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憲婷
(遼寧省大連市第七人民醫(yī)院,遼寧 大連 116023)
人們的壓力隨著生活、工作節(jié)奏的加快逐漸增大,很多人都存在嚴重程度不一的抑郁傾向,而如果不對此加以有效控制和心理疏導往往會演變成真正的抑郁癥。在眾多類型的心理障礙中,抑郁癥屬于較為嚴重的一種,其臨床癥狀多見情緒起伏大、心境低落、失眠、悲觀、反應慢、自卑等,嚴重者甚至會存在厭世、自殺心理[1]。對于抑郁癥患者的治療除了監(jiān)督其正確用藥外,還需予以持續(xù)的科學化護理干預。對抑郁癥患者的護理模式隨著我國護理事業(yè)的不斷向前發(fā)展,逐漸轉向了整體護理,其中心理護理的突出作用得到了更多醫(yī)護工作者的認可。心理護理指的主要是在具體的護理實踐過程中,護理人員通過對心理學知識的熟練運用,疏導患者自身存在的疑難問題以及精神痛苦,從而對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產生積極的影響,幫助其通過自身努力使身心狀態(tài)回歸到更加適宜的狀態(tài)[2]。鑒于此,本科為進一步明確心理護理應用于對抑郁癥患者護理的確切效果和實際價值,特進行了此次對比研究,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1.1.1 納入標準:①所有入組患者皆與CCMD-3《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3]中有關抑郁癥的診斷標準相符;②所有患者皆進行住院治療;③患者抑郁狀態(tài)經HAMD漢密爾頓抑郁量表[4]評估得分在17分及以上;④所有患者皆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⑤經由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
1.1.2 排除標準:①伴有器質性神經??;②文化程度初中以下;③存在理解能力以及語言交流能力障礙;④無法接受持續(xù)治療;⑤存在嚴重自殺傾向;⑥存在嚴重軀體疾病及雙向情感障礙。
1.1.3 一般資料:選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118例抑郁癥患者進行此次研究,按照數(shù)字表法將所有患者均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兩組,每組患者各59例。其中對照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36例;年齡26~49歲,年齡均值為(33.26±4.71)歲;病程7個月~3年,平均病程為(1.92±0.17)年。研究組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38例;年齡25~51歲,年齡均值為(33.04±4.39)歲;病程8個月~3年,平均病程為(1.71±0.22)年。上述兩組一般資料的對比顯示P>0.05,不存在出統(tǒng)計學意義,可進行比較研究。
1.2 方法:對照組患者予以傳統(tǒng)健康宣教、正確的用藥指導以及環(huán)境護理等傳統(tǒng)護理措施。研究組患者則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進行開展針對性的心理護理:①心理狀態(tài)評估。通過與患者的主動交談,充分了解其喜好及性格,對其真實的內心想法進行認真傾聽,在充分了解其心理狀態(tài)的基礎上對其病情做出全面的評估,以便為接下來開展的各項護理計劃提供可靠依據。②個體心理干預。護理人員通過單獨晤談的方式與患者進行相對更加深入的探討,同患者建立和諧友好的護患關系,通過積極的交談和引導有效激發(fā)其需求欲望,促使其更加深入的去思考自我存在價值以及自我人際互動的意義,并對此形成一種更加深刻的認識[5]。通過催眠、認知療法以及意向對話等心理咨詢技術來達到放松患者身心的目的,促使患者減壓,同時通過科學客觀的態(tài)度對關鍵問題進行集中討論,促使其對自身抑郁情緒能夠坦然接納。對患者不正確的自我認知態(tài)度進行及時糾正,對其情感上的內在需求予以接納和充分的理解,使患者更加清晰的認識到自我情緒的來源,并以此為基礎積極對自我心態(tài)進行調整,對自身疾病能夠保持一種樂觀、積極的態(tài)度。③開展團體心理療法。護理人員可以通過播放心理劇、講心理故事以及進行心理游戲等多樣化的方式開展團體心理療法,對患者外在行為和認知進行改善,促進其心靈的成長,以便促使其更深層次的認識自我,同時能夠深層次的感悟和反思競爭合作意識、人際溝通以及自我等內容,最大限度的充實自身的心理能量并提升心理品質。④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張貼宣傳海報、播放短視頻以及開展心理健康知識講座等形式對患者實施全方位、立體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其掌握保持良好心理狀態(tài)的方法,積極適應生活[6]。另外,對患者家屬的健康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為抑郁癥患者往往更需要親人的關懷、鼓勵和支持,因此,需囑咐患者家屬多通過患者互動,與其進行積極的交流,鼓勵并多帶患者開展室外活動,通過各項活動分散其對疾病的注意力,放松身心,同時多鼓勵支持其同其他人交流,促使患者社交能力有所提升。⑤放松訓練。鼓勵患者積極去接受新鮮事物并學習一些比較感興趣的技能,比如廚藝、社交技能能,適當參加一些有意義并感興趣的社交活動或者比賽,將社會力量充分調動起來,共同參與到對抑郁癥患者的護理及治療計劃當中。
