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一達
故宮午門
明代的北京,內城有9個城門樓子,除了正陽門屬于“帝王門”之外,其他都屬于“平民門”。
所謂“帝王門”,即平時城門不開,即便開了,一般老百姓也不能走,是只能皇上走的門,顧名思義,“平民門”則是平民百姓走的門。
宣武門老照片
老北京人有一種說法,北京城是按《周禮·考工記》設計的,所以每個城門的位置和名字都是有講兒的。
古代人重視風水學,風水,也叫“堪輿”。您或許有所不知,明代北京的內城,除正陽門之外的8個城門,都是按照《周易》的八卦和《奇門遁甲》的說法,來確定的方位:
西北方的門,屬八卦的“乾”位,為“開門”;
西方的門屬“兌”位,為“驚門”;
北方屬“坎”位,為“休門”;
東北方屬“艮”位,為“生門”;
東方屬“震”位,為“傷門”;
東南方屬“巽”位,為“杜門”;
南方屬“離”位,為“景門”;
西南屬“坤”門,為“死門”。
按“八卦”的說法,“生”“開”“景”是吉門,其他的屬于兇門。當然,這是《周易》“天地人”的方位之說,并不足以說明老北京城門的屬性。
不過,位于西南方的宣武門,在清代是走刑車的,您瞧這是不是屬于“死門”?
我小的時候,聽說書的人講書,常常聽到某大臣惹惱了皇上,于是龍顏大怒,一道諭旨:將其“推出午門斬首”。那會兒,我總覺得故宮的午門,是斬首殺人的地方。
長大了以后,才知道敢情“推出午門斬首”,是民間老百姓的一種訛傳。
故宮,也就是紫禁城有4個城門,南邊的城門是端門,北邊的城門是神武門,東邊的城門是東華門,西邊的城門是西華門。有人說午門是紫禁城的城門,是不對的。
午門為什么叫午門呢?原來凡是城,都有中軸線,有中軸線就有子午線,午門在紫禁城的中軸線上位當“子午”,所以叫“午門”。
古代的皇宮講究“五門三朝”的建制,紫禁城是明清兩朝的皇宮,在中軸線上設有5座城門,端門的前邊是天安門,明代叫承天門,它是皇城的城門,再往前是大清門,也就是現在毛主席紀念堂的位置,明代叫大明門,這個門有“國門”之稱。在“午門”的后面是太和門,明代叫奉天門,后又叫皇極門。
以上5座城門,都在中軸線上,過去,皇帝有“九五至尊”的說法,5座城門的門釘都是上下左右各九排,所以“五門”是用來表現皇權威儀的。
“午門”是干什么用的呢?它有3個門,正門肯定是“走”皇上的,每年皇上祭天和到先農壇“農耕”都要出這個門,然后走正陽門,穿過“金街”,到天壇和先農壇。
在“五門”中,“午門”還有特殊的作用,每年的臘月初一,都要在午門舉行“頒朔”典禮,向全國頒布次年的歷書。
此外,遇到重要的戰(zhàn)事,皇上派出的軍隊凱旋還朝,要在“午門”接受皇上的慶賀,并且舉行“獻俘禮”。也就是把俘獲的戰(zhàn)俘敬獻給皇上,聽候處理。
當然這是打勝仗的情況,打敗仗這禮就省了。
在有皇上的時候,午門還有兩個特殊的功能,一個是每當殿試結束,考試的前三名,即狀元、榜眼和探花在出宮時,要走“午門”的正門,享受一下皇上的恩典。
另一個功能,是大臣遇有觸犯皇上權威,或違法亂紀的時候,皇上要在“午門”進行“廷杖”,也就是說在此接受皇上的懲罰。
“廷杖”,就是屁股蛋子上挨板子,這跟“斬首”腦袋搬家還有一段距離。那么,“推出午門斬首”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內城西南的宣武門,按《周易》八卦的說法屬“坤門”?!袄らT”是“死門”,因為清朝京城的刑場設在了宣武門外的菜市口,犯人開刀問斬的刑車,要走宣武門。
當然對犯人來說,這是有去無回的一座城門,據說當年宣武門的箭樓下的西側,立著一塊石碑,上刻三個字:“悔已遲”。
這碑是清代刑部立的,以此來警示世人,犯了殺頭之罪的人,到這會兒可不是后悔已經晚了嗎?
由此看來,犯了死罪的人是被“推出宣武門斬首”才對。
為什么把開刀問斬的事兒,跟皇宮的“午門”聯(lián)系到一起了呢?
原來北京人說話頻率快,所以常常會出現吞字的現象。比如中央電視臺,會讓北京人說成“裝電臺”;告訴他,北京人會說成“告兒他”;這樣子,被北京人說成了“醬紫”。同樣,“推出宣武門斬首”,被北京人說著說著就訛化成“推出午門斬首”了。
所以,您再聽到“推出午門斬首”時,一定要理解成是“推出宣武門斬首”,別糟改人家“午門”,那可是從前走皇上的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