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見義勇為是我國的傳統美德,但是近年來由于我國很多見義勇為行為實施者權益沒有得到法律保護而導致人們對這一行為的看法大打折扣,使得人們對見義勇為的執(zhí)行度不斷降低,對于社會的長遠發(fā)展十分不利。且我國法律中涉及到見義勇為行為的內容較少,對這一行為人的保護力度不足,也造成了人們在這方面的執(zhí)行度不夠?;诖?,本文就圍繞見義勇為民法保護進行了分析與探究,并提出一系列見義勇為民法保護的完善建議。
[關鍵詞]見義勇為;民法保護;執(zhí)行度;傳統美德
中圖分類號:D9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20)17-0188-02
作者簡介:張陽洋,女,本科,任職于哈爾濱市煙草公司呼蘭分公司,研究方向:民商法。
見義勇為是我國政府所提倡的良好風尚,其對于我國社會的穩(wěn)定與和諧意義重大,理應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法律應當對這一行為進行全面保護。但是從實踐來看,我國法律對見義勇為行為的保護卻并不全面,甚至一些時候見義勇為行為人會受到反面非議,遭受來自心理和物質雙方面的傷害,因此社會上普遍對見義勇為的積極性不高,這也凸顯出我國政府對見義勇為法律規(guī)范進行完善的必要性。
一、見義勇為的概述
(一)見義勇為的含義
從整體上來看,所有保護人民合法權益、保護公共財產安全、保護國家安全的做法都可以被叫做見義勇為。我國法律中并沒有針對于見義勇為做出科學的定義,甚至很多文件中沒有提到這種行為,這是法律上的漏洞,應當得到完善。青島市地方法律在1991年加入了見義勇為方面的內容,對這一行為進行了保護,之后我國很多地區(qū)也逐漸開始在法律中納入了見義勇為方面的內容,這提升了見義勇為的法律保障效力。但是不同地方法律之間是存在較大差異的,各個地區(qū)在這方面的立法并不統一,如一些地區(qū)認為見義勇為的實施主體是本國公民,而還有一些地區(qū)則不對這一主體進行限制;從認定方式層面來看,一些地區(qū)限定其是與違法犯罪行為做斗爭,而還有一些地區(qū)在其行為中納入了搶險救災行為。由于不同地區(qū)的法律規(guī)定不同,為司法處理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所以亟待對其進行完善。
(二)見義勇為的必要法律條件
首先,見義勇為行為的實施主體必須是自然人。其次,見義勇為的實施者具有救助他人的心理,或具有致自己于危難之中的行為。在國家、公民等主體受到危害的時候,實施者可以從一定程度上對其提供保護。再次,實施者不受法律規(guī)定的義務。這指的是實施者本身并沒有義務去救助受害人,其救助行為完全出自于自身意愿,所采用的處理方式也依據自身的主觀判斷來選擇。最后,實施者能夠起到減少公共損害和保護集體利益的作用。也就是說實施見義勇為行為的人員其目的和出發(fā)點是好的,能夠對個人、國家或者集體帶來積極作用。
二、我國民法對見義勇為行為的保護
見義勇為雖然是我國的傳統美德,對于國家的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意義重大,但是我國民事立法中關于這方面的規(guī)定卻并不多,一些法律中僅僅是略微提到這方面的內容。我國法律對這一行為的保護基本上都是通過補償來實現的,詳細的補償方式有如下三種:
(一)侵權人補償
侵權人補償指的是由侵權人對見義勇為實施者進行補償的行為,從我國司法實踐角度來看,如果在實施見義勇為的過程中,實施者受到了侵害或者受到了損失,那么其能夠向危害利益的行為人主張權利,以此得到對應的補償。具體來看,這一種做法能夠從《民法通則》和《侵權責任法》中得出依據。
(二)被救者補償
被救者補償指的是由被救者作為補償主體對見義勇為實施者提供補償的行為。通過對我國《侵權責任法》進行分析發(fā)現,其中有如下規(guī)定:見義勇為行為人在實施過見義勇為行動之后,可以向被保護的受益人申請補償。就實踐而言,如果因為案件過于復雜而導致侵權人缺失,或者存在模糊不清的情況,為了對正義進行倡導,合理維護英雄的合法權益,能夠依據無因管理規(guī)定,使被救者提供一定的補償給施救者。
(三)國家補償
