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春霞 葉茜 謝勇 彭婧
【摘要】 目的 探討磁共振(MRI)彌散加權成像(DWI)對膀胱壁彌漫性病變良惡性鑒別診斷的價值。方法 選取本院82例行常規(guī)磁共振平掃和DWI檢查的膀胱彌漫性病變患者, 根據(jù)手術病理結果分為膀胱癌組(32例)與膀胱良性病變組(50例)。分析膀胱彌漫性病變的影像特點;比較兩組表觀擴散系數(shù)(ADC)值;應用ROC曲線分析ADC值的臨界值鑒別膀胱彌漫病變良惡性的靈敏度、特異度;比較常規(guī)磁共振平掃、DWI掃描、磁共振平掃聯(lián)合DWI掃描對膀胱的診斷準確率。結果 膀胱良性病變的影像學表現(xiàn):膀胱壁較均勻增厚, 內(nèi)壁黏膜較光整, 膀胱壁信號均勻, 部分病例合并憩室, 無出血征象, DWI序列呈等及稍高信號。膀胱癌的影像學表現(xiàn):侵犯漿膜層, 病灶形態(tài)不規(guī)則, 黏膜不光整, 局部中斷, 邊緣呈菜花狀改變, 病灶內(nèi)信號不均勻, 有出血、壞死, 部分病例膀胱漿膜面模糊, 膀胱內(nèi)血凝塊, DWI序列呈不均勻明顯高信號。膀胱癌組ADC值(1.06±0.20)×10-3mm2/s低于良性病變組的(1.49±0.29)×10-3mm2/s,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ROC曲線分析獲得膀胱良惡性病變鑒別診斷的臨界值, b=1000 s/mm2時, 膀胱癌ADC診斷臨界值為1.19×10-3mm2/s, 其診斷靈敏度為87.5%, 特異度為70%。常規(guī)磁共振平掃聯(lián)合DWI掃描對膀胱癌的診斷準確率為87.50%, 高于常規(guī)磁共振平掃的56.25%和DWI掃描的59.38%,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磁共振DWI有助于對膀胱彌漫性病變良惡性進行鑒別。
【關鍵詞】 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膀胱癌;臨床應用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5.026
膀胱壁廣泛增厚性病變中, 影像學表現(xiàn)為彌漫性不均勻增厚, 膀胱三角區(qū)軟組織增多影等類似的影像學特征, 一般的影像學檢查難以鑒別, 要明確病變性質, 需要依賴穿刺等損傷性檢查來取材, 才能得到可靠的診斷, 然而出血、取材錯誤等內(nèi)、外干擾因素會影響診斷的準確性。而彌散加權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是通過檢測活體組織水分子的擴散運動, 來判斷水分子在人體組織跨細胞膜和細胞內(nèi)的運動程度來推斷組織的特點。惡性腫瘤細胞增殖活躍, 排列緊密, 核漿比高, 細胞內(nèi)外間隙均較正常細胞小, 因而細胞內(nèi)外的水分子擴散均受限, ADC值減低, 繼而幫助鑒別病變的良惡性。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6年9月~2019年4月收治的經(jīng)手術病理確診的82例膀胱彌漫性病變患者, 其中男50例, 女32例;年齡45~86歲, 平均年齡(67.03±
6.67)歲。納入標準:患者均知情同意;經(jīng)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均行常規(guī)磁共振平掃及DWI檢查, 且均經(jīng)病理活檢證實。排除標準:既往有穿刺、治療等診治;有爭議或其他疾病干擾;無法行磁共振掃描或掃描圖像質量不佳者。根據(jù)手術病理結果將患者分為膀胱癌組(膀胱癌患者, 32例)與膀胱良性病變組(膀胱良性病變患者, 50例)。膀胱癌組男19例, 女13例;年齡58~86歲, 平均年齡(66.01±6.67)歲。膀胱良性病變組男31例, 女19例;年齡45~72歲, 平均年齡(67.68±6.66)歲;其中慢性膀胱炎29例, 膀胱壁彌漫性增生性病變7例, 神經(jīng)源性膀胱11例, 腺性膀胱炎3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使用GE1.5T超導磁共振, 體部相控陣線圈?;颊邫z查前禁食8 h并清潔腸道, 檢查前適當充盈膀胱, 檢查時取仰臥位, 進行常規(guī)磁共振平掃及DWI掃描, 常規(guī)序列包括T1加權成像(T1WI)同、反相位、T2加權成像(T2WI)及抑脂序列, 軸位、冠狀面及矢狀位掃描。