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西貝柳斯經(jīng)典交響樂作品《芬蘭頌》為例,通過四個方面的解讀與剖析,探究音樂作品中的精神文化內(nèi)涵。
關鍵詞:音樂情感 精神力量 民族 《分欄頌》
著名主持人汪涵曾經(jīng)說過一句話,“音樂是心底里伸出的一雙手來撫慰人心的?!备咧械囊魳疯b賞課,重在鑒賞,它不是單一地停留于音樂表層的欣賞,更多的是透過音樂去聆聽作品內(nèi)在的聲音,是一種精神力量的感受。在新課改盛行的今天,音樂教師要注重用啟發(fā)式的教學方法來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豐富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以及想象力。這正是高中音樂鑒賞課的一個教學理念。高中音樂鑒賞真正傳達給學生的應該是一個貼近生活的情感體驗,一個蘊含在作品背后的精神力量。本文將以人音版普通高中必修教材《音樂鑒賞》中的《芬蘭頌》為例,淺析經(jīng)典音樂作品中的內(nèi)涵。
一、寄托于現(xiàn)實創(chuàng)作背景中的精神力量
對于一部樂曲的挖掘,最先注意到的往往是其創(chuàng)作背景。每一部作品,都有著一個屬于自己的創(chuàng)作背景。它可能產(chǎn)生于作曲家因為某一個人產(chǎn)生的念想;也可能是產(chǎn)生于腦海中的某一件事情,乃至一個印象;當然也會是時代背景孕育了它。比如西貝柳斯的《芬蘭頌》,這部作品創(chuàng)作于1899年,是在沙皇殘暴統(tǒng)治下,一個民族對自由的渴望與抒發(fā)。沙皇殘暴統(tǒng)治與波羅的海戰(zhàn)役對芬蘭人民來說是一段屈辱的血淚史。因為長期的壓制,百姓的性格含蓄而內(nèi)斂。就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之下,《芬蘭頌》出現(xiàn)了。它仿佛將芬蘭人的心聲傳遞到世界上的每一個角落,向全世界訴說著位于北極圈附近的這個小國,為了他們民族的解放與生存,正在進行殊死斗爭!
當教師在課堂上配合樂曲的片段音樂以其激昂的語言,講述著當時的歷史背景之時,能從學生的臉上看到那歷史的重量。學生會感同身受,會想起那一段曾經(jīng)屬于我們中國人的歷史!那是一個民族對于歷史的銘記,那是在那個時代背景之下產(chǎn)生的精神力量。
二、蘊含在音樂主題中的精神力量
大多數(shù)音樂作品都會有一個或者多個音樂主題,而對于這些音樂主題的學習,是音樂課堂比較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這些音樂主題也是最能夠反映作曲家思想以及音樂內(nèi)涵的。在對音樂主題的學習過程中,可能會涉及很多專業(yè)音樂技巧,但是很多時候,我們會忽略掉那些比技巧更為重要的深層次的東西,那便是精神內(nèi)涵。
如《芬蘭頌》當中的贊美詩主題。這個主題的出現(xiàn)已經(jīng)是預示著戰(zhàn)爭勝利之后的深情主題。在這個主題中,所用到的骨干旋律是跟前面的凱旋主題相似的幾個音,節(jié)奏等變化使其產(chǎn)生了變奏特點。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知識點。在這個主題當中,首先運用了弱起,那么這里為什么要用到弱起呢?音樂直到第四個音才真正推出了強拍,那么強拍出現(xiàn)得晚預示著什么呢?強拍越晚出現(xiàn)越說明人民的情感累積深,心中對祖國的期望高,對自由的期待強。