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教學“有效性”已經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它可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從而不斷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開展有效教學,以此可以為語文教學注入許多新鮮的活力,從而能夠讓初中語文教學產生質的飛躍。
關鍵詞:初中語文;有效性;信息技術;德育教學;趣味活動
在傳統(tǒng)的初中語文教學中,語文學習沒有任何技巧性可言,教師總是為學生灌輸教材當中的內容,讓學生進行死記硬背,這樣的教學方式嚴重阻礙了學生的發(fā)展,不利于初中語文教育教學的建設,初中語文教學效果較差。鑒于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吸引學生主動進行語文課程的學習,從而能夠解決語文教學中的許多弊端,不斷加快初中語文教學改革的進程。下面,我將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感悟,對提高初中語文教學有效性的策略進行一番闡述和說明。
一、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方式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語文教學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它為語文教學改革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有效轉變了教師的教學方式與學生的學習形式,從而創(chuàng)新了語文課堂教學方式,不斷提高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素養(yǎng)。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以此可以讓學生仿若身臨其境,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
例如,以《恐龍無處不有》為例,在講述教材當中的有關知識時,我先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出示了與“大陸漂移假說”有關的故事,并讓學生思考了以下問題:“恐龍無處不有”與“大陸漂移假說”之間有什么關系呢?從而不斷提高了學生的好奇心。然后,我讓學生帶著上述疑問閱讀了這篇文章,并讓學生結合自己對文章的認識,回答了上述問題,以此使學生對這篇文章講述的內容有了一個簡單的認識。接著,我讓學生劃分了文章的結構,總結了文章各個部分的大意,并讓學生解決了以下問題:1、這篇短文說明了什么內容呢?2、作者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進行說明呢?這些說明方法有什么作用呢3、這篇文章的說明對象和說明角度分別是什么呢?4、本文的思維推理過程是怎樣的呢?最后,我利用課件,直觀為學生出示了有關問題的答案,并對學生進行了文章的分析,以此使學生比較容易地理解了這篇文章講述的內容,從而不斷突破了語文教學的難點,獲得了語文教學的極大成功。這樣,教師通過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輔助教學,喚醒了學生探索語文知識本質的欲望,使學生主動參與到了教學環(huán)節(jié)當中,取得了滿意的教學成績。
二、挖掘育人因素開展德育教學,提高學生道德修養(yǎng)
自素質教育實施以來,對學生開展德育教學已經成為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務,它可以避免語文教學培養(yǎng)出一批高分低能的學生,從而能夠為社會的發(fā)展提供高素質人才,不斷發(fā)揮語文教學的價值。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積極挖掘育人因素開展德育教學,以此可以讓學生受到良好的教導,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
例如,以《走一步,再走一步》為例,在講述教材內容之時,我先讓學生閱讀了這篇文章,并讓學生簡單介紹了這篇文章講述的故事,以此使學生初步了解了文章的內容。然后,我為學生出示了以下問題:1、這篇文章主要記敘了一件什么事情呢?2、這件事情發(fā)生在什么時候呢?什么地方呢?發(fā)生的原因是什么呢?3、“我”為什么一時拿不定主意呢?后來又為什么跟著小伙伴爬山了呢?4、“我”在爬山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呢?當時“我”是怎樣想的呢?5、后來“我”又是怎樣脫險的呢?脫險以后“我”有什么感覺呢?6、“我”永遠忘不了的經驗具體是指什么呢?并讓學生進行了搶答,以此不斷提高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并加深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之后,我引導學生品味了文章當中的重點語句,使學生理解了主人公的心理變化。最后,我讓學生講述了自己從這篇文章當中學到的道理,從而使學生懂得了面對艱難險阻,要勇于進行嘗試,不做膽小鬼,并要不餒不燥,有沉著應對的信心和勇氣。這樣,教師通過挖掘育人因素開展德育教學,激發(fā)了學生勇于克服困難,戰(zhàn)勝困難的決心和勇氣,不斷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三、開展趣味活動進行閱讀指導,激活學生閱讀熱情
在新課改不斷推進的過程當中,開展趣味活動對學生進行閱讀指導是教師常用的教學方式,它可以活躍語文閱讀教學課堂的氛圍,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輕松、自由的閱讀環(huán)境,從而能夠激活學生的閱讀熱情,實現提高初中生語文閱讀水平的目標。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積極開展趣味活動進行閱讀指導,以此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閱讀空間,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進行閱讀學習,從而能夠增加學生的閱讀量,不斷促進學生語文閱讀成績的提升。
例如,以《談創(chuàng)造性思維》為例,在講述本節(jié)課的有關知識時,我先利用常見的閱讀交流活動,讓學生閱讀了與本節(jié)課內容有關的文章,并讓學生在課堂當中進行了交流與討論,以此使學生對創(chuàng)造性思維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然后,我為學生引出了教材當中的文章,并讓學生快速閱讀了這篇文章。在學生閱讀結束之后,我引導學生對這篇文章的結構進行了梳理,并讓小組學生合作探究了以下問題:1、這篇文章主要論述了什么問題呢?文章當中主要代表作者觀點的句子有哪些呢?2、作者認為產生創(chuàng)新思維所必須的要素有哪些呢?為了證明這些要素,作者列舉了哪些事例呢?3、怎樣才能成為一個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呢?之后,我引導學生對這篇文章進行了研讀分析,使學生理清了觀點和材料的關系。最后,我讓學生對作者的寫作方法進行了探究,使學生明確了寫作的意圖,從而不斷完善了學生掌握的寫作技巧,并為學生今后的語文學習埋下了伏筆。這樣,教師通過開展趣味活動進行閱讀指導,增加了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提高了學生進行語文閱讀學習的信心。
總而言之,提高初中語文教學有效性是一件長期的工作,教師在今后的語文教學中,要做好打持久戰(zhàn)的準備,并要通過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方式;挖掘育人因素開展德育教學,提高學生道德修養(yǎng);開展趣味活動進行閱讀指導,激活學生閱讀熱情等途徑,積極落實有效教學的理念,從而能夠更好地完成初中語文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 任發(fā)燕.提高初中語文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兒童大世界:教學研究,2017,000(009):P.13-13.
[2] 劉育娟.樂趣、科學、高效——初中語文教學有效性探討[J].課外語文(教研版),2017,000(01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