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斌
新課改深入落實以來,高中歷史教學開展的目標更加注重德育教育的滲透。在高中歷史課程開展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在歷史教材中不斷深入探索,挖掘歷史事件中所包含的德育素材,尋找歷史教學與德育教育的契合點,結合素質教育的教學目標,發(fā)揮歷史事件、人物的教育價值,以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在新課程改革理念下,教師應該從自身做起,充分挖掘歷史學科中與德育教育有關的內容,從而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三觀。新課改背景下教育的開展應將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理念作為核心教學思想,讓學生更多的參與到歷史課程的探究中。幫助高中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意識,確立正確的學習目標以及人生目標。在進入21世紀以來,新課標中對于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意識、全球意識有明確的指向性要求。對此,高中歷史教師需要在歷史教學活動中加強德育教育的滲透。
歷史教學中加強德育的滲透,是為了夯實思政教育的基礎,從大處著眼從小處入手。開展德育,不僅是政治信仰教育,還是對高中生優(yōu)良品質的教育、積極向上的情感態(tài)度以及正確價值觀的教育,是立足于高中生未來發(fā)展,促進其形成健全人格,具備適應社會發(fā)展所必須能力的教育。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首先要明確其特點:
1.1 依附性
歷史是以事實為基礎評價啟迪人的,高中歷史中的德育滲透離不開事實,是依附于對歷史事實的認識和理解上的。歷史事實是開展歷史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和平整,脫離了歷史事實教學就失去了其應有的價值和教育意義。因此在德育在高中歷史教育中的滲透不能脫離事實。
1.2 暗示性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其育人功能主要在對歷史的評述中。教師需要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借助史料或人物事件等等潛移默化的去影響學生。通過這種潤物無聲的滲透給學生以啟發(fā)性,從中領悟出做人的道理。高中生處在優(yōu)良道德品質樹立的重要時期,而德育滲透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這需要教師全面掌握歷史教材,找到滲透的契合點,在教學的過程中一點點的不斷滲透積累,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步提高學生的素養(yǎng)。
1.3 多樣性
多養(yǎng)性的特點主要表現(xiàn)在學生間的個體差異方面。每一位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的生活背景不同,能力水平不同,因此在德育活動中獲得的啟發(fā)和覺悟也存在不同,進而對學生的感知、情感以及意志等方面也有很大不同。因此教師不需要用一個統(tǒng)一的目標去衡量效果,只要是積極的、健康向上的,能夠讓學生受益的都可以。
2.1 充分利用教材內容,找準德育教育載體
教材是歷史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課程資源包含了圖書館、教材、教學設備等物質資源,同時還包含教師、家長、學生等人力資源。教師在教學時應以教材內容為基礎,注重采用多樣化的教育方法,從而達到預期的德育教育目標。比如說在教學《鴉片戰(zhàn)爭》、《辛亥革命》等相關的內容時,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時間先組織學生觀看與之相關的電影,讓學生受到電影的感染,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此外,還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圖書館、班級內的電腦讓學生查找與鴉片戰(zhàn)爭、辛亥革命相關的資料,不斷豐富學生的知識,陶冶學生的情操。在學習《國共的十年對峙》紅軍長征這節(jié)課的內容時,教師也應充分利用當地的教育資源,比如烈士陵園、烈士紀念館、梨園口戰(zhàn)役紀念館等等,將學生帶到第二課堂中,讓學生有機會到實地學習,領略到紅軍不怕苦、不怕困難、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讓學生得到熏陶,并磨練學生的意志。
2.2 深入挖掘歷史教材中的德育資源
