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麗?程霖
【摘要】目的 觀察擇時穴位貼敷對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后腹脹的療效。方法 選取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治的進行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患者60例作為研究的對象,隨機將患者分為兩組各30例,對照組按照常規(guī)貼敷時間在雙側下肢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穴進行敷貼,每天一次,每次兩小時;實驗組早上7時~9時進行穴位貼敷,貼敷的各項條件與對照組相同,并且觀察兩組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排氣、排便時間以及貼敷干預后48h腹脹程度。結果 4天后,兩組相比,實驗組結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時間合適的穴位貼敷的治療方法,能夠在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后,改善患者術后腹脹的狀況,加快胃腸道功能恢復,促進患者排氣。
【關鍵詞】子宮肌瘤剔除術;腹脹;穴位貼敷;氣滯血瘀
【中圖分類號】R6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18..01
國內腹腔鏡技術在不斷的完善之中,其中,以腹腔鏡為主的微創(chuàng)手術,其優(yōu)勢十分明顯,因此,腹腔鏡技術已經逐漸取代傳統(tǒng)開腹手術的地位,其已然成為較重要的治療手段之一[1]。專家們表示,腹腔鏡手術的術后癥狀極少,但其對胃腸道影響頗大,患者常出現腹脹等情況[2]。本研究就針對擇時對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后患者進行穴位貼敷干預治療,證實其臨床效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者60名 患者作為對象,隨機將患者分為兩組各30例,兩組患術前的操作均相同,兩組患者的身體狀況、性別等基本資料相比,差異沒有統(tǒng)計意義(P>0.05),實際具有可比性。且所有患者符合癥狀判斷標準,治療干預前48小時內沒有使用任何促進腸道功能恢復的藥物,并對此研究了解同意參與。排除惡性腫瘤晚期患者以及重度貧血和有嚴重并發(fā)癥患者、患有其他系統(tǒng)性疾病,并且?guī)в芯窦膊o法配合治療的患者。
1.2 方法
對照組在術后對患者進行普通的照顧,包括飲食合理化等,并且叮囑患者在術后六小時內禁食;在患者術后指導患進行適當活動,術后第一天引導患者在床邊活動;患者所使用的穴位貼敷藥物,按一定比例在患者雙側下肢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穴進行貼敷,每天1次,每次兩小時。
實驗組,除了依照對照組的基礎護理外,術后,次日早上7:00-9:00,進行穴位貼敷,貼敷穴位以及保留時間和貼敷的藥物與對照組一致。
1.3 指標觀察及判定
待患者術后六小時聽取腸鳴音,直到其恢復正常;護理人員囑咐病人及家屬及時將首次排便、氣情況匯報給護理人員;患者腹脹程度,將兩組干預后48h的腹脹程度進行統(tǒng)計,量表分為四個等級,無腹脹感覺,輕度腹脹,中度腹脹,重度腹脹,總分為4分,分值越高,腹脹程度越高,通過對患者詢問進行判定。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利用SPSS 16.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計數資料數據分別用“x±s”和(n,%)表示,兩組間比較檢驗用t和x2,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實驗組數據意義更優(yōu),差異具有統(tǒng)計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在中醫(yī)上,其認為人體的12條經脈對應了12個時辰,經脈中的氣血變化會隨著時間的變化發(fā)生改變,例如,寅肺部的氣血旺,卯時大腸的氣血旺,辰時胃部的氣血旺,午時心臟的氣血旺。
根據中醫(yī)學理論,其認為患者在術后有淤血,殘留在身體之內會影響血脈的正常運行,導致氣血滯緩,從而引起脾胃等運行不暢,患者的腸道功能受阻,患者會出現某些癥狀;由于手術的某些因素也會導致患者氣血受損,從而導致患者體內的氣機運行不暢,因此,可以通過調理胃經,而實現胃腸道功能的恢復[3]。
據悉,足三里穴是陽明胃經的合穴,其具有消積化滯,通筋活絡以及調理氣血的作用,同時也可以調節(jié)人體的免疫力,增強人體抗病能力;上巨虛則在治療消化道疾病時,頗為有力;下巨虛主要可以解決腹脹腹痛的問題。這三個穴位都離傷口較遠,可以避免污染手術切口,故本研究采用這三個穴位進行患者術后治療。
綜上所述,患者經治療后,其腹脹情況相比對照組有了明顯改善,且并無不良反應,促進患者腸道功能的恢復,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曹彩霞.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患者的療效[J].醫(yī)療裝備,2020,33(04):43-44.
[2] 吳 滌.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與傳統(tǒng)開腹手術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療效比較[J].中國實用醫(yī)藥,2020,15(06):69-71.
[3] 黃錦華,王 玲,許金琴.擇時消脹穴位貼敷對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后惡心嘔吐的影響[J].中國內鏡雜志,2016,22(0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