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娜
讀草白的作品很容易讓我想到日本的俳句,譬如“薔薇開處處,想似當年故鄉(xiāng)路”、“牽?;ǎ欢渖顪Y色”(與謝蕪村);譬如“流螢斷續(xù)光,一明一滅一尺間,寂寞何以堪”(立花北枝)……俳句的魅力在于字句簡短而意蘊幽長,在看似閑寂風雅之物投射個體的生命意識。這俳句般的東方古典式審美與情調(diào)充盈在草白的作品中,無論是散文集《少女與永生》、小說集《我是格格巫》這些舊作,還是小說新作《明亮的歸途》。草白的語言簡靜、敘述流暢,像中國舊時江南的水流,泠泠有光、潺潺有序。她對童年、故鄉(xiāng)的回望以及對人情世故的描摹無不流露出“樹下湯食上,飄落櫻之瓣”(松尾芭蕉)的熨帖與情致。
無獨有偶,草白還洋洋灑灑寫下了一篇關(guān)于宋代畫僧牧溪的筆記。這位在中國本土長久徘徊于人們視野之外的畫師恰恰被日本人認為是“中國山水畫之最高”的大師(川端康成《源氏物語與芭蕉》),是日本“禪馀畫派”的鼻祖之一。日本人欣賞牧溪,正如日本美術(shù)史家矢代幸雄所言,是因為牧溪將“潔凈”“沉默”“反省”這些個人的修為和品格融入到藝術(shù)實踐中,正好應和了日本人對自我精神世界的一種訴求和想往。草白欣賞牧溪,是她在“此處”與千百年前時空中的“靜默與生機”產(chǎn)生了一種共振,她對那彌漫著禪意與謎之光暈的世界充滿了孩童般的好奇。她著迷于一個“他處”的世界,美國藝術(shù)史學家高居翰曾這樣描述過這個世界:“在他們(宋人)的作品中,自然與藝術(shù)取得了完美的平衡。他們使用奇異的技巧,以達到恰當?shù)睦L畫效果,但是他們從不純以奇技感人;一種古典的自制力掌握了整個表現(xiàn),不流于濫情。藝術(shù)家好像生平第一次接觸到了自然,以驚嘆而敬畏的心情來回應自然。他們視界之清新,了解之深厚,是后世無可比擬的?!蔽蚁?,這也是草白對牧溪抱有“知音”般“癡迷”的緣由,也是她自己作品的一部分緣起:她好像生平第一次回溯了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故鄉(xiāng)、自己身邊的一切。她懷著少女般的驚奇和純真感慨,將目光投向這個世界。那些風物的蘊藉、人情的冷暖、時日的更迭在她內(nèi)心翻涌,讓她“產(chǎn)生一股強烈訴說的沖動”。這種沖動讓她不斷回望,那過去的記憶像浩瀚海域的波光,年少時的她也許只是充滿好奇地“看”,如今她已經(jīng)能熟稔地將它們掬起,化為一幀幀動人的寫真。在我看來,《明亮的歸途》也是這眾多“寫真”中的一幀,草白以一貫簡淡、平和的口吻為我們勾勒出一場家族的“聚會”,這“聚會”因祖母的喪禮而來,也因之聯(lián)系起幾位因為時間、距離而殊途的親人。她們長時間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背負著自己的命運,似乎真切地體會到了“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的隔膜。但死亡——這個人類生命中重要的命題將她們的悲歡貫穿了,那些共同的來路讓他們重新找到一種來自血脈深處的親緣與相通。如草白自己在創(chuàng)作談中所說,“我總是借助抒情這扇窗子讓自己獲得片刻喘息”,小說中祖母的過世這一事件也意外地讓人與人之間有意無意的疏離和阻滯獲得了片刻喘息;這類似牧溪畫上的留白,延展出很多人內(nèi)心的空間和外在的可能性。
看得出草白多年來對這些空間和可能性的探索和努力。她在創(chuàng)作談中提到了諸多藝術(shù)家,她引述法國畫家亨利·馬蒂斯的話“一個畫家在學會蔑視自身經(jīng)驗的同時,仍應保持感覺的全部清新性”,我認為這同時也在回應和審視她對自身經(jīng)驗的書寫。在我對草白作品的粗略閱讀中,我認為她確實是一個不斷開鑿自身經(jīng)驗,同時通過鉆研大量文學作品、繪畫、詩歌等多種藝術(shù)形式來獲得“二手經(jīng)驗”滋養(yǎng)的“內(nèi)視型”作家。她最初的寫作實踐也許是基于自我言說的愿望、對自我認知的需求,漸漸地她將目光轉(zhuǎn)向了她所能碰觸之事物。她的知覺是如此敏感,她的精神故鄉(xiāng)是如此豐饒,她一次又一次凝視“生命中永不可能回來的時刻”,記下它們令人泫然和感到安慰的瞬間或片段,而那些令人心碎或嗟嘆的情感和情緒都被她揉進廣闊的留白。從這個意義上說,草白的寫作循著“修身”“自足”的軌跡,她更像是一個從宋代山水中走出來的人,每一陣風吹、每一瓣花落都帶給她清晰、新鮮的感動;每一次離散、每一回墜落都被她珍視,最終被自我內(nèi)化而平息、和解。如果以現(xiàn)下科技信息爆炸的時代為坐標,草白似乎是一個生活在過去時代的人,她的散淡和不緊不慢好像是一個懷抱著舊時光不放的人——這讓我在一些時候會羨慕這種不被時代所驅(qū)動的人,她們似乎擁有更為完整和富足的內(nèi)心世界。羅伯特·布萊在致托馬斯·特朗斯特羅默的《航空信》中曾這樣說:“詩人們?yōu)榱讼陆档缴畈卦谧晕业紫碌摹畬用?,他們需要的是那種潛水員的設備,而我稱之為‘內(nèi)心生活”。想必草白在她的江南故鄉(xiāng)和諸多其他時空的知音那里找到了這種“潛水員的設備”,她長期潛入屬于她的內(nèi)心生活中,并孜孜不倦地告訴人們:看,那里有陰影,這里還有明亮的一片。
有意思的是,草白在《明亮的歸途》中,借為祖母超度的僧人之口唱出了白居易《夢微之》中的詩句:“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這是何等沉痛之詩!這是怎樣的藝術(shù)張力,撞擊著我們的胸口,即使我們不知道“微之”何許人。而這也是草白自己的文字中幾乎找不到的強度和噴薄。有時候我也會一點遺憾,是否是草白一貫靜雅的審美追求讓她有意無意地回避了這樣強烈的沖突?一個創(chuàng)作者長期修心見性的單一“自足”,會不會成為一種意義上的“自縛”呢?我愿意看到一個從過去時間走向未來的草白,我想,那里會有更多重的世界,等待著她去“潛水”或仰面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