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麗
(遼寧省丹東市第一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遼寧 丹東 118000)
神經外科重癥患者由于神經功能受損,臨床多伴有呼吸功能失常與意識障礙,因而需要實施氣管切開術以維持呼吸道的通暢[1]。氣管切開術在治療呼吸困難患者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但由于術后容易出現各種不良反應,因此,需要臨床輔以及時有效的呼吸道護理,以更好改善患者預后[2]。本文將循證護理應用到我院神經外科重癥患者實施氣管切開術后的呼吸道護理中,以探討其應用效果與價值,具體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收治的96例實施了氣管切開術的神經外科重癥患者(2016年5月至2018年12月)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分配”的方法將他們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每組各48例。其中對照組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2例;年齡35~88歲,年齡均值(59.3±6.08)歲;疾病類型:高血壓性腦出血∶腦梗死∶腦外傷=14∶19∶15。觀察組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1例;年齡38~85歲,年齡均值(58.9±6.07)歲;疾病類型:高血壓性腦出血∶腦梗死∶腦外傷=15∶21∶12。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對比,P>0.05。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經臨床確診為神經外科重癥患者,且均符合氣管切開術相關指征;②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患有嚴重的心肺、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的患者;②家屬不愿配合或中途退出本研究的患者。本研究已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進行。
1.2 方法:兩組患者均接受同一個醫(yī)師團隊進行的氣管切開手術,術后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護理,包括仔細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對其皮膚、口腔、環(huán)境、飲食等方面實施護理干預,指導患者家屬配合進行翻身、拍背等呼吸道護理,并對他們進行簡單的口頭健康教育。觀察組患者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循證護理,具體操作流程包括:(1)建立循證護理小組:選取科室1名副主任護師、2名主管護師及4名護師組成循證護理小組,由副主任護師擔任小組組長。小組成員首先通過“神經外科、氣管切開術、呼吸道護理、氣管套管”等關鍵詞在網絡上搜索相關的文獻資料,隨后將搜索到的資料結合患者的具體病癥進行有效篩選,以選取最符合患者臨床護理的科學性、合理性、實用性的文獻資料,最后結合篩選好的文獻資料和臨床護理經驗制定出針對性、個體化的護理方案。(2)確認循證問題:分析患者在臨床護理中最容易出現疏漏與失誤的護理危險因素,以提高患者的臨床有效率、改善護理質量與預后效果為目的對循證問題進行提出、討論與確定。(3)循證護理方案的具體應用:①心理護理:由于患者及其家屬對氣管切開手術的具體流程與臨床效果不甚了解,加之術后患者無法說話及生理的不適感都可能導致患者出現緊張、焦慮、恐懼等負性情緒,從而影響到臨床療效[3]。護理人員應在術前及時告知患者氣管切開術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并提前告知患者術后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以避免患者術后產生過多的恐慌感;術后積極通過眼神、肢體、文字等方式與患者進行溝通,鼓勵他們盡可能表達自身需求,并多加講述治療的成功案例以提高患者的治療自信心與依從性。②感染預防護理:為減少患者術后受到感染的概率,護理人員應對環(huán)境及護理操作進行針對性的感染預防護理。除保持溫濕度合宜(溫度22~24 ℃,濕度50%~65%)、每日對病房進行通風、紫外線空氣消毒外,還應使用消毒劑對地面、桌面進行有效擦洗(1日2次),每日更換氧氣濕化瓶、吸氧管道、霧化吸入器、吸痰管等物品,對循環(huán)利用物品則應徹底消毒干凈;實施護理操作前應加強手部的清潔與消毒工作,并佩戴好無菌手套,更換氣管切口敷料時應注意保護周圍皮膚的清潔與干燥,并用無菌紗布對切口進行覆蓋,以更好隔離外界病原菌的感染;嚴格控制病房的人員探視與陪護的數目與次數,以減少患者感染的概率。③氣管套管護理:囑咐患者術后避免自行拔管,以防止出現不良反應;術后一周盡可能避免更換氣管外套管,以防止氣道軟組織因頻繁插管而受到損傷及感染;對氣管套管進行有效固定,并盡可能選取患者舒適的方式進行固定;嚴格控制好套管的松緊度,以頸部及系帶之間保持一根手指的距離為宜,與皮膚接觸的系帶應用醫(yī)用透明膠帶固定;對氣管內套管進行有效清洗與消毒,并定期進行放氣出來,以防止分泌物附著在內管壁引發(fā)內套管阻塞、污染;實施拔管前應連續(xù)堵管2 d,直至確認患者的日?;顒蛹八哔|量無任何阻礙后方可拔管,拔管后的創(chuàng)口部位通過膠布覆蓋使其自行愈合,若患者需長期帶管導致創(chuàng)口無法自行愈合的應對其實施瘺孔修補術。