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蕾蕾
(山東省鄒城市張莊鎮(zhèn)衛(wèi)生院,山東鄒城 273500)
乳腺癌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婦科疾病,是發(fā)生在乳腺腺上皮組織的一種惡性腫瘤。 乳腺癌的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常見的致病因素有激素作用、家族史、乳腺良性疾病、月經(jīng)婚育史以及環(huán)境和生活方式等[1]。 乳腺癌多見于有乳腺癌家族史、生育晚或是從未生育的患者,患者在早期通常無典型癥狀和體征,乳腺腫塊是乳腺癌的典型體征,患者還有乳頭溢液、乳腺皮膚出現(xiàn)向酒窩一樣的凹陷、乳頭,乳暈異常及皮膚改變等[2]。乳腺癌可轉移到肺、肝、腦、骨等器官,從而破壞其正常組織,若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則會對嚴重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現(xiàn)階段,臨床上治療乳腺癌最常見的方式是手術治療如乳腺癌改良根治術,而麻醉作為手術過程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對手術及患者術后的恢復有著重要的影響。 因此該研究選取2018年9 月—2019 年9 月期間在該院行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治療的74 例患有乳腺癌的患者作為該次研究的對象,從而探討在乳腺癌患者手術中采取胸椎旁神經(jīng)阻滯聯(lián)合全身麻醉, 其對患者術后早期康復的影響,具體報道如下:
選取在該次行乳腺癌改良根治術進行治療的74例患有乳腺癌的患者作為該次研究的研究對象,并通過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均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平均每組有37 例患者,納入標準:(1)確診為乳腺癌的患者[3];(2)行手術治療的患者;(3)心臟、腎臟及肝臟等重要器官無嚴重功能障礙的患者;(4) 愿意參與研究的患者;排除標準:(1)經(jīng)確診非乳腺癌的患者;(2)非手術治療的患者[4];(3)重要器官如心臟、腎臟以及肝臟等存在嚴重功能障礙的患者[5];(4)不同意參與研究的患者。在所選取的研究對象中,實驗組患者年齡為36~69歲,平均年齡為(48.8±5.3)歲,患者ASA 分級為Ⅰ~Ⅱ級;對照組患者年齡為37~69 歲,平均年齡為(48.7±5.1)歲,患者ASA 分級為Ⅰ~Ⅱ級;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如年齡、ASA 分級等方面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采取全身麻醉, 即患者進入手術室后,開放患者靜脈通道,通過多功能檢測儀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監(jiān)測,同時給予吸氧。 患者行常規(guī)全身麻醉靜脈誘導,常見的誘導藥物有咪達唑侖(2 mg)、丙泊酚(1.5~2.0 mg/kg),舒芬太尼(0.5~0.8 μg/kg),維庫溴銨(0.1 mg/kg)等,行氣管插管的患者于插管后行機械通氣[6]。
實驗組患者則胸椎旁神經(jīng)阻滯聯(lián)合全身麻醉,具體操作方法如下:(1)全身麻醉:給予吸氧(一般采取面罩吸氧),接著行全麻誘導,手術過程中給予咪達唑侖,劑量為1~2 mg;同時給予舒芬太尼,給藥劑量為5 μg;(2) 指導并協(xié)助患者采取患側上位, 將患者T3間隙的中點延長線的外側2.5~3.0 cm 處作為穿刺點,對穿刺點及周圍皮膚進行常規(guī)消毒后, 用1%利多卡因對患者進行局部浸潤麻醉。 (3)將電極片置于患者穿刺區(qū)以外的前外側胸壁,并與周圍神經(jīng)刺激器的正極相連接,然后將神經(jīng)刺激針與周圍神經(jīng)刺激器的負極相連接[7]。 將周圍神經(jīng)刺激器的初始電流參數(shù)設置為3 mA、2 Hz、6 V, 然后將可留置神經(jīng)叢阻滯套件中的刺激針呈90°進針,當針尖經(jīng)過橫突后,再進針1 cm。若感覺到患者的肋間肌出現(xiàn)收縮,然后將刺激器電流調整為0.3~0.6 mA。 若此時還能感受到患者肋間肌的收縮, 那就說明針尖已經(jīng)進入了患者椎旁間隙的位置,然后回抽,若針管內沒有血液或是氣體,則再注入0.5%羅哌卡因,劑量為2~2.5 mg/kg。 若調整電流后患者肋間肌的收縮消失或是不明顯, 則應緩慢進針,并調整針尖方向,直至肋間肌再次出現(xiàn)收縮,從而固定穿刺針,注入麻醉藥物,然后置入套件中自帶的套管,用手術貼膜進行固定[8]。 測定并及時記錄患者的阻滯平面,15 min 后進行全麻誘導,方法同上。
