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許許多多學者對哲學這一概念進行了分析和解釋,由此形成了不同的觀點,筆者認為哲學就是形而上學,形而上學是哲學的內在本質或者根本性質,它是一種用形而上的思維范式解釋世界、人、自然的存在的存在哲學。
關鍵詞:實踐;形而上學;翻轉
1.對哲學—形而上學概念的厘定
對于哲學概念,筆者淺薄認為哲學就是形而上學,形而上學是哲學的內在本質或者根本性質,它是一種用形而上的思維范式解釋世界、人、自然的存在的存在哲學。也就是說哲學不是一門實證的或者應用型的科學,而是一門純理論的學科或者說是一種思維方式。在中西思想史上(或者哲學史上)對哲學有不同的概念稱謂,西方哲學領域稱為形而上學、物理學之后、存在、是、等這都是哲學的不同規(guī)定,在中國古代哲學中不同時代對現(xiàn)在我們稱之為哲學的概念也有不同的稱呼,先秦子學、兩漢經(jīng)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以及清代顯學,其實這都是哲學或者形而上學,中西方所研究的都是關于世界、人以及自然的學問,只是采用的視角不同,總而言之這都是屬于形而上學。高清海老先生從歷史角度來把形而上學說界定為兩種不同的概念。(一)可以說,形而上學乃是哲學的根本性質,(二)也可以說“形而上學”是哲學在某一特定發(fā)展階段中所確立的理論形式。從前者來看,形而上學是哲學的根本性質,也是人的本性的根本體現(xiàn)。從后者來看,形而上學只是歷史上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的一種理論體系。形而上學作為“曾經(jīng)是”的哲學,只是反映了形而上學規(guī)定的“形式”方面,因此成為歷史上“特定形態(tài)”的形而上學。從今天的認識水平看,“曾經(jīng)是”的形而上學只是人最初把握人與世界相互關系的“物種”思維方式的理論產(chǎn)物。形而上學就其反應哲學的根本性質而言,是貫穿哲學的發(fā)展始終的。哲學的形而上學,根源于人類的實踐的存在方式。人的存在就是人的生命活動。然而,人的生命活動并不是動物式的本能的“生存”活動,而是“使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識的對象”的“生活”活動。是人類把握世界的一種基本方式。這個命題具有雙重含義:其一,不能用哲學方式代替其他方式;其二,不能以其他方式代替哲學方式。因此,對哲學的理解,就是對哲學以何種方式把握世界的理解。從這種思路出發(fā),哲學就是是:區(qū)別于宗教、藝術和科學的“哲學方式”的特殊性質和獨特價值,在于它是人性的理論自覺,是一種表征人的形上本性的“形而上學”,即作為理論形態(tài)的人類自我意識的“形而上學”。
2.西方形而上學的理論的內在翻轉
正如康德所指出的:“人類精神一勞永逸地放棄形而上學研究,這是一種因噎廢食的辦法,這種辦法是不能采取的?!焙诟駹栐谶壿媽W中指出一個有文化的民族竟沒有形而上學——就像一座廟,其他各方面都裝飾得富麗堂皇,卻沒有至圣的神那樣。因此形而上學是我們不能回避的,在我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就像陸老師所說形而上學的發(fā)展不是平緩的,而是顛簸的這里既然說到發(fā)展那就會存在揚棄、否定、批判等概念,因此形而上學的發(fā)展是顛簸的經(jīng)歷了不同的翻轉和顛倒的。形而上學發(fā)展史上的第一次翻轉表現(xiàn)為以柏拉圖主義為代表的“在場形而上學”(metaphysics of presence)向以康德和黑格爾為代表的“主體性形而上學”(metaphysics of subjectivity)的翻轉。眾所周知,亞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名為《形而上學》在希臘文中, “形而上學”具有“超出”的含義。這詞并不是亞里士多德創(chuàng)制的。實際上,亞里士多德把研究“存在者之為存在者” (being qua being)的學問稱之為“第一哲學”(the first philosophy)。后來亞里士多德把形而上學稱為物理學之后,“后”在這里應該是反思批判的前提的意思,因為我們知道古希臘時期人們出于對自然界的驚異或者詫異而對世界的起源進行研究,形而上學的歷史是從亞里士多德開始的。
3.馬克思對西方形而上學的實踐論顛倒
剛才從形而上學的歷史嬗變入手,分析了形而上學是哲學的核心以及其發(fā)展過程,指出形而上學的發(fā)展過程只是形而上學思維方式的不斷演進過程。在這里將要證立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質上也是一種形而上學,只是他在與舊形而上學思想的交織和理論視界的糾纏與碰幢中創(chuàng)立了實踐批判的思維方式,實現(xiàn)了哲學形而上學的一次革命性變革。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創(chuàng)立以前思辨形而上學在哲學領域處于絕對的統(tǒng)治地位。正如我們前面的分析,這種形而上學不管是傳統(tǒng)的知性思維方式還是黑格爾的思辨思維方式,它們的共同特征就是試圖從多樣的世界中抽象出一個超驗的、普遍的本質,并用這一本質來解釋世界的存在與人的存在,從柏拉圖的理念到黑格爾的絕對精神莫不如此。這樣的追求本身就陷入了一個思維的難題。因為,一方面,要尋找一個抽象的、普遍的、絕對的本質,就得建立一個封閉的、抽象的思維體系;另一方面,現(xiàn)實世界的多變與復雜性,使得我們在多中求一時又似乎永無止境。黑格爾試圖運用其思辨的思維方式來消解這一難題。但他沒有成功。馬克思看到了這種思維方式的困境,他認為這種抽象的、虛幻的思辨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馬克思認為人類社會的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边@種活動就是實踐,人類社會歷史的過程就是實踐的過程。在馬克思主義哲學里,實踐不僅僅是一個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而且是人的一種特殊的存在方式,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第一概念,是全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
李守渠(1984年—),男,漢族,山東梁山人,貴州財經(jīng)大學商務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