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在微信朋友圈里講了這樣一件事。
上個星期五,發(fā)生在他身上的兩個場景讓他深受觸動:下午放學的時候,突然降雨,他離車還有一段距離,剛好看到旁邊有個學校公認的學霸打著一把傘,他很自然地用眼神暗示這位同學共用一下傘,但那位學霸卻好像毫不理會,旁若無人地獨自打傘而去,留下一臉驚愕的他……當天晚上他去體育館打球,遇上另外一名同學,七年級師生公認的最調(diào)皮、最讓人傷腦筋的男生,他也不止一次地批評、責罵過這名同學。他叫了聲老師默默地走開了,過了幾分鐘,這名同學又過來了,手里拿著兩瓶小可樂,把其中一瓶塞到他手里,一溜煙跑開了,依然留下一臉驚愕的他……
朋友無比感慨:到底什么才是好教育?什么才是好學生?他一時感到非常迷茫。有趣的是,這條微信后面有不少老師跟著評論,大體上是說不少當年的所謂“優(yōu)生”“學霸”“班干”,長大后不再理會老師。而那些當初調(diào)皮搗蛋的、經(jīng)常受老師批評的、不受老師待見的學生,長大后反而對老師很熱情,很講感情,還記得老師和學?!?/p>
這的確是一個讓不少老師困惑不解的現(xiàn)象:有一些學生,當初老師對他那么好,長大后居然不再記得老師;而當初老師屢屢批評的孩子,長大后反而對老師很熱情。其實,說怪也不怪,所謂的“優(yōu)生”之所以不記得、不感恩老師,是因為備受寵愛,受寵的主要原因是成績好;而當初的那些“學困生”,自感不那么聰明,自己的調(diào)皮搗蛋給老師添了麻煩,老師批評教育甚至責罵是為了他們好,他們反而銘記在心并感恩老師。
我也在朋友的微信下面留了這樣一段話:分數(shù)是冰冷的,人性是溫暖的,如果一個老師只停留在教學層面,而不是真正做教育,關(guān)心的只是分數(shù)和成績,而不是關(guān)注學生健全人格的養(yǎng)成、美好人性的培育,他得到的就可能是學生長大后的冷漠!
我曾多次與老師同行們討論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什么時候是老師感到最幸福的時刻?很多老師都覺得,當學生畢業(yè)后或成人后,仍然記得老師,回母校來看望老師的時候,那就是幸福、教師生涯最有價值的時刻!雖然老師們并非刻意追求“讓學生記得”,但孩子記得老師和學校,并回??赐蠋?,那的確是件幸福的事!
我一直不贊成孩子在義務(wù)教育階段過早寄宿。有些父母以工作繁忙為借口,或者打著培育孩子獨立能力的旗號,把孩子從小送到寄宿制學校。大量研究表明:過早寄宿的孩子貌似培養(yǎng)了所謂的“獨立能力”,同時也可能埋下不可逆轉(zhuǎn)的人情冷漠、人心淡漠的種子。我經(jīng)常跟家長朋友說:你是要一個熱情孝順的兒子、一個溫暖貼心的女兒,還是要一個高分數(shù)的“陌路人”?
一名納粹集中營的幸存者,后來做了一所學校的校長。每當有新教師來到這所學校的時候,他都會鄭重其事地給他們一封信,信是這樣寫的:“親愛的老師,我是一名集中營的受害者,我親眼見到人類不應(yīng)該有的悲劇,毒氣室由學有專長的工程師建造,婦女由學識淵博的醫(yī)生毒死,兒童由訓(xùn)練有素的護士殺害。我對你們的請求是,請回到教育的根本,幫助學生成為一個有人性的人,你們的努力不能造就學識淵博的冷漠怪物,或者是多才多藝的變態(tài)狂,或者是受過教育的屠夫?!蔽沂冀K相信,只有在孩子具有人性和健全人格的情況下,讀寫算的能力才有價值。
到底什么是好教育?什么是好學生?什么是好孩子?可能有無數(shù)的答案。陶行知先生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苯逃f到底是人的教育、人性人格的教育、真善美的教育、家國情懷的教育,而不僅是知識的教育、分數(shù)的教育、升學的教育、謀生的教育……
我想,好學生、好孩子有一個最起碼的標準——他會記得生他養(yǎng)他育他的國家、父母、老師,他會記得你!
責任編輯/周小益
張基廣
語文特級教師,全國優(yōu)秀教師,湖北省武昌實驗小學校長,武漢市首屆“十大最具影響力校長”,湖北省教育科研學術(shù)帶頭人,湖北省教育學會副會長,教育部卓越校長領(lǐng)航工程名校長領(lǐng)航班首批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