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遠
歌劇《波西米亞人》又稱《藝術家的生涯》,是普契尼中年時期的創(chuàng)作中最具有標志性的作品。全劇分為四幕,約一百分鐘。在這四幕的歌劇中,魯道夫經歷了與咪咪的一見傾心,熱戀到因為咪咪生病自己無力為她治病而選擇了分手,以及最終咪咪病重離世而悲痛欲絕,整個故事是一場悲劇。
在歌劇的表演中,針對角色本身需要給予更多的關注。角色的塑造既是一種再現,同樣也是需要創(chuàng)造的。歌劇演員需要不斷去尋找人物的內心所想,更加在外型上貼合角色。由于歌唱表演中需要有舞臺上的走位,所以必然會影響到歌唱,這就需要演員有高超的歌唱技術和精準的演繹,最終呈現給觀眾一個鮮活的人物。
本文就歌劇《波西米亞人》中的魯道夫這一角色展開分析,通過對故事情節(jié)、人物形象、內心情景的全方位、多角度分析,透析魯道夫這一角色在全劇中的特征性地位,以期對魯道夫這一角色有更深刻的認知,從而為這一角色和劇目的演繹提供更多的認識性見解和支撐。
歌劇《波西米亞人》的創(chuàng)作時代與背景
《波西米亞人》是普契尼于1893年至1896年創(chuàng)作的一部具有真實主義風格的四幕歌劇,據法國作家亨利·穆杰的小說《波西米亞人的生涯》改編而成,是普契尼的經典代表作之一。這是一部普契尼青年時期寫作的作品,劇情中講述了巴黎拉丁區(qū)的四位面臨人生窘境的青年藝術家,在面對生活與情感的矛盾時,充滿了歡笑與淚水的故事。
十九世紀下半葉,歐洲音樂史達到了浪漫主義風格的巔峰,涌現了大量風格各異、影響深遠的作曲家。普契尼在這樣的環(huán)境影響下,并同時接受真實主義風格的熏陶,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結合作曲家自身的生活歷練與經歷,普契尼自米蘭音樂學院畢業(yè)后,一直處于事業(yè)未起步、生活清貧的狀態(tài)。在《瑪儂·雷斯科》的成功演出后,普契尼向世人證明了自己在歌劇領域的地位。在具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后,他決心尋找一部觸動他且具備超越他之前作品的歌劇腳本進行創(chuàng)作,甚至為此不惜與好友反目。而個中原因便是劇本中的“波西米亞人”,即歐洲人所謂的社會下層人士。因為普契尼親身體驗過,那樣漂泊、流浪的生活深深觸動著普契尼。《波西米亞人》的創(chuàng)作濃縮著作曲家曾經的窮苦時光,是他年輕時的縮影,也是他獻給青春的祭歌。
普契尼的創(chuàng)作偏愛講述以女性角色為主角的凄美愛情故事,這部歌劇也不例外。女主角咪咪無論是在愛情中還是作者筆下的結局,都具有悲劇色彩。再加上作曲家對真實主義風格的運用,描繪社會下層的窘境,更加貼近了大眾的生活。然而,《波西米亞人》在1896年2月1日由托斯卡尼尼指揮首演于意大利都靈皇家歌劇院,并未得到巨大的反響,部分觀眾都難以接受劇情上的大反差,前半部分愉悅輕松的氣氛與沉重的悲劇結尾,導致觀眾并未對此報以十足的青睞。但由于該歌劇作品人物個性鮮明、唱段旋律優(yōu)美、音樂技巧嫻熟、內心戲細膩入微,以藝術美學的角度刻畫現實社會小人物的命運,將歌劇演唱的流暢性結合戲劇表演的矛盾沖突,這一切塑造了這一部歌劇史上不可多得的經典之作《波西米亞人》,而其中的《冰涼的小手》與《我的名字叫咪咪》也是廣受世人們喜愛的經典唱段。
《波西米亞人》中的男主角魯道夫是一位夢想成為藝術家的詩人。雖然生活上面臨著窮困潦倒的局面,卻仍對生活和愛情充滿向往和希望。劇中魯道夫與繡花女工咪咪的愛情故事正體現了人物精神世界淳樸真摯的情感。普契尼在真實主義的思潮下,以關懷社會的偉大情懷書寫性格多樣的人物,帶有當時時代精神的力量。
《波西米亞人》對于主人公魯道夫的人物刻畫主要貫穿在其與咪咪的戀情中,從相遇、相戀、相別、重遇再到訣別,在戀情的分分合合中,在劇情的起起伏伏里,魯道夫的人物形象被生動地刻畫出來,躍然紙上。
