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淑英
摘? 要: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隨著人類生活的變化而變化。生活是不斷前進的,教育也要不斷進步。他認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隨著幼兒園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園作為一所鄉(xiāng)鎮(zhèn)幼兒園,在園本課程的開發(fā)和建設中不斷結合生活,將幼兒園地處的通安鎮(zhèn)的一些古樸的民風民俗融入幼兒園游戲和一日活動中。從生活中取材,在教育中運用,通過教學、游戲等一系列的活動來提升幼兒在生活中的經驗,促進幼兒園生活化園本課程的開發(fā)建設。本文旨在探索在我園“樂美”園本課程開發(fā)建設中大班民俗游戲“趕集文化街區(qū)”的創(chuàng)設和開展。
關鍵詞:生活教育;大班;民俗游戲;趕集文化;創(chuàng)設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把當地社區(qū)的文化歷史產所和社會生活作為教育資源,能讓幼兒從社區(qū)人們的生活中體驗到本土文化的深刻內涵和價值,感受到祖國文化的悠久歷史和博大精深,從而使幼兒產生對社區(qū)文化、本民族文化乃至祖國文化的自豪感。”通安作為一個改革中不斷發(fā)展和壯大的新型鄉(xiāng)鎮(zhèn),在社會經濟發(fā)展和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的過程,卻仍然保留著很多淳樸的民風和民俗。將這些民風和民俗充分運用到幼兒園的游戲中,通過游戲來演繹民風,深化風俗習慣,促進幼兒對家鄉(xiāng)的了解。
一、理念關照,挖掘篩選,開發(fā)利用民俗文化資源
通安作為一個江南小鎮(zhèn),西臨太湖,南臨陽山,物質資源豐富,民俗文化淵源流長。通安歷史悠久,物產豐富,是蘇繡的主要發(fā)源地,是蘇繡制品的主要產區(qū)。此外,樹山云泉茶的炒茶工藝,周邊匠人的雕刻技藝(如:核雕、石雕)等都享有盛譽。悠久的文化底蘊,富饒的自然資源,蘊育了通安人誠樸、勤勞的民風?;诖耍覉@將帶領幼兒探訪民間工藝傳承人,如炒茶人、核雕藝人、蘇繡繡娘等,開展一系列通安民間工藝園本特色活動,讓幼兒探索動手嘗試制作通安民間工藝品。通安歷來有趕集的習俗,每逢農歷初五、十五、二十五,是老百姓趕集的日子。各地商販聚集在一起,人們結伴前行采購,這一習俗保留至今,被稱為通安民俗文化中的“趕集文化”。
二、興趣出發(fā),結合生活,探索創(chuàng)設趕集文化街區(qū)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社會領域中指出:能感受到家鄉(xiāng)的發(fā)展變化并為此感到高興。趕集文化作為通安特有的一種民俗文化,是需要延續(xù)、傳承和提升的。趕集過程是物品買賣的過程,是經濟流通的過程,更是人們進行社會交往的過程。這種形式借鑒到幼兒園中,正可以幼兒買賣游戲的形式開展。通過游戲的開展提升幼兒社會交往經驗,同時也讓幼兒在了解家鄉(xiāng)的過程中激發(fā)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
我園結合幼兒園實際情況,以大班年級組為單位,在三樓北走廊創(chuàng)設“趕集文化街區(qū)”,年級組內統(tǒng)籌,每班確定一個游戲區(qū)主題,同時在三樓的角色游戲環(huán)境創(chuàng)設中也充分融入民俗文化特色,與趕集文化街區(qū)形成三樓的環(huán)線游戲走廊。
具體分布圖如下:
在游戲區(qū)的設置中,根據孩子的不同游戲水平,我們設置一部分“固定游戲區(qū)”和一部分“空白游戲區(qū)”,固定游戲和空白游戲間隔穿插。固定游戲區(qū)中可以有成品材料和半成品材料,適合游戲水平較低的幼兒參與??瞻子螒騾^(qū)中只提供一些桌椅等必需品,游戲內容和材料需要幼兒自己去倉庫中選取。倉庫也就是一個大的資源箱,設置在中間樓梯上來的過道中,方便各個游戲區(qū)的幼兒取放。
在民俗文化“趕集文化街區(qū)”游戲開展中,主要以大班的幼兒參與為主,同時與大班幼兒的角色游戲相結合,在大班每周2-3次的角色游戲中安排1次“趕集文化街區(qū)”游戲。同時,我們根據游戲開展的情況和幼兒的發(fā)展水平進行整體的規(guī)劃和調整,不斷提升幼兒幼兒游戲水平和綜合能力。在大班的“趕集文化街區(qū)”開展中可以進行每月一次的組內趕集展示活動,并逐步邀請其他年級組幼兒、教師、家長的全員參與,開展全園性的趕集文化節(jié)。將樹山文化與趕集文化有機結合,逐步形成我園的“民俗文化嘉年華”。
三、幼兒主導,合理規(guī)劃,深入細化游戲環(huán)境及內容
(一)游戲大環(huán)境支撐
在環(huán)境創(chuàng)設中,教師在創(chuàng)設大環(huán)境框架時,將同種類的固定游戲區(qū)和空白游戲區(qū)擺在一起,將空白游戲的墻面、支架先擺成型。一方面給孩子環(huán)境暗示,另一方面也可以美化走廊環(huán)境。我們選用水鄉(xiāng)特色墻紙作為墻面風格,同時在游戲中選用地攤席、竹匾、小木凳,屏風,在顯眼位置擺放少量的仿古儲物柜等作為幼兒游戲大環(huán)境的支撐。在倉庫中需要大量的儲物籃以及一些小推車或者竹籃,里面的材料分類擺放,便于取放給幼兒游戲支撐。
