;④無其他耳鼻喉疾?。虎萁汣T檢查、鼻內窺鏡檢查均符合鼻竇炎、鼻息肉臨床診斷標準[2];⑥病例資料或數(shù)據(jù)完整。排除標準[3]:①免疫系統(tǒng)功能障礙;②精神疾病或認知功能異常;③過敏性鼻炎;④近3 個月進行過耳鼻喉科手術;⑤神經性疾??;⑥惡性腫瘤;⑦心、肝、腎等功能不全;⑧傳染性或遺傳性疾病。本研究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性別、病程、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進行常規(guī)療法:局部麻醉后,患者調至仰臥姿勢完成鼻腔內手術,摘除息肉;再調整至平側臥姿勢完成上頜竇手術,開放篩竇與上頜竇。干預組進行功能性鼻內窺鏡手術治療(見圖1):根據(jù)Messerklinger 術式,指導患者調整至仰臥姿勢,氣管插管后行靜脈復合麻醉,針對息肉多且阻礙中鼻道的患者,先用手術切除,注意保護鼻竇黏膜與鼻腔;然后用吸切器對鼻腔息肉組織進行吸切,用鉤突刀沿鉤突切開、切除,再開放、擴大上頜竇口,并根據(jù)術前鼻竇CT 檢查和術中鼻內窺鏡探查結果,綜合考慮是否開放額竇、蝶竇、后篩竇。兩組患者術后需將明膠海綿或凡士林紗條填塞鼻腔止血,術后1~3 d 取出鼻腔填塞物,且術后均需用丙酸氟替卡松鼻噴霧劑(生產廠家:葛蘭素史克集團公司,國藥準字:H20140117,規(guī)格:120 噴)噴鼻,200 μg/d;同時口服200 mg/d依托紅霉素片(生產廠家:廣東一力集團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3081,規(guī)格:0.1 g×24 s),并每天口服標準桃金娘油腸溶膠囊(生產廠家:德國保時佳大藥廠,國藥準字:Z20100008,規(guī)格300 mg×10 s)2 次,口服150 mg/次,另外需用0.9%生理鹽水沖洗鼻腔1 次/d,連續(xù)治療2 周。
圖1 鼻竇炎與鼻息肉的鼻內窺鏡圖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程度[4],分值0~10 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疼痛感越劇烈。監(jiān)測、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抽取患者治療前、治療后3 個月的病變鼻黏膜標本,按照免疫組織化學法進行檢測),其中包括白細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白細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后流鼻涕、打噴嚏、鼻癢及及鼻塞等癥狀[5]:0 分為正常;1 分為輕度癥狀;2 分為中度癥狀;3 分為重度癥狀,評分越高說明患者癥狀越嚴重。根據(jù)1997 年??跁h制定的慢性鼻竇炎鼻息肉臨床分型分期評價兩組臨床效果[6],①顯效:流鼻涕、鼻癢等癥狀明顯緩解或消失,經鼻內窺鏡檢查顯示鼻竇口開口良好,無膿性分泌物;②有效:流鼻涕、鼻癢等癥狀有所好轉,經鼻內窺鏡檢查顯示鼻腔黏膜存在輕微水腫、肥厚、少量膿性分泌物及肉芽組織等情況;③無效:流鼻涕、鼻癢等癥狀無變化,經鼻內窺鏡檢查結果無改善。對兩組患者進行為期3 個月的隨訪,并記錄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和復發(fā)率。
數(shù)據(jù)分析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比較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構成比或率(%)表示,比較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前后VAS 評分和IL-8、IL-1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治療后VAS 評分和IL-8、IL-1 水平低于治療前,且干預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AS 評分和IL-8、IL-1 水平比較(n=40,± 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AS 評分和IL-8、IL-1 水平比較(n=40,± 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VAS/分治療前治療后IL-8/(ng/L)治療前治療后IL-1/(ng/L)治療前治療后干預組對照組t值P值6.36±1.93 1.80±0.49?6.40±1.90 4.57±1.68?0.093 10.011 0.926 0.000 14.12±2.85 5.24±1.70?14.05±2.91 8.92±1.89?0.109 9.156 0.914 0.000 0.748 0.000 11.24±1.71 5.37±1.10?11.36±1.62 8.19±1.41?0.322 9.973
干預組治療后流鼻涕、打噴嚏、鼻癢及鼻塞等癥狀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后鼻部癥狀評分比較 (n=40,± s,分)
表2 兩組治療后鼻部癥狀評分比較 (n=40,± s,分)
組別干預組對照組t值P值流鼻涕1.28±0.04 2.59±0.13 60.914 0.000打噴嚏1.21±0.02 2.40±0.10 73.801 0.000鼻癢1.05±0.03 2.12±0.14 47.265 0.000鼻塞0.99±0.01 2.15±0.09 81.018 0.000
干預組與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經χ2檢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501,P=0.034)。見表3。
根據(jù)術后3 個月的隨訪,干預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復發(fā)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3.914 和4.114,P=0.048 和0.043)。見表4。
表3 兩組治療臨床療效比較 (n=40)
表4 兩組治療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和復發(fā)率比較 (n=40)
鼻竇炎、鼻息肉是耳鼻喉科常見的兩種癥狀,發(fā)病機制與炎性有關,發(fā)病后通常伴隨著流鼻涕、打噴嚏、鼻癢、鼻塞、頭痛及嗅覺減退等,病癥嚴重時極易對患者日常生活、工作造成許多不良影響。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自然環(huán)境遭受的污染增多,鼻竇炎、鼻息肉發(fā)生率出現(xiàn)逐年增高現(xiàn)象[7]。臨床多采用手術治療鼻竇炎、鼻息肉,常見手術方案有傳統(tǒng)手術、功能性鼻內窺鏡手術等,前者手術雖然能暫時改善患者炎癥反應,摘除息肉,但對患者鼻黏膜、篩竇區(qū)組織損傷較大,且手術精細度較低,難以徹底根除病灶,具有手術視野狹窄、術后并發(fā)癥多、預后恢復緩慢、復發(fā)率高及面部易留瘢痕等缺陷;后者屬于微創(chuàng)手術,主要是利用鼻內窺鏡廣闊視角清晰顯示、折射出鼻腔及鼻內情況,有助于徹底清除患者竇內隱蔽處病灶,且對患者鼻腔鼻竇生理功能無明顯影響,具有手術視野清晰、創(chuàng)傷小、操作精細、術后并發(fā)癥少及復發(fā)率低等特點。與傳統(tǒng)手術相比,功能性鼻內窺鏡手術優(yōu)勢如下:①手術視野范圍廣闊,可呈現(xiàn)出所有篩房;②可徹底清除鼻竇與鼻腔病灶;③可保留鼻竇與鼻腔生理解剖功能;④視野廣闊,可切除全部息肉,避免復發(fā)[8]。另外,配合術后填塞、生理鹽水沖洗、用藥,能明顯改善患者鼻腔通氣功能和炎癥反應,可積極促進患者預后轉歸。本研究顯示,兩組治療前VAS 評分和IL-8、IL-1 水平比較無差異;而治療后VAS 評分和IL-8、IL-1 水平低于治療前,且干預組明顯低于對照組,比較有差異。干預組治療后流鼻涕、打噴嚏、鼻癢及鼻塞等癥狀評分也明顯低于對照組,比較有差異,說明干預組術后臨床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鼻竇炎、鼻息肉患者行功能性鼻內窺鏡手術治療的臨床效果較好,不僅能明顯改善患者炎癥反應,還可有效緩解鼻塞、疼痛等癥狀,且患者術后并發(fā)癥較少,有助于預防復發(fā),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