在手術過程中,應對兩組患者持續(xù)、恒速泵入丙泊酚,靜脈注射舒芬太尼及維庫溴銨等,并根據(jù)患者BIS 的數(shù)據(jù)及時調整丙泊酚的用量 (患者BIS 一般維持在45~60)。 應注意的時,當切皮后,患者的心率和MAP 等值明顯升高,則增加舒芬太尼0.2 μg/kg/次,并于手術結束 前15 min 停止對患者輸入丙泊酚[9]。
按照上述方法,統(tǒng)計并比較兩組患者麻醉清醒時間及術后不同時間段(4、8、12、24 h)的Ramsay 評分。
及時統(tǒng)計并記錄治療過程中相關數(shù)據(jù)的變化,并采用SPSS 18.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和處理,其中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用[n(%)]表示;而計量資料則用t 檢驗,用(±s)表示,當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麻醉清醒時間及術后不同時間段Ramsay 評分的比較分析,通過上述方法,實驗組患者麻醉清醒時間為(7.51±2.37)min,對照組患者麻醉清醒時間為(12.94±5.36)min,實驗組患者麻醉清醒的時間明顯要比對照組患者短, 并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在Ramsay 評分方面,對照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段的Ramsay 評分也比實驗組患者高,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評分分析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麻醉清醒時間及術后不同時間段Ramsay 評分的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麻醉清醒時間及術后不同時間段Ramsay 評分的比較(±s)
組別4 h(分)8 h(分)12 h(分)24 h(分) 麻醉清醒時間(min)實驗組(n=37)對照組(n=37)t 值P 值2.21±0.38 2.52±0.59 2.172 0.036 2.11±0.31 2.51±0.49 3.227 0.003 2.11±0.22 2.43±0.0.48 3.273 0.002 2.10±0.31 2.91±0.20 18.115 0.001 7.51±2.37 12.94±5.36 4.326 0.000
近些年來,乳腺癌在我國人群中的發(fā)病率不斷在升高。 乳腺癌是臨床上婦科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乳腺雖然不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器官,但乳腺癌細胞可隨淋巴林和血液進行轉移,從而對患者的生命造成巨大的威脅。 乳腺癌根治改良術是臨床上治療乳腺癌最常見的方法之一,麻醉是手術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對手術過程及術后患者的恢復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 因此選擇恰當?shù)穆樽矸绞骄哂兄匾囊饬x。胸椎旁神經(jīng)阻滯麻醉科直接作用于患者一側的肋間神經(jīng),從而對一側胸壁產(chǎn)生麻醉作用。 在乳腺癌根治改良術中采用胸椎旁神經(jīng)阻滯麻醉科有效阻滯患者乳房及胸壁等大部分的神經(jīng),鎮(zhèn)靜作用好,并且還能有效減輕患者術后的疼痛。
在該研究中,通過上述方法,實驗組患者麻醉清醒時間為(7.51±2.37)min,對照組患者麻醉清醒時間為(12.94±5.36)min,實驗組患者麻醉清醒時間明顯比對照組患者麻醉清醒的時間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實驗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段的Ramsay 評分明顯要比對照組患者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因此,我們可認為,在乳腺癌患者手術過程中采用胸椎旁神經(jīng)阻滯聯(lián)合全身麻醉不但能有效地減短患者麻醉清醒的時間,而且還能降低患者術后Ramsay 評分,從而促進乳腺癌手術患者術后早期的康復,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應用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