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進英
摘要:學生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說話的愿望或積極性越來越差,課堂變得沉悶起來。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學生不愿意去表達自己的想法呢?應該用什么樣的方法,讓學生能主動地說,從而響應現(xiàn)在的《語文新課標》提倡“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課堂的主陣地”呢?鑒于學生學習的現(xiàn)狀,我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教師;學生;對話
一、尊重學生,平等對話
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主體,牽引著學生學習,而學生在座位上認真地聽,少了思考的空間。教師的權威性比較突出。因此學生在學習中,也漸漸地不愿意去思考。這勢必會造成學生不愿意開口說話的局面。隨著年級的遞增,學生也就變得更沉默。在低年級的教學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低年級學生的思維十分活躍。對老師的提出的問題,答案有很多。而教師在備課時,也會有自己預設的答案,這就造成教師的預設性與課堂學生學習的生成性產(chǎn)生沖突性。因此,教師想要讓學生在課堂上繼續(xù)保持那種活躍性,就必須俯下身來,認真思考學生的回答,及時給予反饋,并且教師不能僅僅以“對”或“錯”來反饋,即使學生回答錯了,也要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走出誤區(qū)。
例如在教學一年級《春到梅花山》第二課時,有一處需要學生理解“一到休息日,便涌動著看花的人流”時,我是這樣處理的:
師:出示相應的梅花山的圖,
生:哇!好多的人??!
師:是呀!在生活里,你見到過哪些場景也是這樣的呢?
生1:過年時,和爸媽出去逛街時,人特別的多,非常擠。
師:是呀!每到過年時,老師也身同感受,真是擠得水泄不通。你真?zhèn)€積極動腦的孩子(向其豎起大拇指)。
生2:醫(yī)院里,人也多。
師:(我走到跟前,輕輕地撫摸著她的肩),你抓住了在醫(yī)院,看病掛號人多的特點,很棒!但是醫(yī)院的人有沒有像看梅花的人一樣,你挨著我,我挨著你,非常的擠呀?
生2:(仔細地回想),連連點頭。
師:(親切地說)你再想想生活中有人多,而且特別擠得干某件事的?
生2:(仔細地回想生活的畫面),過節(jié)時,跟媽媽去逛超市時;還有星期天早晨,跟奶奶去菜場買菜的時。
師:你真聰明,一點就通!掌聲送給她。
全班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在這段教學中,我起初預設的表示人多的場景,就只有街上、旅游景點、超市這幾個答案。而在教學中,我根據(jù)學生的回答,積極認真地思考,及時肯定,適時引導,讓學生感受到了溫暖。以后的每節(jié)課,這個學生都能積極地去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敢于發(fā)表自己的想法。
抓住契機,打開思路
語文源于生活,生活處處是語文。這也正是教育家陶行知所提倡的“生活即教育”。我們的課本來源于生活,正是生活給予了作者寫作的素材。而課堂上,老師與學生的對話,是由書本上的內(nèi)容產(chǎn)生的。因此,老師、學生、作者、編者都來自生活,所以,教師與學生談話的內(nèi)容也是生活。那么如何拓寬學生的思路,讓學生自由表達自己的感受呢?
比如,蘇教版二年級下冊的課文《5雨后》,就是一個很好的教學觀察示例。下雨,大家都經(jīng)歷過,而且學生們特別喜歡下雨,知道雨后的樂趣。因此,在第三課的教學中,我讓學生想象自己在雨后的樣子,同時,抓住一些動作的詞語(拍拍、摔了、喊、撅起、提起),朗讀課文,這時候,學生完全被這對兄妹玩水的快樂給感染了,他們越讀越興奮。我問學生,你喜歡下雨嗎?學生都覺得下雨好玩,此時我立刻抓住學生對雨的喜愛,再問學生:雨后的廣場是熱鬧的,下雨前與下雨后的其他事物又是如何的?
因此,學生圍繞著下雨,觀察到了許多。在和全班共享時,學生的思維漸漸地被打開了。他們開始七嘴八舌、爭先恐后地說。有人發(fā)現(xiàn),雨后的小草與樹木,變得更綠了;有人發(fā)現(xiàn)雨后的農(nóng)耕園里,走廊前,有蚯蚓的蠕動的身影;有人觀察到滿樹的桃花,在經(jīng)歷一夜的風雨后,花兒飄灑了一地,非常的美麗,同時,花兒與葉子有珍珠般的水珠,并且水珠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fā)亮……
二、創(chuàng)設情境,模擬情景
在教學中,如果設計情境,能讓學生由學習的第三者,變?yōu)榍榫持械牡谝弧⒌诙?,這樣學生就能很容易體會到其中的意圖。這不僅能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能讓學生在扮演情境中的角色中,理解感悟到真諦。
例如,在二年級口語交際《學會待客》中,我先讓學生觀察四幅圖,在學生基本搞清楚的情況下,我詢問學生在家里是如何待客的?學生很難用恰當?shù)恼Z言描述。因此,我讓一學生扮演王阿姨,一學生扮演小明,進行待客表演。首先學生先熟悉4幅圖場景,然后到講臺進行表演,其他學生在下面觀看,思考,在招待客人時,我們該如何做。這兩位同學表演的繪聲繪色。表演小明的同學十分有禮貌,還表現(xiàn)出熱情端水,陪王阿姨聊天的樣子。坐在座位的同學都笑了。在表演結(jié)束后,我讓學生們進行小組討論,討論:在招待客人時,我們應該做到哪些要求呢?經(jīng)過一番討論,孩子們迅速地總結(jié)出要點:待人要有禮貌,要保持微笑,要熱情招待客人,要問清客人來家的理由,聽清客人的囑托等。緊接著,我問學生,假如徐老師或你的同學要到你家去做客,你該怎么招待?在學生清楚地知道待客原則后,我們師生進行了模擬做客場景,同桌一組,進行做客情境模擬。
總之,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需要從點滴做起,需要教師俯下身來,與學生平等的交流,平等的學習。更需要教師設計好教案,帶著目的去與學生交流,讓學生不再被老師的威嚴而膽怯,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暖心。教師要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一樣,感化學生,這便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參考文獻:
[1]趙滟.以現(xiàn)代遠程教育資源助推小學語文教學創(chuàng)新[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 2019(13).
[2]梁彪.基于生本發(fā)展理念,培養(yǎng)口語交際能力[J].小學教學參考.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