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巖壁
晚唐人李匡乂在《資暇集》中說:“周處《風土記》:‘仲夏端五,烹鶩角黍。端,始也;謂五月初五日也?!彼馑际钦f,中唐以前,五月五日,叫做端五,到晚唐時候,大家都叫它端午了;認為不對。其實,五月按照十二支的系統(tǒng)來排序,正是午月。所以,五月五日叫端午,也自有理。問題是當時它和夏至混在一起。如白居易《和夢得夏至憶蘇州呈盧賓客》:
憶在蘇州日,常詣夏至筵。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鵝鮮。
吃粽子和烤鵝,是中唐端午的必備節(jié)目;而它實際是在夏至舉行的。當然,這并非唐人的錯處。唐代以前就如此。如宗懔《荊楚歲時記》云:“夏至節(jié)日,食粽?!币簿褪钦f,夏至和端午,當時和以前是混為一談。
為什么?因為夏至屬于二十四節(jié)氣,是就氣象學、天文學意義而言的。二十四節(jié)氣確立是在唐代。端午節(jié),則是民俗上,社會學意義上的節(jié)點。唐代正是夏至和端午意義明確和分化的時期,所以才有白居易夏至吃粽子的含混說法。這種混亂在宋代已經(jīng)沒有了。此后,夏至來臨,對于一般民眾,只表明一年中白晝最長的日子到了。但在時間上它和端午緊趕緊湊。比如,今年的夏至,是陰歷五月一日。
明代在時間上已是今古,和今天的風習很接近。我們看明代的端午節(jié)是怎么過的:
人家包黍秫以為粽,束以五色彩絲?;蛞暂牌淹ú?,雕刻天師馭虎像于盤中,圍以五色蒲絲,剪皮金為百蟲之象,鋪其上。卻以葵榴艾葉,攢簇華麗?;蛞圆式q雜金線纏結經(jīng)筒符袋,互相饋遺。僧道以經(jīng)筒輪子、辟惡靈符,分送檀越。而醫(yī)家亦以香囊、雄黃、烏發(fā)油、香,送于常所往來者。家家買葵榴蒲艾,植之堂中,標以五色花紙,貼畫虎蝎或天師之象?;蛑鞎拔逶挛迦仗熘泄?jié),赤口白舌盡消滅”之句,揭之楹間。或采百草以制藥品,覓蝦蟆以取蟾酥,書“儀方”二字,倒貼于楹,以避蛇虺。(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卷二十)
明人在端午表演的重點是避蟲蛇之害,因為五月天氣漸熱,蛇蝎等毒蟲活動頻繁起來。
清代風俗于此類似。又有扔災、畫王二項是前代所無:
人家婦女,以花紅綾線結成虎形、葫蘆、櫻桃、桑葚及蒲艾瓜豆蔥蒜之屬,以彩絨貫之成串,以細小者為最,綴于小兒辮背間?;蚣艏?,或鏤紙,折紙,作葫蘆、蝙蝠、卍字各式,總謂之福兒,雜五彩紙以襯之,總謂之葫蘆兒。婦女買通草小虎,彩絨福兒,帶釵簪頭上。至初五日,惟神符福兒留之,其葫蘆等物,盡拋街巷,謂之“扔災”。是日,小兒額上,以雄黃畫王字,又以雄黃涂小兒鼻耳之孔,謂如此,夏月能辟諸蟲。(李家瑞《北平歲時征》引《京都風俗志》)
明清再往前,是唐宋,歷史上稱為中古。關于端午,我們引《草堂詩余》中宋詞。吳子和《喜鶯遷》:
正絳色海榴,爭開佳節(jié)。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處玳筵羅列。斗巧盡輸少年,玉腕彩絲雙結。艤彩舫,見龍舟兩兩,波心齊發(fā)。奇絕,難畫處激起浪花,翻作湖間雪。畫鼓轟雷,紅旗掣電,奪罷錦標方徹!