首先,結合歌劇的故事背景環(huán)境了解魯道夫。其生存環(huán)境在巴黎拉丁區(qū)的一間破舊公寓閣樓里,與故事的圣誕夜時間線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同住閣樓里的是與魯道夫一樣窘迫的藝術家們,他們分別是畫家馬爾切洛、哲學家柯林以及音樂家奧納。盡管淪落于此,魯道夫卻仍與熱愛藝術與生活的青年們打交道,不難看出他是一個對精神世界與藝術審美都有一定追求的熱血青年。
其次,結合人物出現時的情節(jié)與唱段來判斷劇本對人物的基本交代與刻畫。故事的開始,主人公們便圍繞著微弱的火爐,“火”在此處可看成藝術家們渴望燃燒自己創(chuàng)造藝術的象征,甚至決定燒掉魯道夫最新的詩稿來取暖。這一方面表示詩人將內心青春的火焰投擲于自己的詩作,另一方面也凸顯了現實的殘酷。魯道夫只能憑著為報社寫的一些報道得到還不足以填飽肚子的報酬,他所創(chuàng)作的詩作卻基本不為人知,以至于只能落得燃燒取暖的地步。然而,這些物質世界里的殘忍并不妨礙魯道夫在精神世界里的前進,他并沒有停下他的創(chuàng)作。他們相約去咖啡館吃飯,魯道夫卻以寫劇本為由稍晚一會兒到。小而擁擠的房間、微弱的火光、獨自伏案創(chuàng)作的詩人,一個不愿被生活擊敗、充滿熱情的人物形象在畫面中鋪陳開來。
從唱段與劇本中,我們無法去規(guī)定人物的高矮胖瘦,卻能解讀出魯道夫熱血青年的人物形象。
在對魯道夫進行基本的背景交代后,歌劇的發(fā)展需要人物內心的變化,從而有感而發(fā)地演釋唱段。因此我們需要從情節(jié)的發(fā)展和唱段的演釋中解讀人物的內心世界。人物的內心歷程可以以魯道夫與咪咪感情的發(fā)展為線索,分為墜入愛河、忍痛分離、天人兩隔三個部分。
魯道夫與咪咪的相遇以咪咪拿蠟燭借火展開,這里再次出現“火”這個意向,象征著兩人的愛情之火被點燃。咪咪的出現對魯道夫來說是精神世界的更上一層樓,這樣的一見鐘情更是在唱段中被描繪得淋漓盡致。魯道夫先是將昏倒的咪咪擁入懷中,在蠟燭的明滅中,請求自己為她暖手,并主動向她傾訴自己的身世。這樣的相遇充滿了戲劇性,但卻與魯道夫熱情、浪漫、直率的詩人形象相符。他的感情在這里是飽滿而直接的,作曲家捕捉到的戀愛感覺,在《冰涼的小手》一曲中得到了直接的體現。魯道夫帶著試探性的詢問,情緒緊張而興奮,卻小心翼翼的,害怕因為過于唐突而驚嚇到女主人公。他以略帶含蓄的口吻在唱詞中向咪咪表露心意,這突出了魯道夫內心對這段情感的火熱感覺。
但在魯道夫了解到咪咪患病后,這個理想主義者第一次在殘忍的現實面前低下了頭。貧窮的經濟狀況讓魯道夫無法承擔為咪咪治病的費用。一方面,他含著無奈,強忍內心的愛意選擇放手,只為讓咪咪與富有的子爵在一起以治??;另一方面,他一直以來桀驁不馴,甚至于有點玩世不恭的性格讓他本能地嫉妒。在現實面前,魯道夫只能沉默地放手。此時魯道夫的內心世界仍然是基于對咪咪的愛而選擇了犧牲自己。他忍受別離的痛苦,忍受看著心愛的人與別人生活在一起的糾結。
在歌劇的最后,咪咪仍然沒有逃過病痛的折磨而最終離世。戲劇的沖突與張力在這里達到了高潮,魯道夫的情緒更為復雜糾結了。魯道夫在陪伴咪咪走到生命盡頭時,雙方承認了彼此的愛意。面對生離死別,魯道夫已經不僅僅是痛苦,更是巨大的絕望了。如果說咪咪的出現點燃了他的愛情之火,那么天人兩隔對他的打擊則是致命的。原本物質世界就一窮二白的魯道夫,還要面對將他精神世界的微弱希望都全部毀滅的境地,這樣的內心刻畫可以說是融入了極致的現實主義風格。
由喜入悲,一個有著飽滿情緒的人物在聽眾的心中逐漸豐滿起來。正是融合著復雜的內心世界,魯道夫這個形象更加貼近聽眾,深入人心。
《波西米亞人》中魯道夫的唱段,最突出的便是《冰涼的小手》。以《冰涼的小手》為例,可以分為唱段結構、演唱技巧、劇情人物情緒。
《冰涼的小手》可由魯道夫的情緒簡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魯道夫試探性的詢問,不敢肯定握住咪咪的手之后,她會有什么反應。第二個部分則是魯道夫確定了咪咪的心意,在獲得信任后更大膽地介紹自己。第一部分(第1小節(jié)至第45小節(jié))中由呈示段、對比段、再現段構成,第二部分(第46小節(jié)至第72小節(jié))在第64小節(jié)至第72小節(jié)達到高潮,并將作品推向最高點。