1.3 觀察指標:包括對護理方案的認可度、SAS評分、SDS評分以及SAQ評分四項。①護理方案認可度。通過護理認可度調查表評估所有患者對護理方案的實施情況,總分為100分,分為非常認可(90分及以上)、認可(79~89分)、比較認可(60~80分)以及不認可(60分以下)四個等級,(總例數(shù)-不認可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認可度;②SAS評分及SDS評分。通過HAMD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評估患者護理前后的焦慮(SAS)、抑郁(SDS)評分,分數(shù)與其抑郁程度呈正比例關系;③SAQ評分。通過SAQ自我接納問卷對所有患者自我接納程度進行評估,自我接納程度與評分呈正比例關系。
1.4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tǒng)計處理,以%表示對護理方案的認可度等計數(shù)資料,行卡方檢驗;以(±s)表示SAS評分、SDS評分以及SAQ評分等計量資料,通過獨立樣本t進行檢驗,(P<0.05)時即為呈現(xiàn)出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比較兩組對護理方案的認可度:對照組患者對護理方案的認可度(83.05%)低于研究組(94.92%)且組間比較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對護理方案的認可度對比
2.2 比較兩組護理前后的SAS評分、SDS評分以及SAQ評分:兩組護理前的SAS評分、SDS評分以及SAQ評分比較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研究組護理后的SAS評分、SDS評分低于對照組,SAQ評分高于對照組且組間比較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前后的SAS評分、SDS評分以及SAQ評分對比(±s)
表2 兩組護理前后的SAS評分、SDS評分以及SAQ評分對比(±s)
自尊是人們對自身重要性、自我價值等各方面的自我接納和評價的總體感覺,自尊的認知基礎便是自我評價,而自我接納則是基于自我評價之上的一種自我態(tài)度,是最核心的自尊心理特征[7]。對于抑郁癥患者來說,其在接受正式的住院治療后,往往意味著其社會角色也相應的出現(xiàn)了一定轉變。有很大一部分患者因人際關系以及生活環(huán)境的突然變化而無法適應,并因此導致其出現(xiàn)眾多更為嚴重的心理問題。另外,有眾多的抑郁癥患者對自身病情了解不足,患者家屬往往也因對抑郁癥的不了解而未加重視,認為僅僅是心情不好而已,未能及早發(fā)現(xiàn)病情并加以有效治療,這對于疾病的后續(xù)治療也會產生十分消極的影響。
本次研究所涉及到的心理護理始終遵循“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原則,從患者行為、認知以及心理等多方面入手開展有計劃性的綜合護理干預[8]。首先在入院之初主動同患者進行積極的溝通互動,從而使患者對自身疾病有一個更加正確的認識,同時對其真實的內心想法也能有一個更為全面的了解。其次通過個體心理干預以及開展團體心理療法對其開展更深層次的認知護理干預,糾正其對疾病的錯誤認知和錯誤的世界觀,促使其對他人、自身乃至社會重新建立正確的看法,提升其生活信心。最后對患者實施放松訓練,幫助其進行錯誤行為的糾正,同時叮囑患者家屬多考慮患者的感受,給與其更多的支持和關心,這對于疾病的治療和預后恢復將會發(fā)揮出事半功倍的作用。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患者對護理方案的認可度(83.05%)低于研究組(94.92%)且組間比較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兩組護理前的SAS評分、SDS評分以及SAQ評分比較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研究組護理后的SAS評分、SDS評分低于對照組,SAQ評分高于對照組且組間比較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將心理護理應用于對抑郁癥患者的護理中,可大為提升患者對護理方案的認可度,從而更加積極的配合治療,同時其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狀態(tài)也會得到更為明顯的改善,最大限度的促進其預后恢復。另外,任巧玲等[9]研究結果顯示,對抑郁癥患者開展心理護理不僅能夠促使患者更加積極的進行治療,同時還能夠有效預防患者的自殺行為;而丁琳和谷光[10]研究指出,常規(guī)藥物治療配合心理護理干預對抑郁癥患者自我表達、自我體驗以及自我評價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上述研究均同本次研究結果不謀而合。
綜上所述,對抑郁癥患者開展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可取得十分滿意的護理效果,具有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