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杰
合唱,就是“大家合在一起唱”,其講究的是合作、和諧。而在音樂術語之王的意大利語中,“合唱”(coro)與“心”(cuore)是一個詞根家族的。顧名思義,心齊了大家就能合作了,也就能一起演唱和諧動聽的美妙樂曲了。
合唱很特別,不同于科學、商業(yè)等“人造”的學科,合唱是一門人類“本能”的學科。從有生命、有語言、有音律的時代開始就有合唱了。但是研究西方音樂史的專家學者們并不能直接說:“很久很久以前,在盤古開天辟地之時,合唱就誕生了……”于是,學者們必須在有記載的歷史資料中,找到一位有輩分、有資歷、有影響力,并且有分量的人做“開山鼻祖”。終于,皇天不負有心人,一位符合條件的法國作曲家橫空出世,他就是紀堯姆·德·馬肖(Guillaume de Machaut)。
馬肖是歐洲中世紀著名的作曲家、詩人,公元1300年出生于法國。據(jù)說,馬肖在蘭斯學習神職專業(yè),之后進入宮廷工作,不久后成為波希米亞國王喬治一世的秘書,深受國王喜愛,并隨著國王及其部隊橫跨歐洲。在此期間,馬肖將國王戰(zhàn)無不勝的英勇事跡作詩傳誦,成為文化名人。國王去世后,馬肖榮歸故里,回到蘭斯,就職于當?shù)氐拇蠼烫?。他一邊專心?chuàng)作,一邊與宮廷貴族的朋友們保持著聯(lián)系。1377年,馬肖去世,享年七十七歲。
馬肖的藝術成就并不僅僅是寫詩,他還完成了一部偉大的、具有跨時代意義的合唱作品《圣母彌撒》(Messe de Notre Dame)。《圣母彌撒》是有資料記載的,是人類歷史上第一部由一位作曲家獨立完成的彌撒曲。在合唱圈里,其意義同人類第一位登上月球的宇航員阿姆斯特朗是一樣的。站在馬肖這位巨人的肩膀上,之后的音樂家紛紛投入彌撒曲的創(chuàng)作,并將這一音樂體裁發(fā)揚光大,而其頂點就是巴赫的合唱巨作《B小調(diào)彌撒》。彌撒曲是西方合唱史早期最流行和重要的藝術創(chuàng)作體裁之一,其主要原因是當時教會是音樂家們的主要雇主。在這方面,馬肖的境遇似乎要比一般的教會音樂家好很多。雖然在教堂上班,但他也能得到宮廷貴族朋友們的資助。馬肖的作品數(shù)量并不算多,有可能是因為資料的缺失,卻也能從側面看出馬肖的工作還算輕松,畢竟七十七歲無論是在中世紀,還是在作曲家這個普遍英年早逝的群體中算是高壽的了。
馬肖的另一項成就在于他是法國“新藝術”(Ars Nova)風格的代表。法國“新藝術”風格主要是將音樂的節(jié)拍、節(jié)奏以及復調(diào)的技術在當時的基礎上做了較大的提升和豐富,但因為沒有在當時引發(fā)什么劇烈的學術爭論,故在西方音樂史中算不上是里程碑式的改革。
總結一下,馬肖符合了音樂學者們對于歐洲中世紀“老一輩”音樂家的定位:保留了游吟詩人的傳統(tǒng)——集詩歌與音樂于一身,效力于教會及皇室,對音樂發(fā)展做出了貢獻——“新藝術”風格,完成了一部曠世巨作《圣母彌撒》。再加上其相對完整的個人資料以及作品手稿,馬肖當之無愧地成為西方合唱史的“第一人”。然而,學者們永遠都不太喜歡人生太過圓滿的作曲家,對其作品在藝術上的高度也不予置評。在聽感上,《圣母彌撒》也比較遠離當代人的審美,沒有什么旋律,非常像在“念經(jīng)”。因此,馬肖并不是一位為廣大聽眾所熟悉的人民音樂家。
我希望大家有機會去聽一聽馬肖的《圣母彌撒》,感受一下正宗歐洲中世紀的合唱曲風,說不定也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欣賞體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