(二)游戲內容設定
1.太湖文化:漁家小攤
對于過去生在太湖邊,長在太湖邊的通安孩子來說,是喝著太湖水長大的。但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通安的城鎮(zhèn)化發(fā)展,對于如今生活在高樓中的幼兒來說,太湖最直接的印象便是假日和父母一起走走看看風景。為了讓幼兒了解太湖的漁家特色,感受漁家文化,我們開展了游戲:漁家小攤。
在以漁網、漁船、水鄉(xiāng)掛飾等為元素的漁家小攤中,隨著季節(jié)的不同,我們?yōu)橛變禾峁┨祝ò佐~、白蝦、銀魚)、太湖蟹、太湖石、螺絲、太湖水八仙等各類太湖水產。在游戲中,孩子們在用竹子撐起的三腳架上晾曬魚干,用麻繩編織漁網,用蟹簍裝螃蟹等在不知不覺的動手和買賣過程中進一步提升了對太湖的認識。
2.手工文化:手工小攤
我園所在地區(qū)歷史悠久,物產豐富,是蘇繡的主要發(fā)源地,蘇繡制品的主要產區(qū)。此外,周邊匠人的雕刻技藝(如:核雕、石雕)等都享有盛譽。悠久的文化底蘊,富饒的自然資源,蘊育了通安人淳樸、勤勞的民風。基于此,我們創(chuàng)設了手工文化區(qū)。在這里,孩子們可以用針線在布上行走,在感受蘇繡藝術魅力的同時,我們?yōu)橛變禾峁┒喾N蘇繡方式和內容,利用大繃架和小手繃,感受蘇繡的工具和方式。同時,我們通過幼兒自己商討和交流,設計圖案如杯墊、靠墊、鞋墊等,通過刺繡進行加工,從而最終以成品的方式呈現(xiàn)并在集市進行售賣。
編織向來也是在通安廣為流傳的,如編織圍巾、織草席、編竹籃、編稻草等,我們在手工小攤提供稻草、細竹片、圍巾等,讓幼兒探索編織的藝術,同時充分挖掘家長自愿,階段性的邀請民間工藝傳承人等來到幼兒身邊,帶領幼兒通過探索和動手嘗試探訪民間工藝。
3.農家文化:農家小攤
通安及周邊地區(qū)特產比較多,近幾年樹山農家樂也在不斷興起。到樹山生態(tài)村游玩觀賞,品嘗農家菜肴也成了時下比較流行的一種休閑生活方式。我們結合樹山的這一特殊,在趕集文化街區(qū)中開設農家小攤,融入農家買賣中的賣生態(tài)草雞、雞蛋、金市大米、各類蔬果等,從而創(chuàng)設出我園特有的趕集文化。
游戲中幼兒提供菜籃、仿真雞蛋、雞蛋筐、小木凳、草帽、仿真小雞等多種材料,同時結合幼兒園的小菜園種植區(qū),在不同的季節(jié)為幼兒提供不同的買賣物品。春天,我們提供春筍,幼兒剝一剝、賣一賣;立夏,我們與孩子一起在小菜園中采摘蠶豆,并在集市中進行剝豆、賣豆等活動。
4.民俗文化:民俗小攤
蘇州是吳文化的發(fā)祥地和集大成者,亦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源地,風俗和飲食頗有特色。游戲中可以隨時令開展:正月初一,農歷新年,早餐吃年糕、湯團、圓子,取高興團圓之意;二月初二,稱龍?zhí)ь^日,要吃油煎年糕,吃了腰腳輕健,稱“撐腰糕”。清明節(jié),有上墳祭祖之俗,要吃青團子;立夏日,飲食有酒釀、海螄、面筋、芹菜、咸蛋等,蠶豆也在這天嘗新;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又稱端陽節(jié),家家裹粽子,門懸蒲劍、艾葉、蒜頭;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有吃月餅、糖芋艿的習慣。九月初九,是傳統(tǒng)的重陽節(jié),家家戶戶煮五色米糕,名為重陽糕或花糕。冬至前夕,叫冬至夜,全家團聚吃冬至夜飯、喝冬釀酒。十二月為臘月,初八日寺院煮粥,內雜棗栗果仁,謂臘八粥。
在游戲中我們?yōu)橛變禾峁┲窨?、扁擔、小木凳、草帽等,民俗材料大部分需隨季節(jié)生成。各空白區(qū)均需地攤席、小木凳、資源箱需分類架、竹籃若干。幼兒通過擺攤的形式進行售賣。同時我們開設小貨郎和流動攤販,通過小貨郎挑擔進行流動售賣,充分展示民俗特色,也進一步提升了幼兒的游戲興趣。
通過開設大班幼兒的“趕集文化街區(qū)”進一步豐富了幼兒的游戲內容和游戲方式,也為幼兒園“樂美”園本課程的開發(fā)和構建進一步提供了素材與內容。在今后的幼兒游戲開展中,我園將充分結合通安的樹山文化,探索和創(chuàng)設“樹山文化”游戲街區(qū),與“趕集文化”相互補充,進一步擴展幼兒的游戲,提升幼兒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 2002年4月第一版
[2]?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解讀? 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2年11月第一版
[3]? 《生活化的幼兒園課程》 虞永平?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3月第一版
[4]? 《游戲、兒童發(fā)展與早期教育》 【美】詹姆斯.約翰森? 詹姆斯.克里斯蒂? 弗朗西斯.華德 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3年9月第一版
[5]? 《生成課程》 伊麗莎白.瓊斯? 約翰.尼莫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4年12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