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巖 牛俊美
摘 要:伴隨全球化進程加快,全球化時代使世界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集體,但是,全球化時代在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tài)等不同方面的危機。本文主要探討全球化時代對大學生道德教育的挑戰(zhàn)。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優(yōu)先發(fā)展教育事業(yè),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工程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yè)放在首位,因此,大學生的道德教育在全球時代具有必要性,本文主要從大學生德育的含義及必要性、文化全球化的含義及其特征、大學生德育受到的挑戰(zhàn)以及如何加強大學生德育四個方面進行論述。
關鍵詞:大學生;德育;文化全球化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優(yōu)先發(fā)展教育事業(yè),大學生的德育工作是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并從古代一直流傳至今。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學生這一受教育群體主體性意識不斷增強,創(chuàng)造能力不斷提高,個性化凸顯,外加文化全球化浪潮的推動,給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帶來前所未有的“新鮮感”,大學生也在潛移默化中被影響。因此本文將立足于新時代,針對文化全球化的時代特點,探討大學生德育面臨的挑戰(zhàn)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一、大學生德育的含義及必要性
(一)大學生德育的含義
談及德育問題,我們不得不提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仁”是其主要的核心思想,孔子教導我們要“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從人性論的角度,孔子主張“性相近,習相遠”,孟子主張“性善論”,荀子主張“性惡論”他們均強調后天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西方也有不少學者對學校道德教育提出觀點,首先洛克對教育極其重視,提出“紳士教育”,并指出德育、智育和體育要協(xié)同發(fā)展。杜威指出“道德即教育”的著名論斷。本文認為“德”主要是指道德,道德表示人性的提高,“育”主要是指教育,即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人格。大學生德育就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一方面提高自身的理論修養(yǎng),另一方面塑造健康的人格。1995年頒布的《中國普通高等學校德育大綱(試行)》中明確規(guī)定:“德育即思想、政治、品德教育,他體現(xiàn)教育的階級性和社會性,是學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智育、體育等相互聯(lián)系,彼此滲透,密切協(xié)調,共同育人?!盵1]在新時代下,對大學生進行德育工作,從宏觀層面說,就是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貫徹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并最終實現(xiàn)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從微觀層面來說,就是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人格、正確的價值觀。
(二)大學生德育的必要性
1.德育是實現(xiàn)大學生培養(yǎng)目標的要求
新中國成立以后,意識形態(tài)的工作已經引起黨和國家的注意,并把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當作是直接關系社會主義建設成敗的關鍵因素。高等學校是培養(yǎng)人才、教授知識、傳遞正能量和立德樹人的重要場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立德樹人。毛澤東曾明確提出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目標,高等學校是培育新人的重要場所,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培育社會主義的接班人,是每一所高等學校共同的目標,也關系到國家未來的發(fā)展。習近平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也強調新時代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必須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因此,以人為本、立德樹人,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纳鐣髁x新青年是高等學校的目標,以以人為本為核心的道德教育是實現(xiàn)大學生培養(yǎng)目標的要求。
2.德育工作是與時俱進的時代需要
當今社會,是信息化社會,是大數據的時代,人們之間交流可以跨越時空界限,信息交流平臺日趨多樣化,人們彼此之間是透明的存在。正是在這種環(huán)境下,擁有極強接受能力而又毫無敏銳判斷力的大學生群體,極容易遭受精神上的傷害,甚至從此誤入歧途,同時,大學生群體的主體性意識日益凸顯,思想極其活躍,如何引導大學生正確地發(fā)揮其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是新時代對德育工作提出的要求。習近平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說“努力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边@是新時代的呼喚,新時代呼喚新內容,新時代德育工作的內容反映了與時俱進的新思想、新觀念,使學生緊跟時代的步伐,引導大學生自主自覺選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自覺選擇的基礎上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
3.德育是自身發(fā)展的現(xiàn)實需要
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jié)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黨的十九大報告也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大學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希望,擔負著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任,因此,新時代的大學生首先必須要有正確的思想引領,即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引領,從而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此外,進行德育教育,不僅僅是培養(yǎng)正確的價值觀,還要培養(yǎng)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理想是指引的燈塔,是打開成功大門的導火索,在實現(xiàn)理想的努力奮斗中不斷汲取知識、增強本領,實現(xiàn)自身的發(fā)展和超越;最后,德育塑造大學生健康的人格。總之,正確價值觀的確立,遠大的理想的確立、健康人格的塑造都是大學生自身不可缺少的法寶。
