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佳
(安徽醫(yī)科大學附屬巢湖醫(yī)院內分泌科,安徽 巢湖 238000)
糖尿病患者在住院治療期間,主要通過胰島素注射方法進行血糖控制,維持病情的穩(wěn)定。由于長期、頻繁的進行胰島素注射,注射部位周圍皮膚容易形成紅腫、疼痛等不良反應,增加患者的不適,同時也會影響到血糖的控制效果[1]。因此,在胰島素注射治療中,應注意注射部位的輪換,采取科學、規(guī)律的注射方法,減少局部不良反應的發(fā)生[2]。本研究探討了100例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注射方法及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研究對象為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在本院內分泌科住院治療的100例糖尿病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進行分組(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納入標準:以上患者符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診斷標準,接受胰島素注射治療。排除標準:病情危重,合并嚴重并發(fā)癥,意識、精神障礙者[3]。觀察組男、女患者分別為27例和23例,最高齡76歲,最低齡22歲,平均年齡(43.16±4.92)歲。對照組男、女患者分別為29例和21例,最高齡75歲,最低齡24歲,平均年齡(43.36±5.12)歲。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調查方法 應用糖尿病患者胰島素注射調查量表,調查100例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注射情況。見表1
1.2.2 護理方法 在對照組患者的臨床治療中,采取常規(guī)環(huán)形輪換注射法,而在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治療中,采取兩部五區(qū)五指輪換定位法,具體操作如下。
1.2.2.1 在劃分腹部注射區(qū)域時,需要將手掌緊貼的腹部。掌心位于臍部,中指與腰圍平行。張開五指后,指間呈15°角,根據指、掌的關節(jié)位置,對注射點進行編號(1~7)。在劃分上臂外側注射區(qū)域時,在腋前紋頭處,緊貼掌根,中指與人體橫軸平行。然后張開五指,根據指、掌的關節(jié)位置,對注射點進行編號(1~7),分為左腹、上腹、右腹和左右上臂外側等5個區(qū)域。根據一日三餐的安排,明確注射時間,選擇對應的注射點編號,按時按量給藥。
表1 糖尿病患者胰島素注射調查量表
1.2.2.2 在兩組患者的胰島素注射治療期間,需要由護理人員進行健康教育,向患者具體講解注射輪換知識,并進行演示操作和指導,幫助患者及其家屬掌握該方法。定期考察患者對于注射輪換知識的掌握情況,了解其對于注射部位輪換的執(zhí)行情況,積極加以監(jiān)督。在患者出院前,檢查其對于胰島素注射和輪換的執(zhí)行情況,并予以指導。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以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的處理和分析,應用(±s)和(%)進行計量和計數,由t值和x2檢驗,P<0.05代表對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胰島素注射情況及其滿意度。見表2,表3
表2 兩組患者的胰島素注射情況及其護理滿意度[n(%)]
表3 兩組患者的血糖控制(HbAlc)效果[(±s),%]
表3 兩組患者的血糖控制(HbAlc)效果[(±s),%]
組別 干預前 干預后3個月 干預后6個月觀察組(n=50) 7.06±0.62 5.70±0.32 5.59±0.24對照組(n=50) 7.11±0.57 6.45±0.39 6.01±0.28 P >0.05 <0.05 <0.05
在住院糖尿病患者胰島素注射治療期間。為了減少局部不良反應的發(fā)生,避免相同部位的重復注射,采取輪換注射方法[4]。常規(guī)采用環(huán)形輪換注射,按照順時針輪換,定期在不同區(qū)域進行胰島素注射治療。但是該方法對于注射部位的區(qū)分過于粗略,患者很難完全記住每次的注射部分[5]。注射部位輪換卡的應用,可以改善注射點重復問題,但是難以完全避免[6]。另外,患者對于注射部位的輪換執(zhí)行存在一定的難度。應用兩部五區(qū)五指輪換定位法,可以利用手掌來劃分注射區(qū)域,再根據關節(jié)位置進行定位、編號,分為兩部、五區(qū),更加方便患者掌握和記憶,能夠有效避免相同注射點重復注射的情況[7]。相比于傳統(tǒng)的輪換注射方法,該方法簡單易記,注射工具方便攜帶,具有良好的經濟性和安全性。兩部五區(qū)五指輪換定位法的應用,能夠提高患者對于胰島素注射部位輪換知識的知曉率,并做到規(guī)范輪換,能夠減少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縮短胰島素注射時間,有助于促進胰島素的吸收,進而提高血糖的控制效果[8]。
綜上所述,兩部五區(qū)五指輪換定位法在住院糖尿病患者胰島素注射中的應用,可以更加快速、準確進行注射點定位,避免相同部位的重復注射,減少相關不良反應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