DWI序列應用自旋回波-回波平面成像(SE-EPI)序列。掃描參數(shù):擴散敏感系數(shù)(b值)為0 s/mm2及1000 s/mm2, 重復時間(TR)4100 ms, 回波時間(TE)81.2 ms,?視野(FOV)38 cm×38 cm, 矩陣96×128, 層厚5 mm, 層間距2 mm, 采集次數(shù)6 次, 采集時間1.5 min。選取病變最大截面測量ADC值, 感興趣區(qū)(ROI)數(shù)量、面積盡量相同, 腫瘤組病變盡量將ROI置于病灶軟組織區(qū)域。利用GEADW4.6軟件進行后處理。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分析膀胱彌漫性病變的影像特點。②測量并比較兩組ADC值。③應用ROC曲線分析ADC值的臨界值鑒別膀胱彌漫病變良惡性的靈敏度、特異度。④比較常規(guī)磁共振平掃、平掃聯(lián)合DWI掃描對膀胱癌的診斷準確率。由3位高年資醫(yī)師采用雙盲法對所有圖像進行影像學特征分析, 當有意見分歧時, 通過討論后取得一致結論。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并繪制ROC曲線評價各參數(shù)診斷效能。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膀胱彌漫性病變的影像學特點分析 膀胱良性病變的影像學表現(xiàn):膀胱壁較均勻增厚, 內(nèi)壁黏膜較光整, 膀胱壁信號均勻, 部分病例合并憩室, 無出血征象, DWI序列呈等及稍高信號。見圖1, 圖2。膀胱癌的影像學表現(xiàn):侵犯漿膜層, 病灶形態(tài)不規(guī)則, 黏膜不光整, 局部中斷, 邊緣呈菜花狀改變, 病灶內(nèi)信號不均勻, 有出血、壞死, 部分病例膀胱漿膜面模糊, 膀胱內(nèi)血凝塊, DWI序列呈不均勻明顯高信號。見圖3, 圖4。
2. 2 兩組ADC值比較 膀胱癌組ADC值(1.06±0.20)×10-3mm2/s低于良性病變組的(1.49±0.29)×10-3mm2/s,?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3 膀胱癌ADC診斷臨界值的靈敏度、特異度分析
ROC曲線分析獲得膀胱良惡性病變鑒別診斷的臨界值, b=1000 s/mm2時, 膀胱癌ADC診斷臨界值為1.19×10-3mm2/s, 其診斷靈敏度為87.5%, 特異度為70%。見表2, 圖5。
2. 4 常規(guī)磁共振平掃、DWI掃描、磁共振平掃聯(lián)合DWI掃描對膀胱的診斷準確率比較 常規(guī)磁共振平掃聯(lián)合DWI掃描對膀胱癌的診斷準確率為87.50%, 高于常規(guī)磁共振平掃的56.25%和DWI掃描的59.38%,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磁共振DWI是利用水分子的擴散原理, 從細胞及分子水平研究疾病的病例生理狀態(tài)的一種新技術。正常組織中水分子擴散不受限制, DWI信號呈低信號。相反, 惡性腫瘤細胞增殖活躍, 排列緊密, 核漿比高, 細胞內(nèi)外間隙小, 因而細胞內(nèi)外水分子擴散均受限制, DWI圖像上呈高信號, ADC值減低[3]。膀胱癌組織中, 腫瘤細胞內(nèi)及細胞間的結構異常, 導致水分子擴散受限, ADC值明顯減低。DWI的ADC值能準確的反映腫瘤病變的病例生理狀態(tài)等信息[4]。膀胱良性病變導致的膀胱壁廣泛增厚主要病理學改變是膀胱壁的炎性細胞浸潤, 膀胱黏膜層、肌層增生, 緩慢形成的慢性纖維結構及瘢痕組織[5]。該組織成分使組織間水分子減少, 自由擴散水分子較少, 但無明顯受限制, 其ADC值大于膀胱癌組。
張慶欣等[6]在分析膀胱癌在DWI上呈明顯高信號, 周圍正常膀胱壁呈等、低信號, 膀胱內(nèi)部尿液及周圍脂肪、軟組織呈低信號。膀胱占位性病變在DWI上表現(xiàn)大致可分為[7-11]:①乳頭狀或平坦型腫瘤, 表現(xiàn)為有蒂或無蒂的結節(jié)灶或軟組織增多影, 或是附于膀胱表面生長的平坦形腫瘤;②廣基底腫塊型, 表現(xiàn)為寬基底腫塊, 無明顯蒂與膀胱壁相連, 范圍較廣, 邊緣不光整, 信號不均勻, 可為淺表性或浸潤至肌層、漿膜層的膀胱腫瘤;③沿膀胱壁浸潤生長型, 表現(xiàn)為膀胱壁不均勻增厚, 膀胱外壁僵硬, 或突破膀胱壁, 侵犯膀胱周圍組織;④膀胱彌漫增厚型, 表現(xiàn)為匍匐波浪狀分布于膀胱壁的彌漫性病變, 表面可有低信號結石或鈣化, 可有出血。這與上述研究結果相似, 因此磁共振及DWI聯(lián)合掃描對膀胱癌具有較高診斷價值, 可從信號特征, 生長方式、累及范圍及DWI信號強度與膀胱良性病變相鑒別。
