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鋒 孫月 李萍 劉玫君 葛慧芳
摘 要:素質教育大背景下,美育在小學教學中的地位越發(fā)凸顯,但仍存在片面化、碎片化問題。在黨的十八大上,志愿服務被納入全面深化改革大局中后,全國志愿熱潮更加高漲,這些都為催發(fā)“美育志愿服務”提供了契機。為更好地推進“美育志愿服務”的發(fā)展,文章以長沙市為例,分析“美育志愿服務”開展的現狀并從培訓反饋、整合資源、活動保障這三方面提出改進措施,以期提供一種系統(tǒng)性、品牌型的“美育志愿服務”。
關鍵詞:素質教育;“美育志愿服務”;組織制度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0)15-0016-02
美并肩真善,通達萬物。而美育,是人發(fā)自內心的需要。從家庭到校園到社會,雖已開始探索,但師資不足、組織不完善及后勁不足的問題始終橫亙其中,美育之路道阻且長。所幸志愿服務的蓬勃發(fā)展為美育開啟新的發(fā)展方向。本文以實地觀察、問卷調查為主,探討長沙市“美育志愿服務”的現狀,分析存在的具體問題與成因,結合學校、家庭的美育需求尋求“美育志愿服務”最佳適配模式。
一、“美育志愿服務”概念界定與意義
“美育志愿服務”,是指受過一定素質教育的志愿者(高校大學生、文藝工作者、相關社會團體等)針對0~12歲兒童及家長,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以在精神層面上滿足人的需求、激發(fā)人的潛能、完善人的品格為目的,依托公共或私人設施、媒體等,通過繪本閱讀、支教、公演等線上線下多種方式來進行非功利性的無償服務和啟蒙審美教育的志愿組織體系。
黨的十八大以來,志愿服務工作被納入全面深化改革大局。志愿服務能實現個人價值和促進社會文明和諧,因此“美育志愿服務”雖尚在發(fā)展,但前途可期。推動“美育志愿服務”的發(fā)展,既能整合社會、學校、家庭三方面資源,從教育理論到教育實踐,切實為小學生打造素質教育的新平臺,推動小學美育發(fā)展,亦能在滿足個人的需求同時推動構建文明和諧的精神社會。
二、“美育志愿服務”開展現狀及內因探究
1.意識高、需求大但發(fā)展受限
在對長沙市十所高校的問卷調查中了解到:志愿者大多動機單純,熱情高,能將自己的興趣或所學運用于實踐、能帶給受眾啟發(fā)與感動的同時實現自我價值,并對美育的推廣助力頗大。長沙市各公立、私立小學均能通過美化校園環(huán)境等隱性教育與以班級、社團、選修課、大型活動為依托的顯性教育相結合的方式有效開展美育。據調查,參加美育志愿活動后,60%的家長認可孩子在思維品質、生活態(tài)度方面的積極改變,有70%的學生表示能有所收獲,另外90%以上的學生感覺樂在其中、學在其中。且“美育志愿服務”的支持呼聲很高。
但小學美育師資短缺、校內資源有限等問題不容忽視?!懊烙驹阜铡币啻嬖谥驹阜找?guī)模小,線上相關自媒體平臺大多走向商業(yè)化,公眾對于“美育志愿服務”的了解尚淺等問題。在五一廣場、岳麓高校區(qū)等地的隨機問卷調查中發(fā)現90%的人對其的印象僅停留在參觀公共藝術場所與大型公益展演。同時,“美育志愿服務”的志愿者素質良莠不齊、服務點基礎設施較差(活動區(qū)域的硬件設施陳舊,難以營造“美”的環(huán)境)、資金缺乏(志愿者在志愿過程中必要支出不能保障),“美育志愿服務”的發(fā)展極其受限。
2.組織制度較完善但融合度不高
“美育志愿服務”組織制度整體較完善。一方面得益于“美育志愿服務”的主體——高校,由團委老師直接指導的校院級聯(lián)級青年志愿者協(xié)會促進了大學生志愿服務優(yōu)質化、社會化和規(guī)范化。另一方面得益于“美育志愿服務”的載體——公共藝術場所,其志愿服務體系完整。高校與公共藝術場所志愿部對接,有效推動志愿服務有序開展。但從某公共藝術場所志愿部負責人處了解到,志愿者的服務時長在“湖南志愿者網”更新滯后;存有在法定節(jié)假日、館內特殊紀念日、大型展覽開展期間等需求“旺季”志愿者數量不足,而在“淡季”志愿者扎堆的問題。這與志愿活動本身性質、志愿合作區(qū)域限制等有關。這種“高?!菜囆g場所”的單線關系,使志愿者、志愿資源、志愿服務融合度不高的局限性越發(fā)凸顯。
3.培訓、反饋制度不健全,發(fā)展后勁不足
培訓與反饋是培養(yǎng)優(yōu)質志愿者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提高志愿服務質量的有效途徑。個性化素質培訓,有利于志愿者在充分鍛煉自己的同時最大限度發(fā)揮“服務”作用。完善反饋體系亦有助于志愿者保持熱情、反思成長。但結合長沙市各區(qū)“美育志愿服務”開展的實際情況,僅有30%的志愿者認為培訓及反饋機制較完善科學,70%的志愿者認為尚存在培養(yǎng)模式單一、培養(yǎng)養(yǎng)分不足、培養(yǎng)形式化等問題。而以表揚、表彰為主的反饋在鼓勵了先進的同時也“鼓勵”了渾水摸魚,呈現“馬太效應”和“內卷化”傾向。志愿活動承擔推廣美育的重任,傳播的知識、文化與志愿者行為舉止對受眾都形成一定影響力,因此我們需重視健全志愿者培訓及反饋制度。同時,“美育志愿服務”載體因資金、資源有限,志愿者資源少,影響力小等因素導致活動不能長久,而志愿者也容易在簡單、枯燥的傳統(tǒng)服務模式中失去信心,加之志愿者本身不具備強制性,流動性強,導致長期的大型美育志愿活動后勁不足。志愿服務設計活動未成系列,相關配套宣傳疲軟,志愿者熱情難以維系,受眾體驗不佳等弊端不容忽視。