無名氏《齊天樂》:
佳節(jié)又逢重五,角黍包金,香蒲泛玉,風物依然荊楚。衫裁艾虎,更釵裊朱符。臂纏紅縷。撲粉香綿,喚風綾扇小窗午。慢囀鶯喉,輕敲象板,勝讀離騷章句。荷香暗度,漸引入陶陶醉鄉(xiāng)深處。臥聽江頭,畫船喧韻鼓。
由以上文獻征引,我們可以得出自中古以來端午節(jié)的必備節(jié)目是吃粽子、飲蒲酒、插艾、系五色線、龍舟賽。
蘇軾在組詩《端午帖子》中多次說到粽子,如“五彩縈筒秫稻香”,“香黍筒為粽”,說的都是用竹筒裝糯米制成的粽子;“翠筒傳角黍”,“香菰黏米著佳名”,“太官角黍初晨啟”,“太官角黍迎嘉節(jié)”,說的則是用菰葉等把糯米裹起來,成三角形,外面用絲線捆扎成的粽子;因為是三角形,所以叫角粽。今天的粽子,多是所謂的角粽。筒粽,已很少見,因為制作比較費事。
今天,不光菰葉可以包粽,而且竹子、葦子、蒲葉也可,在蒸煮的過程中,這些葉子所有的清新都滲透到糯米里去,吃起來滿口清香,一下把我們帶入最純粹的大自然中。
蘇軾在《端午帖子》中說:“萬壽菖蒲酒,千金琥珀杯”,自然是宮廷的派頭。民間也是這樣。方一夔《重午》云:“一樽凝碧怯香蒲”,汪夢斗《端午》:“辜負昌陽酒一杯”,昌陽,是菖蒲的別名。張玉娘《端午》:“曉糝蒲玉泛瓊漿?!边@三位南宋詩人,說的都是菖蒲酒。那么菖蒲是什么呢?菖蒲是植物,一種多年生草木,長在水邊,沼澤中。植株有芳香,根莖可藥用,芳香健胃。菖蒲酒就是用菖蒲的根莖泡制的酒,或簡單地把菖蒲根莖挫末混入酒中而成。蘇軾所說的琥珀色菖蒲酒,方一夔所說的凝碧深綠菖蒲酒,顯然都是泡制的;而張玉娘所謂的“曉糝蒲玉泛瓊漿”,就是菖蒲挫末撒在酒里。
另外,端午節(jié)還有一種雄黃酒,因為美女白娘子的緣故,也是婦孺皆知。雄黃,又稱雞冠石,礦物。經(jīng)燒灼后會發(fā)出蒜臭;曝久或磨碎后成橙黃色粉末。中醫(yī)學上用為解毒,殺蟲藥,性溫味苦,有毒;外用治疥癬惡瘡,蛇蟲咬傷等。內服微量治驚風癲癇瘡毒等癥。所以雄黃酒雖然風雅,還是敬而遠之的好。
端午插艾,并不是艾的起點。艾的來頭更久遠?!峨x騷》中有“戶服艾以盈要”的句子,《孟子》云“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宗懔《荊楚歲時記》云:
五月五日,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懸于戶上,可禳毒氣。
據(jù)我們看,艾最現(xiàn)實直接的功效是點燃之后可以熏蚊。每當夏天黃昏時候,在鄉(xiāng)下,蚊子好像趕集一樣,都在屋子里飛來飛去,一片嗡嗡聲,巍巍壯觀,古人稱為“蚊雷”。這時候,光是趕著撲打是不行的??梢园验T窗關起來,把一束艾蒿點起來,讓氤氳起來的煙氣逐走蚊子。因為艾是這樣有效,所以端午節(jié)人們總忘不了扎一束放在門戶邊上。
端午龍舟競渡,歷來都是民間必備節(jié)目,尤其是在江南,有水有船的地方。我們單引清代陽湖人趙翼坐在端午競渡的龍舟上的觀感,以概其余:
龍舟容與無定處,消息傳來總難據(jù)。戢篙暫候松陰邊,把盞臨流正延佇。忽然簫鼓上游來,繡葆云旗蹴浪開。無數(shù)游船露姿首,逐隊也如戲珠走。(《甌北集》卷二十七)
習俗在時間的河流里,不斷地翻滾動蕩,激起新的浪花,甚至開拓出新的支流。通觀整個端午節(jié)文化,為它注入新異成分的是滿洲。滿族有重視和喜愛女孩子的傳統(tǒng),和漢族一貫只準女子弄瓦的陋習不同,在這方面顯得剛健清新。他們把端午節(jié)又稱為女兒節(jié)。李家瑞《北平歲時征》云:
燕都自五月一日至五日,飾小閨女,簪以榴花,盡態(tài)極妍,已出嫁之女亦各歸寧。
余有丁《帝都午日歌》云:
都人重五女兒節(jié),酒蒲角黍榴花辰。
金鎖當胸符當髻,衫裙簪朵盈盈新。
踏歸百草毒可禳,系出五絲命可續(xù)。
結縷仍將艾葉懸,祓祥卻把蘭湯浴。
人生行樂須及時,汨羅之人非所為。
正是這些新元素,標識著端午節(jié)流動的生命和活力。
(作者系鄭州師范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