見義勇為是一種自愿性行為,在危難時刻實施者會毫不猶豫挺身而出,不考慮后果,但是如果其利益受損,在對自身合法權益進行主張的時候,可能并不會如此干脆。假設被救者或者侵權人沒有能力為施救者提供補償,或者他們由于種種原因而不愿意提供補償,為了確保施救者的利益不受損,倡導正義,就應當由國家來發(fā)揮補償作用。也能夠說國家救助是見義勇為救助的終極途徑。從公共行政視角而言,實施見義勇為行為的人向他人伸出援手是幫助政府對公共秩序進行維護的重要表現,而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具有賠償的義務。
三、見義勇為民法保護的完善建議
通過對見義勇為民法保護進行完善,科學規(guī)定見義勇為的保護途徑,能夠為人們更積極地實施該行為做好保障,對于這一傳統美德的發(fā)揚意義重大。基于此,本章節(jié)找出我國民法中關于見義勇為方面內容規(guī)定的不足,并提出對應的完善建議。
(一)做好細節(jié)性規(guī)定,保護見義勇為者的權益
在現實生活中,時常會發(fā)生見義勇為行為人救助他人而使自身利益受損的情況,我國法律中針對于這一行為的規(guī)定并不多,最新的規(guī)定是在《民法通則》中,其對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進行了規(guī)定,說明在侵權人無法承擔或者沒有侵權人的狀況下,受益人應當為救助人提供適當的補償。不過其在補償責任上,對受害人請求規(guī)定的是“可以”給予一定補償,這就說明被救者是否提供補償完全是結合自身意愿的,并沒有強制對其進行規(guī)定,這一內容較為抽象,缺乏操作性。在實踐中,見義勇為實施者在實施救助的過程中很多時候不僅會導致自身面臨損害,而且還可能會導致他人或者受益人受到損害,因為這樣的事件通常是發(fā)生于緊急情況下的,時間較短,實施救助者很難在這么短的時間中全面考慮。臺灣法律規(guī)定就受益人損害而言,實施者只要不存在重大過失或者主觀故意就能夠免責,就第三人損害設定了一定的限度,認為只要實施者沒有超過該限度,那么也可以免責。我國《民法總則》雖然就受益人補償進行了規(guī)定,但沒有說明有無涵蓋適當補償,且規(guī)定了救助人責任免除方面的內容,且沒有對免除范圍進行明確。這些規(guī)定較為籠統,不夠清晰,操作性不高,為了使見義勇為行為更好傳遞,對實施者的合法權益進行維護,應當對這些內容進行完善。具體來看,可以出臺專門的見義勇為法律制度,對見義勇為相關的每一個行為都進行清晰規(guī)定,明確見義勇為的賠償標準,使相關人員能夠做到有法可依,更好地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
(二)構建基金會代位求償制度
當前我國見義勇為補償制度的規(guī)定并不合理,法律中僅僅是規(guī)定了受益人應當對施救者提供補償,但并沒有明確補償的標準,也沒有做強制性要求,這難免會導致施救者面臨一定的困難。而通過基金會代位求償制度的構建,則能夠更好地維護見義勇為實施者的利益。比如在實施者利益受到損害的時候,基金會首先應當對其提供補償,以對其損害進行彌補,而相應的代位求償權就由基金會來享有,其可以按照具體的規(guī)定來實施代位求償。如此一方面能夠對實施者提供必要的保護,另一方面還可以消除其訴訟難題。
(三)明確補償范圍和標準
我國學術界針對于見義勇為的保護途徑有不同的理解和認識,一些學者認為在對見義勇為實施者保護的時候要按照《民法通則》中受益人償付的規(guī)定來,而還有一些學者認為應當由侵權人來承擔賠償責任,受益人能夠依據實際情況為見義勇為者提供補償。這兩種觀點的出發(fā)點不同,也存在本質上的差異,前者認為見義勇為者的損失應當全部由受益人來承擔,而后者認為侵權人是主要承擔主體,而受益者是輔助補償主體,不難看出雙方是存在一定沖突的。如果不對這一問題進行解決,勢必會影響司法公正性。為了更好地解決這方面問題,要對我國見義勇為民法保護進行健全和完善,可以從如下兩個方面對這方面的內容進行修訂:第一,在規(guī)定補償依據的時候要根據見義勇為者受損情況來,也就是將“見義勇為者受損多少”作為具體的補償依據。第二,要對補償范圍進行明確,規(guī)定補償不僅僅局限于財產損害,同時也包含人身損害。
四、結語
見義勇為的民法保護是否科學、全面直接關系到我國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關系到我國傳統美德的發(fā)揚,當前我國民法中針對于見義勇為保護的規(guī)定還不是十分全面,一些規(guī)定缺乏操作性,亟待進行完善和修訂。本文對這些不足進行了總結,并結合實際情況提出對應的完善建議,希望能夠為我國民法更好地保護見義勇為行為提供參考,全面維護見義勇為行為人的合法權益,推動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