而第一句與第二句的旋律是基本相似的,在這兩句基本相似的旋律中,都在2的前面出現(xiàn)了一個空拍,那么為何要在這里處理成前半拍的空白?如果不是空拍又有什么效果?而這個時候教師的引導范唱便顯得非常重要。學生會說那像是人們在抽泣或嗚咽。而真正要讓學生明白的是,他們?yōu)槭裁丛趧倮蹬R之后,當幸福生活開始之時,還會有著如此哀傷的情緒呢?很多學生便會領悟到,那是他們對死去戰(zhàn)士的悼念,對現(xiàn)在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的心酸回憶!而到了第三句開始時,旋律突然進行了一個跳進,變得明朗起來,音區(qū)升高,并以前三個音的同音重復表現(xiàn)出人們內(nèi)心深處的吶喊。學生會極其自然地說出那是對祖國的深深的熱愛與祝愿之情!這一段的主題,是芬蘭人民在戰(zhàn)爭勝利之后最真摯的情感表達,那是他們在向全世界傾訴。當1995年芬蘭國家冰球隊獲得世界錦標賽冠軍之時,芬蘭人民要求演唱的并不是他們的國歌,而是這一段被填上了詞的《芬蘭頌歌》。這種精神力量伴隨著音樂理解和領悟之后,更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對音樂的理解。
三、基于民族文化中的精神力量
民間音樂是一切音樂的源頭,它是人民內(nèi)心深處最原始的聲音,是最貼近人民心房的音樂,也是最能夠激起人們共鳴的音樂。它是一切音樂發(fā)展的奠基。而音樂作品中包含著的這些民族文化,都是這個民族最原始的聲音,最質(zhì)樸的情感表達,也是他們最動人的民族精神!
比如中國的交響序曲《御風萬里》。這部作品是郭文景先生為慶祝香港回歸而創(chuàng)作的,意義非凡。他將西方的交響樂與我們中國的民歌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以一種更為新穎而飽滿的方式將民族的文化進行有效傳播。在樂曲的B段的學習中,要通過學習作曲家的復調(diào)手法,理解民族團結的意義。通過聆聽、哼唱能加強對作品的理解,這種精神感悟是超出任何一種語言的民族精神的傳遞!
《芬蘭頌》是一首由芬蘭民歌和故事以及憂傷的旋律構成的一部偉大音樂作品。而它為何能夠那么貼近當時人們的內(nèi)心?這與它基于民族文化的探求是分不開的。《芬蘭頌》的故事是以芬蘭當時的場景為背景。在1899年夏,處于沙皇統(tǒng)治下的芬蘭人民不滿統(tǒng)治者的殘暴行徑,掀起了一場捍衛(wèi)芬蘭自由和維護憲法權力的運動。他們進行了義演,在義演最重要的一次晚會上,便展示了以芬蘭生活和歷史主題組成的一系列生活畫面,這個節(jié)目被稱作“歷史場景”。《芬蘭頌》便是西貝柳斯為這一“歷史場景”所配的最重要的一首總結性音詩。音樂當中融合芬蘭的民歌,以當時的“歷史場景”為烘托的這一首交響詩獲得了巨大成功。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之下,極大地鼓舞了當時芬蘭人民的士氣。而在如今的芬蘭,這首曲子仍舊無可替代。甚至假如不是芬蘭的樂隊演出這首《芬蘭頌》,沒有將其民族的特性演繹得淋漓盡致,芬蘭人民都會表現(xiàn)出不滿。
四、音樂家本身的精神力量