《冰涼的小手》這首詠嘆調首先從音區(qū)上來說,不僅在高音上對演唱者的要求很高,其音區(qū)幾乎全處于男高音的過渡聲區(qū),因此演唱起來具有一定的技術難度。其次在歌劇舞臺上,歌劇演員需要以共鳴的方式使聲音在偌大的劇場中被聽見,又要同時做出情緒上的強弱對比。例如在《冰涼的小手》開始部分,較為試探性的語氣宜用輕聲演唱,譜面上,作曲家也在此處用了“極弱”的力度標記,因此要求歌唱家以高位置的共鳴,保持橫膈膜有力的控制,相對強音用較少的氣息推動,實現聲音輕而不虛。該唱段十分考驗演唱者的發(fā)聲位置,男高音若能較好地使用哼鳴唱法,會使唱段更為松弛,也有利于表達情感時的強弱轉換。
詠嘆調的演唱特點之一即歌唱家需跟隨情緒的起伏、譜面的標記、樂隊的伴奏進行在速度、表情、力度上進行調整。前文說到該詠嘆調分為兩個部分,因此最明確的即第一部分的含蓄與第二部分的熱情要有明顯的對比。第一部分是宣敘調,情緒上是緊張小心、手足無措的,演唱者需要以較弱的力度來演唱,輔以柔和的表情。中間段隨著情意的傾訴,在第20小節(jié)至第24小節(jié)處做了速度的處理,由減慢起伏至加緊一點,再減慢下來。再現段呈現出來后,要著重注意譜面的重音記號,以表現魯道夫急于將隱藏內心的自我抒發(fā)出來的情緒。第二部分則需要與第一部分區(qū)別開來,更為抒情、速度較快地演唱,表達故事情緒的上升,為了愛情而放聲歌唱的熱情,在高潮處爆發(fā)光彩,將人物形象的熱情、真摯的情感傳遞給觀眾。
《冰涼的小手》是對魯道夫全面的人物形象刻畫,復雜遞進的情緒不能僅僅局限于聲音的調整或者旋律本身,更應該注重譜面上的每一個記號,研究其對應的情緒,在不同唱法的嘗試與打磨中找到最合適的表達人物的語氣。
更深地挖掘歌劇中的情節(jié),以使對角色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對于譜面的力度與速度標記,需要進行一定的借鑒。但字面上的標記也只是推動情感的輔助,歌劇藝術之所以被稱為藝術,正是因為每一次演出都是不可復制的單品,而不是程式化的堆砌,因此演唱者的表演對于歌劇情節(jié)的發(fā)展也是極為重要的二次創(chuàng)作。因此這也要求歌唱家在了解作品的年代、背景、故事后,帶著人物劇情的基本情緒進行演唱。
在演唱技巧完備的基礎上,演唱者需要通過對劇本的研讀以及人物形象的分析,將自己的動作行為、歌唱表演貼近人物。例如《波西米亞人》中的魯道夫,在劇本研讀的基礎上,我們了解到他是一個有才華、有熱情的青年詩人,窮困潦倒卻充滿理想?;谄淠挲g、職業(yè)及性格,我們需要以明亮、柔和的男高音來演唱。而在表現他對咪咪的情感時,我們要根據劇情的需要將愛戀、痛苦、絕望這三個階段的感情區(qū)分清楚。
不能脫離譜面自由發(fā)展
首先,演唱者切忌在拿到樂譜后直接按照自己的方式、感覺演釋。作曲家給出的譜面標記必然有一定的道理與需要,我們不能脫離譜面自由地發(fā)展。其次,歌劇藝術在巨大的劇場中出演,所有的心理變化都是通過歌唱家的演唱表達出來的,演員在舞臺上需要擴大、夸張人物內心的潛臺詞,在劇情中體驗人物,在人物塑造中融入劇情,而不能停留在情節(jié)表面,不要拒絕想象、拒絕發(fā)現,從而錯過表現人物形象的機會。
歌劇作品的藝術性與演員的表現力是密不可分的。如何塑造出一個打動人心的人物形象,也是我們在聲樂教學中長期探討的問題。而采用專業(yè)課程與藝術實踐相結合的方式,也是為了培養(yǎng)全面具有文化素養(yǎng)的歌唱家。
本文圍繞普契尼歌劇《波西米亞人》中的魯道夫這一人物展開了分析,從故事背景、角色形象等角度對這一角色進行了多角度的塑形,并以詠嘆調《冰涼的小手》為例,結合人物心理活動,對魯道夫這一形象進行了由點及面的全方位剖析,借此一窺普契尼歌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以及人物情感的表達方式。與此同時,本文也能夠為魯道夫形象的演釋者們提供一定的思路,從各個層面豐富對人物的認知和理解,從而更好地表達人物情感,更好地演釋、還原這樣一部十分具有代表性的傳世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