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孝通 文
口味和口音一樣是從小養(yǎng)成的?!膏l(xiāng)音無改鬢毛衰」,我已深有體會??谝綦y改,口味亦然。
我在國外居留時,曾說“家鄉(xiāng)美味入夢多”,不是虛言。近年來我?;丶亦l(xiāng),解饞的機會變多了。但時移境遷,想在客店里重嘗故味,實屬不易。倒不是廚師的技藝不到家,究其原因,說來相當復雜。
讓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我一向喜歡吃油煎臭豆腐。這是一種很常見的大眾食品。臭豆腐深受人們喜愛,原因就在于用鼻子聞時它似乎有點臭,但入口即香,而且越嚼味道越濃,令人舍不得狼吞虎咽。
它這個特色是從哪里來的?我念小學時,家住吳江縣松陵鎮(zhèn),平日吃的臭豆腐都是家里自己“臭”的——從市面上買回壓得半干的豆腐,泡在自家做的鹵里,腌漬一定時間后取出來,在油里炸得外皮發(fā)黃,咬開來豆腐發(fā)青,真是可口。
我家在吳江期間,縣城里和農(nóng)村一樣,家家有自備的腌菜缸,用以腌制各種咸菜。我家主要是腌油菜薹。腌菜缸里的油菜薹變得又嫩又軟,發(fā)出一種氣味。把豆腐泡在這種鹵里幾天就“臭”成了臭豆腐。由于菜鹵滲入其中,泡得越久豆腐顏色越青,味道也越濃、越香、越美。我是從小就習慣這種味道的人,所以不臭透就覺得不過癮。
鄉(xiāng)味還是使人依戀。這幾年我回家鄉(xiāng),主人問我喜歡吃什么,我還常常以臭豆腐作答。每次吃到?jīng)]有臭透的豆腐,總生發(fā)出一點今不如昔的懷古之情。有一次我說了實話,并講了從小用菜鹵腌制豆腐的經(jīng)驗。主人告訴我,現(xiàn)在農(nóng)民種油菜已經(jīng)不摘菜薹了,哪里還有那種鹵呢?鹵已不存,味從何來?我真懊悔當時沒有追問現(xiàn)在的臭豆腐的制作方法。其實知道了也沒用,幼年的口味終難滿足了。
我小時候的副食品多出自醬缸。我們家的餐桌上常有燉醬、炒醬——那是以醬為主,加上豆腐干和剁碎的小肉塊,在飯鍋里燉熱,或是用油炒成,冷熱都可下飯下粥,味道極鮮美。醬是自家制的,制醬是我早期家里的一項定期家務。每年芒種后雨季開始的黃梅天,陰濕悶熱,正是適于各種霉菌孢子生長的氣候。這時就要抓緊將去殼的蠶豆煮熟,和定量的面粉,做成一塊塊小型的薄餅,分放在養(yǎng)蠶用的箔里,蓋上一層濕布。不出幾日,這些豆餅全發(fā)霉了,長出一層白色的毛,逐漸變成青色或黃色。這時安放這些豆餅的房里就會傳出一陣陣發(fā)霉的氣味。霉透之后,把一塊塊長著毛的豆餅,放在太陽下曬。曬干后,用鹽水泡在缸里,豆餅變成一堆爛醬。這時已進入夏天,太陽曬著缸里的醬,醬的顏色由淡黃變成紫紅。三伏天是釀醬的關鍵時刻。太陽光越強,曬得越透,醬的味道就越美。
這醬缸是我家的味源。首先是供應烹飪所需的基本調(diào)料——醬油。在蝦懷卵的季節(jié),把蝦子用水洗凈,加醬油煮熟,制成蝦子醬油。這也是鄉(xiāng)食美味。我記得我去瑤山時,從家里帶了幾瓶這種醬油,在山區(qū)沒有下飯的菜時,就用它拌白飯吃,十分可口。
這醬缸還供應各種日常醬菜,最令人難忘的是醬茄子和醬黃瓜。我們家鄉(xiāng)出產(chǎn)一種小茄子和小黃瓜,普通燉來吃或炒來吃,都顯不出它們鮮嫩的特點,放在醬里泡幾天,滋味就脫穎而出,不同凡響。
我這一代人,在食的文化上可說是處于過渡時期。我一生至少有1/4的歲月,是生活在家庭食品半自給時代。在那個時代,除了達官貴人、大戶人家會雇用專職廚師,普通家庭的炊事都由家庭成員自己操持。炊事之權一般掌握在主婦手里。以我的童年來說,廚房是我祖母的天下。她有一套從她娘家繼承來的烹飪手藝,后來傳給我的姑母。
一代有一代的口味。現(xiàn)在的臭豆腐固然在我嘴里已沒有早年的香了,但還是從眾為是。即使口味難改,也得勉強自己安于不太合胃口的味道了。說來也慚愧,我下這個決心時,早已越過古稀的年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