二、文化全球化的含義及特征
(一)文化全球化的含義
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詞,既是一種概念,也是人類社會發(fā)展中的一個過程,它主要指各國之間政治、經濟等方面密切合作,相互依賴。而文化全球化,是隨著經濟、政治全球化的產生而發(fā)展起來的,主要是指各種觀念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依賴。它可以打破時間和地域的限制,使人類活動越來越高度社會化。
(二)文化全球化的特征
1.繁雜多樣的流行文化盛行
全球化在文化方面的表現(xiàn)第一大特征就是各種文化相互交融,蓬勃發(fā)展,成為當下的流行文化,這也反映了在當下全球化的時代,文化之間的碰撞必不可少,但是流行文化不等于全部正確的文化,拜金主義、功利主義等惡俗的流行文化通過各種傳播載體在校園中盛行,這使得文化辨識能力并不成熟的學生深受影響,這是文化全球化的一大特征。
2.傳統(tǒng)文化與外來文化交匯
全球化時代,國外文化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互交融沖擊,這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使中華文化走出國門,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但在它一定程度上也產生了傳統(tǒng)文化否定論、崇洋媚外等不良現(xiàn)象,“圣誕節(jié)”“白色情人節(jié)”“萬圣節(jié)”等西方節(jié)日相比較于“端午節(jié)”“清明節(jié)”等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更受學生喜愛,這不利于當代大學生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不能汲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營養(yǎng),不利于自身素養(yǎng)的提高和人格的完善,對大學生德育提出了挑戰(zhàn)。
3.文化傳播方式多樣化
全球化時代帶來的不只是蓬勃發(fā)展的各種文化,文化傳播的途徑也在蓬勃發(fā)展。微信、微博、貼吧、論壇等多樣的文化傳播方式使得文化能夠更快地被人所熟知,一方面,在各種平臺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可以使學生這一受教育群體充分表現(xiàn)其主體性和個體性,但在另一方面不良文化也能夠通過這些載體快速傳播,侵蝕大學生的心靈,污染學校陣地,這是文化全球化的產物。
文化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對傳統(tǒng)文化帶來沖擊,傳播方式的多樣化在打開人們眼界的同時,也對大學生道德教育帶來了挑戰(zhàn),在接受學校系統(tǒng)的德育教育之前,大學生通過各種傳播媒介已經受到了其他價值觀念的影響,價值觀一旦形成,無論正確與否,都很難改變,這對大學生的道德教育是毫無益處的,為此,如何正視這些價值觀念的挑戰(zhàn),如何防范和避免是我們應考慮的問題。
三、全球化時代對大學生德育提出的挑戰(zhàn)
(一)繁雜多樣的流行文化對大學生德育的沖擊
全球化時代各種文化蓬勃發(fā)展,充分展示其活力。但在這些流行文化當中,不乏惡俗文化,對大學生的未來有著嚴重的不良影響,對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有著嚴重的不良影響,例如“非主流文化”“娘炮文化”“追星文化”等,這些文化大都蘊含著不勞而獲、自私自利等精神特征,并使得文化辨識能力還不夠成熟的大學生沉迷其中。2018年播出的《開學第一課節(jié)目》帶來的“娘炮爭議”一時間成為網絡熱詞,“娘炮文化”給大學生帶來的是更少的陽剛之氣和更多的不良習慣。然而不僅僅是“娘炮文化”,一時間還有許多類似的不良文化成為網友們口誅筆伐的對象。
(二)外來文化與傳統(tǒng)文化的交匯對大學生德育的沖擊
全球化勢必造成外來文化與傳統(tǒng)文化的相互交融,面對這樣的情況,很多學校都開始采取聘請外籍教師等方式進行跨文化教育,以便減少文化交融對于大學生的影響。然而大量的外教課和外來文化學習可能會造成大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否定論、崇洋媚外等不良德育狀況?!肮n”“精日”等不良風氣盛行。2018年4月網名為“潔潔良”的網友在微博上使用侮辱性詞匯發(fā)表言論,然而她的真實身份竟是廈門大學在讀博士生田××?!皾崫嵙肌笔录宫F(xiàn)了在外來文化和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下,部分文化辨識能力不成熟的大學生不能堅守社會主義本心,否定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歷史,崇洋媚外的不良德育狀況。
這些思潮的傳播和蔓延,給學生帶來“新鮮感”的同時,也帶來思想觀念和價值觀上的沖突,這同樣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挑戰(zhàn),大學生處于價值觀念、理想信念的培育時期,抵制不良思潮的侵蝕,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若無正確價值觀的指引,也難以塑造健康的人格。因此,科學地分析不同的社會思潮,提高認識社會和鑒別各種社會思潮的能力,這就需要高校老師的正確引導,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做好學生的德育工作。
(三)文化傳播方式多樣化對大學生德育的沖擊
全球化時代,新媒體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以及網絡電視等新媒體給人民生活帶來了便利與歡樂,但是在此背后,我們思考新媒體帶給我們的不僅只有正能量,其中的負面消息會讓人從此墮落。廈門大學田××事件,由于在微博發(fā)表辱華言論,使得該生被開除黨紀、退學。大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希望,辱華言論反映高校對學生思政教育的現(xiàn)狀確實有待提高,由于新媒體的公開性、復雜性的特點,一方面它可以使大學生廣交朋友、開闊視野、及時了解國家的政策法規(guī),對于自身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積極作用,但另一方面,我們更應該看到新媒體的復雜性,稍不留意,就會被集體圍攻,新媒體本是學生之間互相交流心得、宣泄道德情感、表達道德觀念的載體,但是有一部分人,利用新媒體的公開性,對其進行攻擊,使得新媒體不能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同時,新媒體的發(fā)展也造就了一批“宅人”,已經漸漸地忘記“艱苦奮斗”的傳統(tǒng)美德,也漸漸忘記“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古訓。長此以往,新媒體對學生接受道德教育會帶來更加嚴重的挑戰(zhàn)。