三、“美育志愿服務”對策研究
1.注重培訓反饋,提升服務水平
加強美育志愿者隊伍建設與管理,按期組織培訓,加強學習。建議高校志愿者了解小學美育,以管理校級青年志愿者協(xié)會的團委老師牽頭,依托學校力量,設計并開展相關美育實踐活動,收集活動后的信息反饋增進培訓成效。志愿者與學生直接對話,了解學生的需求與接受方式,積累美育志愿活動的服務經驗?!懊烙驹阜铡迸嘤杻热菘韶S富多彩,抓住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中的愛與歸屬需要,設計人性化的心得分享,促進以老帶新、人際交往;設計如以美育理念、美育實踐、禮儀、師范技能和小學教育理論等干貨型培訓;設計享受志愿服務載體方的美的自然體驗式培訓。主體與載體緊密聯(lián)系,進行一對多的專業(yè)培訓及反饋制度,規(guī)范服務內容,明確服務目標,活動后召開志愿者成果展示會,并將志愿者的表現情況掛鉤高校綜合測評、社會實踐等“第二課堂”,保證美育志愿活動服務工作質量。通過多樣化的培訓制度與多元化的反饋制度實現志愿者的多元發(fā)展需求,提升其綜合素質,促進提升服務水平。
2.科學整合資源,分段開展服務
利用迅猛發(fā)展的自媒體及湖南省官方志愿者信息平臺,完善志愿者招募與管理機制,擴大志愿者、志愿資源容量。同時,結合公共藝術館等單位的官方賬號發(fā)布活動信息,經兩方協(xié)調后在線上發(fā)布志愿活動需求,促進美育志愿活動信息共享,活動結束后整理相關反饋,形成一個完整、成功的活動閉環(huán),讓更多人關注到活動的新穎、有趣、有益,進而增加受眾面積,提高志愿主體與載體的幸福感,達到資源高效整合。
志愿者團體可與社區(qū)、藝術館、小學等就美育志愿活動展開交流,保證志愿活動的開展按周次進行。例如,志愿服務進社區(qū),開展繪本閱讀、折紙教學、文藝表演等活動,聯(lián)合志愿者設計美育小課堂發(fā)布于社區(qū)官方平臺,借以小視頻、小軟文等方式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美、欣賞美的能力。除此之外,按服務內容對志愿者進行分類管理培訓,按服務對象的接受程度安排不同層次的志愿活動,按志愿者與服務對象的時間進行分時段活動。針對受眾的特性,設計具有明確的目標、充足的內容,豐富的形式的活動,并由淺入深、由小到大逐層推進,建立一套科學、系統(tǒng)的“美育志愿服務”模式。
3.提供活動保障,凝聚社會力量
“美育志愿服務”開展過程中的載體硬件設施陳舊、資源不足等問題可通過社會公益組織基金會、愛心企業(yè)的幫助及網絡眾籌的方式得到改善,同時也擴大了社會影響力。在公眾的需求下結合國家對志愿服務的關注與支持,各地志愿服務組織按照科學、系統(tǒng)的服務模式打造品牌型“美育志愿服務”。另外“三點半課堂”的廣泛實施,為“美育志愿服務”又打開了一片新天地。志愿者進校開展美育志愿活動,能有效緩和小學美育資源缺乏的緊張局勢。校方與志愿者簽訂協(xié)議,校方需提供美育教學團隊、教學場地、相關教學材料等資源并輔助志愿者做好培訓工作,合理分配志愿者進校園上課。志愿者可與學生及學生家長一同參加公共藝術場所的活動,從學校到社會到家庭,環(huán)環(huán)相扣,將美育貫穿始終。
美與天地并生,萬物合一。它不是為了實現狹隘的直接的物質實用。因此,“美育志愿服務”需志愿者引導個體去功利化,逐步實現“財富—自由—詩與遠方”。審美是獨立的,同時也是全面發(fā)展中的重要部分,學校不可因面子工程、從眾隨流而推行美育,也不能隨意擠占美育時間,廣大家長也應更加重視美育。這種非功利性能有效推動“美育志愿服務”,志愿者也可在活動中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實現雙向美育水平提高,增強志愿者及相關單位的社會責任感,切實為小學生打造素質教育、還原美育實質的新平臺。
[參考文獻]
[1]王剛,張國.小學志愿服務活動中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方法[J].甘肅教育,2019(20):33.
[2]徐峻濤,楊雪.青年志愿服務“互聯(lián)網+國際化”探索[J].中國電力企業(yè)管理,2019(21):58-59.
[3]俞芳,馮江英.開展小學生志愿服務組織與活動中的問題和對策探討——以烏魯木齊市第Y小學為例[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19(4):59-64.
[4]李卓芬.讓兒童在體驗中快樂成長——廣州市越秀區(qū)紅火炬小學德育活動巡禮[J].中小學德育,2019(4):65-66,57.
[5]明月,干洪偉.大學生志愿服務基地化模式探討——以湖北師范大學“螢火蟲中小學美育志愿服務基地”為例[J].湖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2):93-96.
作者簡介:王鑫鋒(1999—),女,湖南雙峰人,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生。
通信作者:葛慧芳(1964—),女,湖南長沙人,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兒童文學。