一個音樂家能夠創(chuàng)造出一部蘊含著強大精神力量的作品,那么他本身肯定也有著無與倫比的精神力量。如同貝多芬,他對于生命、音樂的詮釋是我們每一位后代音樂愛好者所欽佩不已的。他仿佛是一位巨人站在音樂的金字塔頂尖,向我們訴說著生命的哲學。而他的音樂也如同他自己一般有著強大的生命力以及精神力量。而《芬蘭頌》的作曲者西貝柳斯也正是如此。他的音樂仿佛連接著一片廣闊的土地,有著無盡的自然力量。這跟他生活的環(huán)境是密不可分的。他一直生活在離芬蘭首都20英里的農(nóng)村莊園里面。他的音樂不似拉威爾,不似普朗克,更加不似斯特拉文斯基那般的城市。他的音樂可能在訴說著林間靈動的清泉,可能是枝頭雀躍的小鳥,可能是一抹落日,一片朝陽,一個大自然的聲音。那是他對自然、對鄉(xiāng)村、對人民最質(zhì)樸的表達。同時,他也很喜歡在他的音樂當中運用銅管樂器,那冰冷的金屬質(zhì)感,發(fā)出那渾厚而低沉的聲音,如同那位于北極圈的小國,那寒冷的天氣凍得人們的內(nèi)心都瑟瑟發(fā)抖。
如《芬蘭頌》中的壓迫主題。在《芬蘭頌》一開始出來的壓迫主題中,西貝柳斯便用一個級進下行的旋律來表現(xiàn)當時的苦難,并且以強有力的力度記號,將低音進行了強調(diào),更加烘托出當時生活的壓抑,以及那種透不過一絲氣來的窒息感。而就是這樣一個歷史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西貝柳斯選擇運用渾厚有力的銅管樂來營造當時那種陰冷的環(huán)境。銅管樂那冰冷的質(zhì)感,獨特的音響效果,演奏著這個級進下行的旋律,絲毫沒有一點削弱感,反而越來越強,是那種深深打到人民心底里去的壓力與沉重,是被生活壓得窒息的無助感。西貝柳斯用他的音樂向我們闡釋著那段艱苦的歲月。在那樣一個艱難的時期,芬蘭人民是如何運用他們的智慧和毅力來同命運作斗爭的。他用他的音樂給了無數(shù)芬蘭人強大的信心。西貝柳斯并不是一位政治要人,也不是一位運籌帷幄的將領,更不是一位沖鋒陷陣的戰(zhàn)士,但是他卻比任何一位政治要人都無可替代。甚至就是這樣一位民族音樂家,芬蘭人民將他的頭像印在了他們的馬克貨幣之上。在他百年之后,他們?yōu)樗藿诉@個以他名字命名的——西貝柳斯公園!那是人們對于這個音樂家最崇高的敬意與感激!那便是一個音樂家從內(nèi)心發(fā)出來的精神力量,感染著世人。
五、擴散性思維發(fā)展中提升的精神力量
對于中國人來說,《芬蘭頌》表現(xiàn)的那段歷史我們并不熟悉,詢問學生對于芬蘭有多少了解,他們的回答都是不太了解。芬蘭離我們很遙遠,他們的歷史離我們更加遙遠。那我們?yōu)楹芜€要學習這部作品呢?因為這里邊含有學生需要學習的內(nèi)涵。從這樣一部作品中,我們了解了芬蘭的歷史,明白了他們對祖國的熱愛以及深厚的民族情感。我們也有過流血流淚的歷史,雖然它距離我們已經(jīng)久遠,我們并不能感受到當時人們的那種苦難,我們所能做的便是把握當下,銘記歷史。
每一部作品都會有它的內(nèi)心語言,在課堂中將它展現(xiàn)給學生,是每一位音樂教師的職責。就如同李斯特所說:“音樂是不假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純的感情的火焰;它是從口吸入的空氣,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通著的血液?!?音樂課堂要讓學生明白的不僅是這位偉大的音樂家及一部經(jīng)典的音樂作品,還是一種飽含著時代精神的力量。
參考文獻:
[1]楊艷霞.論交響樂《芬蘭頌》中的音樂性和非音樂性內(nèi)容[J].中國民族博覽,2016(08):147-148.
[2]郭三剛.《芬蘭頌》結構分析[J].北方音樂,2015,35(19):46.
(作者簡介:施洢茹,女,本科,寧波市奉化區(qū)武嶺中學,研究方向:音樂教育學)(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