高中歷史課程是發(fā)展素質教育與德育教育的重要載體。在歷史這以學科中包含了社會科學與跨人文科學,對于學生德育素質的發(fā)展有重要的意義。在實際教學中,歷史教師需要深入挖掘歷史史料中的德育素材,并根據這些素材中所蘊含的教育意義與價值進行系統(tǒng)的歸納與整理,構建出系統(tǒng)的體系,將其融入課堂教學設計中。同時,高中歷史教育的核心目標需要由以往的“重教”教育逐漸轉化為對學生素質的養(yǎng)成,以情感作為學生探究德育教育的推動力,使其在歷史的探究中對德育知識產生深刻的理解。
教師需要對歷史課堂教學中應用的德育素材、案例進行詳細的記錄,并在每一階段的教學結束后進行全面的分析,根據取得的教學效果進行總結、反思與改進。高中歷史課程具有一定的人文價值,德育教育的滲透能夠促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升,滿足學生在當前社會背景下成長、發(fā)展所需的素質。此外,歷史史料中所包含的信息較多,這需要歷史教師在教學內容規(guī)劃、設計階段對各種不同的信息進行取舍,強調與教學目標相關的信息,弱化、刪除不合時宜的內容,從而使歷史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2.3 發(fā)揮歷史史料中的價值觀教育作用
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注重所呈現(xiàn)的歷史的客觀性,尊重史料。發(fā)揮古為今用的原則,在講述歷史事件的過程中融入德育的內容,以歷史事件結合當前的社會現(xiàn)象展開教育,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對于歷史史料中的問題,教師應引導學生辯證的看待,在進行分析時要做到客觀、公正。在引用歷史事件的時候,教師需要注意導入方式的技巧性,避免學生對歷史產生抽象、不真實的感覺,影響學生的教學體驗。價值觀教育的開展還可以通過歷史中的人物作為教學典型,通過分析正面、反面等不同類型人物起到德育的教育意義,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吸取古人的經驗與教訓,形成正確的善惡觀,使歷史教學達到“以史為鑒”的目的。例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對古代岳飛、秦檜兩個人物展開對比和分析,了解兩人的歷史事跡及矛盾點,學習岳飛為國家民族付出的精神,以秦檜這種危害國家、民族利益的行為為恥。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對具體的事件進行呈現(xiàn),或將兩者的言語行為告訴學生,從細節(jié)上去影響學生的言行舉止,從未形成良好的道德。
2.4 尋找歷史教材與德育教育的結合點
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不能以生搬硬套的方式,需要以適宜的方式尋找歷史事件與德育素材之間的契合點,對學生展開價值觀教育。歷史課堂教學開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每堂課的教學內容設置一個核心的教學主題,在明確當堂課的重點討論內容的同時,為學生的學習與探究指出明確的方向。例如,在學習戊戌變法這一歷史教學內容時,教師可以以“山雨欲來風滿樓”作為這節(jié)課的主題,在正式進入課程之前就渲染出緊張的氣氛,促使學生由這一主題產生強烈的探究興趣。此外,在導入德育教育主題與素材時,歷史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相應的歷史情境,使德育素材能夠更加自然的滲透。同時,這種方式能夠轉變以往課堂教學中學生以機械的方式記憶知識的模式,是課堂教學變得生動、賦予多樣性。在歷史的探究中,教師還可以為學生布置一些課后作業(yè),鼓勵學生通過搜集相關的資料、文獻,以歷史論文的方式闡述自己在歷史探究過程中的收獲、思想意識的轉變等。
2.5 聯(lián)系實際開展榮辱觀教育
高中歷史教育中,不僅要歌頌和引導學生追求真善美,同時還需要發(fā)揮出教材中反面人物的教育作用,比如隋煬帝、袁世凱等。通過這些反面人物的丑惡嘴臉,指出他們的為人所不齒的行為,讓學生清晰的認識到危害祖國的人是課時的,進而形成正確的是非觀。但是僅僅依靠課堂教師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是不夠的,因此教師應積極組織學生開展課外活動。比如革命烈士歌詠比賽、紅色文化基地參觀、觀看優(yōu)秀歷史電影等等。通過豐富多樣的活動讓學生將內化的德育知識外化與行。
綜上所述,將德育教育滲透于高中歷史教學中需要從多方面、層次開展。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合理利用學校、社會的教學資源,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探究歷史的興趣。以歷史事件、人物為教育典型,引導學生對社會現(xiàn)象、國家發(fā)展展開思考,進而提升高中生的思想政治意識,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社會主義建設中所需的高素質人才。
(作者單位:甘肅省康樂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