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
摘 要:通過反思大學生黨員對黨組織認同感的現(xiàn)狀,指出在大學生黨員在觀念、行為、情感、活動等方面對黨組織的認同不強烈。以校園文化、組織制度、實踐活動和社會資源的利用為切入點,促使大學生黨員對黨組織形成強烈的認同感,從而更好地發(fā)揮黨組織的先進性。
關鍵詞:大學生黨員;組織認同感;對策
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政策,培養(yǎng)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是高?;鶎狱h組織的重要使命,而充分發(fā)揮好高?;鶎狱h組織的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就在于要增強大學生黨員的組織認同感。組織認同感不僅影響著大學生黨員對黨組織的態(tài)度和行為,而且是影響高?;鶎狱h組織建設的關鍵因素。大學生黨員對黨組織認同感的缺失易降低他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削弱黨組織的影響力和凝聚力,使高?;鶎狱h組織逐漸失去活力。因此,增強大學生黨員對黨組織的認同感,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指導意義。
一、大學生黨員組織認同感的現(xiàn)狀
大學生黨員的組織認同感是指大學生黨員在思想上認同黨組織的目標和價值觀,行為上自愿與黨組織保持一致的集體觀念,對黨組織存在依賴感、歸屬感和責任感。已有研究指出,絕大多數(shù)學生黨員對黨組織具有一定的感情,但相當一部分學生黨員的組織歸屬感不強;[1]大學生黨員對黨組織的情感歸屬不強烈,認知度不高。[2]從中可以看出,大學生黨員對黨組織認同感的現(xiàn)狀不容樂觀,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
(一)組織觀念認同相對薄弱
大學生黨員自愿在思想上與黨組織保持一致,對黨組織產(chǎn)生強烈的認同感,有利于黨組織先進性的有效地發(fā)揮。而部分大學生黨員與黨組織在思想上了產(chǎn)生距離感、生疏感和游離感,是因自身出現(xiàn)了為己私利而入黨的思想觀念,使大學生黨員的榮譽感,責任感,使命感和黨員意識的弱化;[3]另部分學生黨員對黨組織活動的參與程度不夠高,學習黨的基本理論、方針政策的積極性不夠,可能存在完成任務的心態(tài)。這些都導致了大學生黨員在思想觀念上對黨組織的認識不深入、不全面,與黨組織的關系始終處于相對松散的狀態(tài)。
(二)組織行為認同相對缺乏
行為認同是實現(xiàn)組織認同的重要組織部分,個體要對所在組織形成真正的認同,就需自愿將個體行為與組織保持一致。而現(xiàn)實中大學生黨員對黨組織的行為認同相對缺乏,主要表現(xiàn)為:一是由于大學生黨員對黨組織的觀念認同相對薄弱,導致其在行為上對黨組織缺乏相應的認同;二是由于大學生黨員所在黨支部的活動缺乏足夠的吸引力,且活動的內容和形式較為單一,使得在觀念上對黨組織作出一定認可的黨員,也只是為了完成相應地組織任務,才“被動的”而非“主動的”參與黨組織活動,導致大學生黨員對黨組織缺乏自內而外的行為認同;三是由于大學生自身的思想尚未完全成熟,行為自控能力相對較弱,加之高?;鶎狱h組織缺乏對大學生黨員的行為進行基本規(guī)范,使得大學生黨員在行為上難以始終與黨組織保持一致。因此,大學生黨員在行為上對黨組織的認同尚處于相對缺乏的狀態(tài)。
(三)組織情感認同尚不強烈
實現(xiàn)組織認同的關鍵是成員對組織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個人的情緒體驗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某些價值觀的形成,個人通過對某種價值觀內容的情感體驗而產(chǎn)生的需求是組織認同能否實現(xiàn)的關鍵。因此,從內到外實現(xiàn)大學生黨員對黨組織認同的關鍵在于:增強大學生黨員在黨組織價值觀中的情感體驗和認同感。而在客觀實際中,大學生黨員對黨組織的情感認同尚不強烈。一是由于高?;鶎狱h組織活動較為注重的是活動具體內容的選擇和形式的設計,缺乏對大學生黨員感情需要的關注和積極情感的培養(yǎng),使得大學生黨員不易對黨組織產(chǎn)生積極且強烈的情感共鳴;二是高?;鶎狱h組織的活動缺乏為大學生黨員提供各種角色的情感體驗,不能較好的發(fā)揮大學生黨員在黨組織活動中的主體性作用,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自我教育。因此,大學生黨員難以在情感上真正實現(xiàn)自內外的組織認同感,對黨組織的情感認同尚不強烈。
(四)組織活動認同相對較低
活動認同是實現(xiàn)組織認同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首先,高?;鶎狱h組織活動的大部分內容主要以理論學習為主,缺乏對大學生黨員進行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如缺乏對大學生黨員進行溝通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等的鍛煉和培養(yǎng)。其次,高校基層黨組織活動的形式相對單一,如黨組織活動多是通過講座、學習交流、演講報告與知識競賽等形式進行,缺乏多樣化的創(chuàng)新形式。第三,高校大多數(shù)基層黨組織的活動場地僅限于學校內部,缺乏讓大學生黨員走出校園進行鍛煉的機會,利用社會資源開展黨組織活動的主動性不夠。最后,大學生黨員自主設計、組織的活動相對缺乏。而這些會使得黨組織的活動內容和形式相對單一,吸引力相對減弱,導致大學生黨員對黨組織活動的認同相對較低。