④吸痰護理:每日定期對患者進行翻身、叩背等方式進行排痰護理,以促進分泌液排除,保持氣道暢通;若患者出現呼吸困難、肺部濕啰音等排痰指征時,護理人員可適當通過機械吸痰進行氣道護理,注意吸痰前后給予患者2~3 min高濃度吸氧,首先通過聽診器對痰液位置進行確定,隨后將硅膠吸痰管插入氣管套管內進行痰液吸氣,之后反折插入氣管15~17 cm處,打開負壓后緩慢退出,遇到分泌物時稍作停歇。護理人員在進行吸痰操作時應避免上下抽動,并保持動作輕柔,以免引發(fā)患者不適;如果患者痰液過于黏稠,則可適當滴入藥物或利用超聲霧化器進行痰液稀釋[4]。⑤氣道濕化護理:利用微量注射泵將0.45%氯化鈉溶液以4~6 mL/h的速度泵入氣管內,每日泵入量以220 mL為宜;若患者痰液過于黏稠,則可調整泵入速度為8~10 mL/h。
1.3 觀察指標
1.3.1 血氣分析指標比較:對兩組患者術后7日進行血氣分析,包括PaO2(動脈氧分壓)、PaCO2(二氧化碳分壓)和BE(堿剩余)3個指標[5]。
1.3.2 臨床觀察指標比較:包括留置管時間和肺部感染持續(xù)時間2個方面。
1.3.3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包括氣管黏膜損傷、氣管套管堵塞和肺部感染3個方面。
1.3.4 護理滿意度對比:通過本院自制護理滿意度問卷調查表對兩組患者進行調查,分為不滿意、一般滿意和非常滿意3個方面。
1.4 統(tǒng)計學方法:文中計數資料用(%)表示,組間比較運用χ2檢驗,計量數據用(±s)表示,組間比較運用t檢驗。應用SPSS20.0 for windows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血氣分析指標比較:由表1可知,對照組患者的動脈氧分壓和二氧化碳分壓比觀察組低,堿剩余比觀察組高,P<0.05。
表1 比較兩組患者的血氣分析指標(±s)
表1 比較兩組患者的血氣分析指標(±s)
2.2 臨床觀察指標比較:由表2可知,對照組患者留置管時間為(36.61±1.16)d,肺部感染持續(xù)時間為(27.86±1.69)d,與觀察組的留置管時間(24.01±1.31)d和肺部感染持續(xù)時間(21.31±1.02)d存在明顯差異,P<0.05。
表2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觀察指標(±s)
表2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觀察指標(±s)
2.3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對照組患者中有10例(20.83%)出現氣管黏膜損傷,有11例(22.92%)出現氣管套管堵塞,有9例(18.75%)發(fā)生肺部感染,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為62.50%(30/48);觀察組患者中有2例(4.17%)出現氣管黏膜損傷,有3例(6.25%)出現氣管套管堵塞,有2例(4.17%)發(fā)生肺部感染,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為14.58%(7/48)。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存在明顯差異,P<0.05。
2.4 護理滿意度對比:對照組患者中不滿意的有14例(29.17%),一般滿意的有18例(37.50%),非常滿意的有16例(33.33%),護理總滿意度為70.83%(34/48);觀察組患者中不滿意的有2例(4.17%),一般滿意的有21例(43.75%),非常滿意的有25例(52.08%),護理總滿意度為95.83%(46/48)。兩組患者的護理總滿意度比較差異明顯,P<0.05。
神經外科作為醫(yī)院一個重要的外科科室,所收治的患者均為患有神經系統(tǒng)及與之相關的器官、組織等疾病損傷,腦出血、腦梗死、腦外傷等為臨床常見病癥[6]。神經外科重癥患者由于臨床多伴有意識障礙與氣道障礙,需要實施氣管切開術以保持呼吸道暢通,但因為術后容易引發(fā)患者多種不良反應,因而需要臨床對其進行全面科學的呼吸道護理,以進一步改善患者預后。
循證護理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主要是通過護理人員針對患者具體病癥查閱相關資料、文獻,對其進行科學篩選以尋求具備真實性、可靠性、實用性的科學證據,并結合自身護理經驗與臨床實際實施針對性的護理干預[7]。該護理模式遵循了“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充分考慮到患者的臨床需求,及時給予合理性的護理幫助,有助于提高臨床有效率、改善護理質量與護理滿意度[8]。血氣分析作為臨床常用于鑒定機體是否缺氧、是否酸堿失衡的重要檢驗方法[9],其指征中的動脈氧分壓和二氧化碳分壓提高、堿剩余下降表示患者的肺功能及呼吸道有明顯改善[10]。由表3和表4可知,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更低,護理總滿意度更高,說明循證護理更能滿足患者的臨床需求,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偠灾?,對實施氣管切開術的神經外科重癥患者進行循證護理有助于提高呼吸道護理有效率與滿意度,減少其術后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值得在臨床上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