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馬 璐
(合肥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呼吸內科三病區(qū),安徽 合肥 230000)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一種以持續(xù)性氣流受限不完全可逆為特征的慢性疾病,呈進行性發(fā)展,與肺部對有害氣體或有害顆粒的異常炎癥反應有關[1]。本研究重點探討醫(yī)養(yǎng)結合模式下的延續(xù)性護理對老年COPD患者依從性、肺功能的影響,本文詳細報道如下。
回顧我院呼吸內科2019年2月~2019年10月收治的COPD患者70例的臨床資料,按照護理模式不同,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對照組中男19例,女16例;年齡42~84歲,平均(63.28±5.87)歲;。觀察組中男21例,女14例;年齡42~83歲,平均(63.14±5.72)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guī)護理及出院指導,給予出院指導。
1.2.2 觀察組
給予醫(yī)養(yǎng)結合模式下的延續(xù)性護理,具體:1)成立醫(yī)養(yǎng)結合模式下的延續(xù)性護理小組,小組成員含有5名呼吸內科護理經驗的護士、1名護士長、1名康復師、1名心理醫(yī)師、1名全科醫(yī)師、2名呼吸科醫(yī)師。2)干預內容:①運動護理:例如:太極拳、散步、節(jié)奏較舒緩的交誼舞等等,運動強度不宜過大,運動時間不宜過長,但是要注重運動的質量與周身各個肌肉的協調。②心理護理:定期加強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日常生活指導,使患者精神壓力、心理負擔得到有效緩解,積極配合功能鍛煉,提高護理滿意度,并且有效降低再住院率。③氧氣吸入護理:在出院前,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氧氣吸入的意義、操作方法,為患者準備吸氧設備,教會患者及家屬吸氧設備的使用方法。④人工阻力呼吸護理:部分慢阻肺患者存在肢體活動受限的情況,可教會患者人工阻力呼吸法,比如吹氣球,教會患者正確吹氣球方法,告知注意事項,每天訓練5~6次,每次持續(xù)3分鐘。⑤呼吸操:住院前,教會患者呼吸操,雙手往上時吸氣,而往下時將氣體呼出。抬高雙腿,最大限度提高膝蓋,在抬腿過程中最大限度吸氣,放下時將氣體呼氣,鍛煉20次。3)干預形式:一是電話隨訪及家庭訪視,穩(wěn)定期的患者每月隨訪一次,家庭隨訪三個月一次。二是微信。
(1)兩組鍛煉依從性比較。(2)兩組干預前、干預60d后肺功能比較:包括第1秒用力呼氣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氣量占預計值百分比(FEV1/FVC)等。
用SPSS 25.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若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依從性為94.29%(33/35),高于對照組的82.86%(29/3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觀察依從性比較[n(%)]
干預60d后,兩組FVC、FEV1及FEV1/FVC水平均較同組干預前提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干預60d后肺功能比較(x±s)
醫(yī)養(yǎng)結合模式下的延續(xù)性護理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站在患者的角度分析問題,取得患者信任。心理干預能夠使得患者正視疾病,提高鍛煉依從性。醫(yī)養(yǎng)結合模式下的延續(xù)性護理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中的應用,提高鍛煉依從性,改善肺功能。本次研究與既往研究不同點在于,本次研究充分利用微信干預,掌握微信使用方法的患者可自行通過微信了解護士發(fā)送關于鍛煉、吸氧等視頻,不會使用微信的患者由家屬負責監(jiān)督患者,基于微信平臺的延續(xù)性護理對空間及時間限制較小,能夠利用視頻、圖片、文字、語音等多種形式介紹疾病知識,具有人性化及直觀等特點,進而使得患者更加容易接受。據分析本組研究得知,觀察組鍛煉依從性、FVC、FEV1及FEV1/FVC水平與對照組相比有明顯差異(P<0.05)。
綜上所述,醫(yī)養(yǎng)結合模式下的延續(xù)性護理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中的應用,提高鍛煉依從性,改善肺功能,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