二、提升大學生黨員組織認同感的對策與建議
(一)以校園文化為載體,加強組織教育引導
校園文化是以師生為代表的文化理念,對師生的思想行為具有一定的規(guī)范約束作用,以群體的方式存在于師生的課余生活中,是學校所特有的精神環(huán)境和文化氛圍。因此,校園文化易于被學生群體所接受和認可。高?;鶎狱h組織應將組織文化通過各種形式融入到校園文化中去,以校園文化為載體,加強對大學生黨員進行組織認知教育,引導大學生黨員對黨組織的深入了解和認識,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對黨組織的觀念認同。如在校園廣播、校園官網(wǎng)、微信微博中,增設與黨組織相關的專欄;在校園文化角,增加黨組織的相關內容,通過板報、宣傳欄、活動等的形式宣傳黨組織的先進性;在班級文化建設中,融入黨組織文化的內容;在課外實踐活動中,增設具有黨組織特色的活動形式,提升黨組織的吸引力等等。
(二)建立相應的組織制度,規(guī)范組織行為
從行為認同的角度看,高校應結合大學生心理發(fā)展的特點,建立和完善大學生黨員發(fā)展和教育管理機制,規(guī)范大學生黨員的行為。例如,高?;鶎狱h組織可以在發(fā)展黨員的整個過程中建立健全審查機制,在發(fā)展黨員前要全方位的嚴格審核學生的入黨動機,將入黨動機不端正、對黨組織認同有偏差的大學生排除在黨組織之外;高?;鶎狱h組織可以通過各種形式加強大學生黨員對黨組織制度的學習,使大學生黨員真正深入理解黨組織制度的內涵,自愿規(guī)范自身行為與黨組織保持一致;高校基層黨組織可以建立健全學生黨員激勵機制,通過各種形式宣傳表彰優(yōu)秀學生黨員先進事跡,樹立榜樣模范,增強大學生黨員的榮譽感,引導大學生黨員積極向黨組織靠攏,并形成相應的組織行為認同。
(三)以實踐活動為依托,培養(yǎng)組織情感
高校基層黨組織應結合大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點和成長成才的實際需要,通過設計易被大學生黨員接受的實踐活動形式,來培養(yǎng)和強化大學生黨員對黨組織的情感認同。如剛入黨的大學生可以通過榜樣引導,并舉辦各種能夠充分體現(xiàn)學生自主性的社會實踐活動,即由大學生黨員自主設計、組織和實施活動,吸引大學生黨員積極參與,培養(yǎng)大學生黨員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能力,促使大學生黨員對黨組織產(chǎn)生由內而外的情感認同;組織具有一定黨齡的高年級大學生黨員,借助各項社會實踐活動向剛入黨的大學生介紹黨組織的先進性,更深入地了解黨,從而激發(fā)起對黨的熱愛,并對黨組織產(chǎn)生強烈的情感認同。
(四)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組織多樣化的活動
高?;鶎狱h組織應充分利用各種社會資源,舉辦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組織活動,來增加黨組織的吸引力,培養(yǎng)大學生黨員對黨組織的認同感。首先,在活動內容和活動形式的選擇上,要兼顧學科知識、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時代精神等因素,充分利用紅色革命教育基地、歷史文化博物館等場所的社會資源,如組織大學生黨員體驗紅色革命教育基地的“導游”、紅色革命歷史博物館的“講解員”等角色,來增強大學生黨員的綜合素質;其次,在選擇活動主題時,結合養(yǎng)老院、法院、醫(yī)院等社會機構的特點來設置相應的黨日主題教育活動,為大學生黨員提供體驗養(yǎng)老院、法院、醫(yī)院等短期實習實踐的機會,進一步培養(yǎng)大學生黨員的社會責任感和綜合能力;最后,在活動的設計和組織上,積極引導大學生黨員自主參與,加強對大學生黨員組織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這些方式來提升黨組織的吸引力,促使大學生黨員積極主動的參與其中,增加其對黨組織的活動認同。
大學生黨員是新時代的優(yōu)秀青年代表,是國家未來的創(chuàng)造者和主力軍。因此,大學生黨員的成長成才至關重要,而引導大學生黨員健康成長成才是一項長期、艱巨、細致的育人工程。高?;鶎狱h組織作為一種重要的教育載體,在引導大學生黨員成長成才方面具有獨特的價值和重要的積極作用。因此,要充分發(fā)揮高?;鶎狱h組織對大學生黨員成長成才的積極作用,就需要通過新思路、新舉措、新路徑、新載體來培養(yǎng)和增強大學生黨員對黨組織的認同感,從而促進高?;鶎狱h組織的建設,為大學生黨員的成長成才提供穩(wěn)定的教育環(huán)境,為培養(yǎng)國家的后備軍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粟道平,普映,王建紅,陳果.對增強大學生黨員組織歸屬感的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11):37.
[2]崔海英,張朋剛.黨組織認同培育研究—以當代大學生黨員為例[J].中國集體經(jīng)濟,2016(6):149.
[3]周力.淺談提升大學生黨員黨組織認同途徑[J].廣東蠶業(yè)2018,52(10):101.
(作者單位:新鄉(xiāng)醫(yī)學院,河南 新鄉(xiāng) 45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