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梅
摘要: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對于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與行為習慣起到關鍵作用。情境教學法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本文根據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的學科特點及學生的性格特征提出情境教學方法運用到小學道德與法治課,進而提高課堂效率。
關鍵字:情境教學法;小學道德與法治
小學是個體教育的起始階段,是小學生開始認知世界,感知社會,價值觀、世界觀萌發(fā)的關鍵時期。道德與法治作為小學階段的重要課程,是幫助小學生感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培養(yǎng)愛國情懷,學習法律知識的必備課程。[1]情境教學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的運用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
情境教學方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引入情境,有目的地引入或創(chuàng)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引起學生一定的態(tài)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fā)展。
課堂導入在課堂教學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上課之初,有效的課堂導入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快速的融入到課堂活動中,全神貫注的聽講,利用合理的情境教學方法進行新課導入,可以很快讓學生進入學習狀態(tài),幫助學生快速的明確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教師可以通過故事、歌曲、圖片等情境教學方法進行課程導入引出主題,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在運用情境教學方法的同時,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尊重每一個學生的需求、欲望和意識,兼顧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根據學生的特點選擇適合的情境教學方法,實現教學與學生發(fā)展的真正統一。
二、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動起來,激發(fā)學生潛能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是以兒童直接參與形式多樣的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而展開教學的,活動是課程的主要呈現形式,是課程實施的靈魂,讓他們通過實際參與活動、動手動腦,深切體驗,這不僅符合低年級兒童的心理特征,而且充分體現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個教育理念。[3]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動起來,從過去的被動接受知識,轉變?yōu)橹鲃拥那笏髦R。
情境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激發(fā)學生的潛能。教師可以根據不同課程的內容設定不同的情境,創(chuàng)設愉快的課堂氛圍,讓枯燥的知識變的生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起學生參與的欲望。比如:教師在課堂上想要組織學生進行活動,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法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創(chuàng)設情境這個過程是需要教師課前根據教材的內容精心設計,吸引學生們真正的參與進來,使學生更好的體驗書本上的內容,進而達到教學目標。比如在小學道德與法治三年級《成長離不開學習》這一課中,以學生在學校學習的視頻和圖片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回想起了以往學習的快樂時光,這時教師再發(fā)出提問,如果我們離開了學習,我們現在可能什么都不會,也不會擁有這么多的快樂。然后通過“比一比”、“做一做”兩個課堂活動,讓學生動起來,親身體驗學習的重要性。學生通過這兩個課堂活動真正的動起來,在親身體驗中發(fā)現學習的重要性,并懂得在學習的時候應該注意哪些方面。教師以學生為主體,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進而使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活動中,讓學生親身體驗到成長離不開學習。
三、創(chuàng)設情境,走進學生內心
創(chuàng)設情境,走進學生的內心,真正做到了解學生,尊重學生。根據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特點,有一些課程是需要由家長參與配合,與老師一起協作完成,家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參與的過程中,可以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愛和家庭的溫暖,走進學生的內心。比如在三年級《我們的生命來之不易》這節(jié)課,這節(jié)課對學生來說非常重要,如果僅僅是教師在課上的講解,達不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所以家長與教師的配合顯得尤為重要。首先需要家長準備媽媽懷孕時的照片和孩子出生時候的照片,教師在課堂上運用這些照片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自己感受到生命來之不易,生命的可貴。每一張照片背后的故事需要父母講給孩子聽,講故事的這件小事能夠加深父母與孩子的感情;課上學生可以把每張照片的故事再講給其他學生聽,分享自己的故事。
《生命來之不易》這節(jié)課,教師運用家長提供的照片來創(chuàng)設情境,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如果教師僅僅在課堂上照本宣科是達不到最后的教學效果的。運用情境教學法,創(chuàng)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真正走進學生內心世界。
四、創(chuàng)設情境,體驗現實生活
教學與生活緊密相連。教學離不開生活,離開生活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根之苗。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生命力,在于理論聯系實際,理論就是教師、學生手中的書本上的內容,實際是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但理論是灰色的,生活之樹是常青的。道德與法治課教學背靠的是社會大舞臺,面對的是時代新天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一堵圍墻隔不斷課堂與社會的聯系。
在教學中,應緊密聯系生活,從生活的點點滴滴出發(fā),讓孩子感受到書本中的一些內容就發(fā)生在自己身邊,讓學生有一種親近感和真實感,而不是感到教師所講的內容是空洞的、乏味的。比如小學三年級《處處可學習》這節(jié)課,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生活中的適合學生學習的情境,讓學生意識到生活中處處可以學到知識,真正的把生活與課堂結合。創(chuàng)設情境的教學遠比教師在課堂上對著學生空洞的講解能夠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對學生來說他們不僅了解了處處可以學習、知道了知識源于生活,而且學會了調查研究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探究的精神。課堂雖說是小天地,不能替代現實世界;課堂又是大天地,可以再現現實生活。生活賦予了思想品德教學豐富而深刻的內涵,使我們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從課堂單調如一的枯燥乏味到精彩紛呈,生機盎然。
總之,創(chuàng)設情境的教學方法應以學生為主體、與家長相配合、與生活相聯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樂趣,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動起來;在課前和課后通過調查生活中的真實的人和事,創(chuàng)設真實的情境讓課堂豐富起來,讓小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課堂上感悟生活、感受生命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