綜上,文化全球化帶來的不良觀念已經嚴重侵蝕大學生的思想,青年一代是祖國未來的希望,青年興則國家興,在大學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健康人格培養(yǎng)的重要階段,加強對其思想道德教育必不可少。
四、如何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
(一)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學校思潮
我國改革開放已經走過40多個春秋,全球化進程持續(xù)推進,在新時代下,文化領域中的矛盾不斷凸顯,各種社會思潮異?;钴S,并逐漸呈現(xiàn)多元化。為了應對文化全球化帶來的不良社會思潮,我們首先要抓住學校這個主陣地,牢牢抓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一主流思潮,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復雜的多元社會思潮,這是加強大學生德育工作的重點。在具體措施方面,一方面,可以通過課堂知識的講述,讓學生充分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通過與學生的互動、交流,使之逐漸成為學生們自覺的意識,時刻用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武裝頭腦,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凝聚力量,用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鼓舞大學生,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培養(yǎng)大學生。另一方面,我們也要互相包容,尊重差異,由于信仰不同、文化習俗不同,也由于人的差異性,對不同的社會思潮有不同的理解,我們允許差異存在,求同存異,但是在多樣的文化差異背后,唯一不變的,也是最根本的是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一主流思潮,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成為大學生思想共識,成為奮發(fā)向上的精神指引。
(二)打造一批高質量的教師團隊
涂爾干曾最早提出“內化”的概念。他認為,“內化是外部物質動作向內部精神(即心理)動作轉化的過程。內化是價值觀、社會道德觀轉化為個體行為習慣。道德是一個命令的體系而個人良心只不過是這些集體命令內化的結果,內化的基本過程是從‘紀律發(fā)展到‘民主的過程?!盵2]要想使道德深入人心,就必須依靠外力即老師的正確引導。各個高校均開設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課,該課程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進而塑造健康的人格,一方面是人性的提高,另一方面是人格的塑造。老師有“教書育人”的責任和義務,思想政治課老師尤其要注重同學們思想道德素質的培育,在課堂上,一方面老師要時刻關注學生思想的變化,注意引導學生緊跟課堂節(jié)奏,另一方面,老師要積極創(chuàng)新課堂方式,由灌輸式課堂向互動式課堂轉變,在互動式課堂中不斷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同時,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教師隊伍的培養(yǎng),不斷加強對教師隊伍建設的投入,并通過教師培訓等多種方式,逐步提升他們的政治和業(yè)務素質,這是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養(yǎng)重要的一環(huán)。
(三)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
新興網絡媒體是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載體,一方面,網絡的運用已經深入到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網絡也深刻影響著人們的價值取向和道德觀念,因此,高校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充分發(fā)揮網絡的積極作用,在高校中,智能手機因其便于攜帶性成為學生目前使用最多的交流工具,高??梢越柚鷮W校的微信公眾號、學校官方微博等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使學生無時無刻都接受社會主義的熏陶。另一方面,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旗幟鮮明反對和抵制各種錯誤觀點,對于網絡暴力現(xiàn)象,要嚴格抵制,對于網絡中傳播的多元文化,我們要有清醒的頭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自覺抵制不良誘惑,”我們對待文化多樣化的態(tài)度就如同我們對于食物一樣,必須經過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腸胃運動,送進胃液唾液和腸液,把它分解成為精華和糟粕兩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華,才能對我們的身體有益?!盵3]因此必須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頭腦,使網絡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載體,使網絡發(fā)揮其積極作用,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
文化全球化帶來了潮流文化,沖擊著傳統(tǒng)文化,并且以其多樣的傳播方式向大學生滲透,給大學生德育帶來了挑戰(zhàn),在新時代下,應對文化全球化帶來的挑戰(zhàn),我們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學校思潮,同時不斷提高教師隊伍的教學能力,以其獨特的感染力和號召力對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最后給大學生營造良好的思想交流陣地,在平等開放的環(huán)境中取長補短,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
參考文獻:
[1]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教育大綱(試行)[J].中國高等教育,1996(2):4.
[2]胡守芬.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0:319.
[3]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M]//.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
[4]劉晶.英語跨文化交際教學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6.
[5]于茜.全球化傳播中“受眾同質化現(xiàn)象初探”[J].傳媒國際評論,2011(1).
[6]胡翼青,柴菊.發(fā)展傳播學批判:傳播學本土化的再思考[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