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燕,李 明
(濟寧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腎內科,山東 濟寧 272000)
由于患者血管情況的差異以及穿刺者的水平差異,靜脈輸液過程中液體外滲在所難免。主要表現(xiàn)為疼痛、紅斑、腫脹等,不但增加患者的痛苦,重者導致組織壞死,增加再次穿刺困難,延誤病情。[1]其治療關鍵是減輕局部水腫,減少滲出,促使血管收縮及減輕局部疼痛。[2]針對液體外滲的治療土豆片的外敷已經(jīng)得到臨床共識。土豆廉價易得,能夠減輕病人負擔,減少醫(yī)療資源的浪費。筆者討論不同土豆用法在治療靜脈輸液液體滲出中的治療效果的差異。
收集我院腎內科2016年 4月 ~ 2018年 4 月經(jīng)外周靜脈輸液過程中出現(xiàn)液體外滲的住院病人共 67例, 其中男性 31例 ,女性36例 ,年齡 52 ~ 83歲。外滲部位為手背、前臂、靜脈靜脈及足背靜脈,所有患者均神志清楚,能配合治療。
納入標準:一般情況良好,神志清楚,與患者家屬及本人充分溝通并取得同意。
排除標準:一般狀況較差,如惡性腫瘤、心律失常不易控制,意識不清,不能配合治療。
根據(jù)回顧性分析方法,將患者分為A組(土豆片治療組)和B組(土豆泥治組)其中A組30人,B組37人;A組中男性14人,B組中男性17人。
治療方法:選取新鮮的土豆去皮,根據(jù)需要貼敷的部位、范圍確定大小,將土豆切成薄片或搗成糊狀。A組用土豆片 ((0.5~ 1 mm厚 )外敷 , 如干了或變色則更換 1片;B組用土豆泥貼敷,井在貼敷處用保鮮膜覆蓋, 每天 2次,并隨時觀察局部水腫改善情況。[3]
液體滲出的判斷遵照2009年版美國靜脈輸液護理學會(Infusion Nurses Society,INS)的滲出分級標準:1級:皮膚發(fā)白,水腫范圍的最大處直徑小于1英寸,皮膚發(fā)涼,伴有或不伴有疼痛。2級:皮膚發(fā)白,水腫范圍的最大處直徑小于1到6英寸之間,皮膚發(fā)涼,伴有 或不伴有疼痛。3級:皮膚發(fā)白,半透明狀,水腫范圍的最大處直徑大于6英寸,皮膚發(fā)涼,輕 到中等程度的疼痛,可能有麻木感。4級:皮膚發(fā)白,半透明狀,皮膚緊繃,有滲出,皮膚變色,有瘀傷,腫脹,水腫范圍的最小處直徑大于6英寸,可凹陷性水腫,循環(huán)障礙,中度到重度的疼痛,任何容量的血液制品、刺激性或腐蝕性的液體滲出。[4]
療效評價標準:顯效:4 h 內腫脹面積明顯縮小,疼痛減輕,皮膚紋理出現(xiàn);有效:4-12 h內腫脹面積明顯縮小,疼痛減輕,皮膚紋理出現(xiàn);無效:12 h 或12 h以上,腫脹未完全消退,皮膚無紋理出現(xiàn)。[5]
采用 SPSS 22.0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如年齡、性別、體重指數(shù)、有無糖尿病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均大于0.05。
表1
2.2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2組的腫脹消退時間及治療效果有統(tǒng)計學差異(B組優(yōu)于A組),P<0.05。
表2
液體滲出多由于靜脈穿刺不成功、拔取輸液針時未及時按壓或按壓不良造成或輸入刺激性藥物如胺碘酮造成[6],特別是老年人血管條件欠佳,皮下組織疏松,如不及時治療,極易導致感染以及血栓等,加重病情,[7]甚至造成醫(yī)患糾紛。
據(jù)文獻報道[8]馬鈴薯片外敷在治療輸液外滲的效果上優(yōu)于硫酸鎂濕敷。根據(jù)《本草綱目》記載:“生研水服,解諸藥毒”,土豆中含有大量的淀粉,具有高滲作用,敷于患處,有利于滲出液體的析出[9],另外,馬鈴薯素即龍葵素,具有抗炎、抗組胺的作用,降低血管通透性,從而減輕液體滲出[10]。
本研究結果顯示土豆泥的效果優(yōu)于土豆片,原因是土豆泥更加容易塑形,對創(chuàng)口貼合更緊密,高滲性物質更容易吸收水分。據(jù)文獻報道,通過規(guī)范的護理操作以及有效的處理,可明顯降低液體滲出的嚴重程度和預后,減少病人痛苦和經(jīng)濟負擔[11]。有相關報道也指出溫水加壓濕敷可改善靜脈炎及液體滲出的癥狀[12],但操作復雜,存在燙傷患處的風險。局部組織腫脹消退時間較長[13]。土豆對局部皮膚無刺激、無毒。與皮膚接觸良好,操作簡單,病人容易接受,縮短愈合時間,提高治愈率。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納入病人數(shù)較少,沒有觀察更精細的指標,應該在更廣泛人群中推廣,從而降低患者的經(jīng)濟負擔以及醫(yī)療資源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