Matsuki等[8]研究中, 膀胱癌在DWI均呈高信號, ADC值為(0.98±0.19)×10-3mm2/s;Kili?kesmez 等[9]研究中ADC值為(0.94±0.18)×10-3mm2/s;國內(nèi)研究的3.0T超高場磁共振成像中, ADC值為(0.75±0.12)×10-3mm2/s。本研究得出, 在GE1.5T磁共振DWI掃描中, 取b=1000 s/mm2時, 膀胱癌ADC診斷臨界值為1.19×10-3mm2/s, ADC值<1.19×10-3mm2/s以膀胱癌病變?yōu)橹鳎?ADC值>1.19×10-3mm2/s以膀胱良性病變?yōu)橹鳌Mㄟ^對比認為, 由于機型、場強及b值的設定不同, 所測得的ADC值及統(tǒng)計出的臨界值與文獻對比有一定差別, 臨界值的適用性還需進一步研究分析。
綜上所述, 磁共振DWI是一種用來鑒別膀胱壁良惡性病變的可靠技術, DWI聯(lián)合常規(guī)磁共振平掃可有效提高膀胱癌診斷的準確率, 在臨床上可用于膀胱壁良惡性病變的鑒別診斷。
參考文獻
[1] 馬婉玲, 宦怡. 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在惡性腫瘤診斷中的應用進展. 國際醫(yī)學放射學雜志, 2008(4):271-275.
[2] 黃振華, 石鑫, 王輝濤, 等. 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在膀胱癌T分期的應用價值. 昆明醫(yī)科大學學報, 2016, 37(12):67-71.
[3] Baur A, Dietrich O, Reiser M.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of bone marrow: current status. Eur Radiol, 2003, 13(7):1699-1708.
[4] 陳小翔, 燕翔, 趙曉智, 等.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在診斷膀胱腫瘤惡性程度中的價值.臨床泌尿外科雜志, 2014, 29(3):245-247, 250.
[5] 陳明旺, 郭永梅, 江新青, 等. 腺性膀胱炎的CT和MR表現(xiàn)與鑒別診斷. 中國CT和MRI雜志, 2012, 10(4):70-73.
[6] 張慶欣, 唐桂波, 楊國財, 等. DWI結合LAVA技術對膀胱癌的診斷價值. 青海醫(yī)藥雜志, 2011, 41(10):1-4.
[7] 袁程, 華佳. 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在膀胱癌應用中的進展. 國際醫(yī)學放射學雜志, 2010, 33(6):532-535.
[8] Matsuki M, Inada Y, Tatsugami F, et al. Diffusion-weighted MR imaging for urinary bladder carcinoma: initial results. Eur Radiol, 2007, 17(1):201-204.
[9] Kili?kesmez O, Cimilli T, Inci E, et al. Diffusion-weighted MRI of urinary bladder and prostate cancers. Diagn Interv Radiol, 2009 , 15(2):104-110.
[10] 王煥軍, 關鍵, 郭燕, 等. 膀胱DWI的初步應用:膀胱癌術后復發(fā)與術后良性改變的鑒別. 影像診斷與介入放射學, 2014, 23(1):27-32.
[11] 吳作莉. 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在膀胱病變中的診斷價值探討. 中外醫(yī)療, 2016, 35(7):169-170.
[收稿日期:2019-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